商业
类型
9.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9千字
字数
2013-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关于利息理论领域的经济学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引论;第二篇:理论的文字说明;第三篇:理论的数学论证;第四篇:进一步的讨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篇 引论
- 1. 收入与资本
- 1.1 主观的或享用的收入
- 1.2 客观的或实际的收入(我们的“生活”)
- 1.3 生活费用,实际收入的尺度
- 1.4 物品的成本和使用成本
- 1.5 家庭门限上的衡量
- 1.6 货币收入
- 1.7 资本价值
- 1.8 利 率
- 1.9 贴现是基本的
- 1.10 成本或负收入
- 1.11 贴现原理的应用
- 1.12 复式簿记
- 1.13 外繁内简
- 1.14 资本收益不是收入
- 1.15 资本与收入间的关系
- 1.16 对本书的应用
- 1.17 要避免的一些混乱
- 1.18 合用的利率概念
- 2. 货币利息与实际利息
- 2.1 引论
- 2.2 假定预见性
- 2.3 理论中的限度
- 2.4 实际利息与货币利息
- 3. 一些常见的危险
- 3.1 引论
- 3.2 利息的剥削说
- 3.3 利息不曾被反对掉
- 3.4 天真的生产力说
- 3.5 其他两种危险
- 第二篇 理论的文字说明
- 4. 时间偏好(人性不耐)
- 4.1 现在收入优于将来收入的偏好
- 4.2 还原为享用收入
- 4.3 不耐决定于收入
- 4.4 利息与价格理论
- 4.5 收入的详细说明
- 4.6 收入数量的影响
- 4.7 时间形态的影响
- 4.8 风险大小的影响
- 4.9 个人的因素
- 4.10 个人因素提要
- 4.11 是收入而非资本起主导作用
- 4.12 不耐表
- 5. 利息的第一近似理论
- 5.1 第一近似理论的假定
- 5.2 规定了的收入
- 5.3 不耐的均等化
- 5.4 经由借款改变收入
- 5.5 经由售卖改变收入
- 5.6 利息是不能根除的
- 5.7 “边际”原理即“最大量”原理
- 5.8 市场的均衡
- 5.9 四条原理
- 6. 利息的第二近似理论
- 6.1 新的假定
- 6.2 任意的收入川流
- 6.3 两种选择
- 6.4 改变资本用法的投资机会
- 6.5 不是循环推理
- 6.6 提要
- 7. 投资机会原理
- 7.1 可取的与不可取的选择
- 7.2 比较利益法
- 7.3 收获超过成本率的概念
- 7.4 收获超过成本的原理
- 7.5 边际收获超过成本率
- 7.6 采伐森林的例证
- 7.7 其他类似的例证
- 7.8 永久收获的例子
- 7.9 一般的例子
- 7.10 选择范围决定于利率
- 7.11 投资机会原理提要
- 7.12 人性不耐与投资机会的相互关系
- 8. 第二近似理论的探讨
- 8.1 投资机会的基本因素
- 8.2 投资机会的必要性
- 8.3 单只时间形态上不同的选择
- 8.4 “硬面包”的假想例证
- 8.5 “无花果”的假想事例
- 8.6 “绵羊”的假想事例
- 8.7 关于修理、更新和改进的机会
- 8.8 改变劳动用法的机会
- 8.9 利率波动的自动矫正
- 8.10 大量机会稳定了利息
- 9. 利息的第三近似理论
- 9.1 不止一个利率
- 9.2 各种不同利率之间的关系
- 9.3 借款的限制
- 9.4 风险与小额借款
- 9.5 销售性是权利的保障
- 9.6 一般收入风险
- 9.7 证券按风险分类
- 9.8 风险对六条原理的影响
- 第三篇 理论的数学论证
- 10. 第一近似理论的几何说明
- 10.1 引 论
- 10.2 今明两年收入图
- 10.3 市场线
- 10.4 志愿线
- 10.5 两线的比较
- 10.6 一整族的市场线
- 10.7 许多族的志愿线
- 10.8 一个典型族的志愿线
- 10.9 时间偏好可以是负的
- 10.10 对不耐的个人影响以及非个人的影响
- 10.11 借款或贷款的决定
- 10.12 利率对个人是固定的
- 10.13 一个人如何调节他的收入地位使之适合于市场
- 10.14 市场的均衡
- 10.15 图解中的四条原理
- 10.16 几何法
- 10.17 与供求的关系
- 11. 第二近似理论的几何说明
- 11.1 引论
- 11.2 投资机会线
- 11.3 借款以外的个人调整
- 11.4 通过借款的个人调整
- 11.5 双重调整详论
- 11.6 市场均衡
- 11.7 机会线性质详论
- 11.8 投资机会与不耐
- 11.9 利息能消失吗?
- 11.10 利息鼓励储蓄吗?
- 11.11 与供求曲线的关系
- 12. 第一近似理论的公式说明
- 12.1 两年三人的情况
- 12.2 不耐原理甲(三个方程式)
- 12.3 不耐原理乙(三个方程式)
- 12.4 市场原理甲(两个方程式)
- 12.5 市场原理乙(三个方程式)
- 12.6 计算方程式与未知数的数目
- 12.7 m年与n个人的情况
- 12.8 不耐原理甲[n(m-1)个方程式]
- 12.9 不耐原理乙[n(m-1)个方程式]
- 12.10 市场原理甲(m个方程式)
- 12.11 市场原理乙(n个方程式)
- 12.12 计算方程式与未知数的数目
- 12.13 不同年份的不同利率
- 13. 第二近似理论的公式说明
- 13.1 引 论
- 13.2 不耐原理甲[n(m—1)个方程式]
- 13.3 不耐原理乙[n(m-1)个方程式]
- 13.4 市场原理甲(m个方程式)
- 13.5 市场原理乙(n个方程式)
- 13.6 投资机会原理甲(n个方程式)
- 13.7 机会原理乙[n(m-1)个方程式]
- 13.8 计算方程式与未知数的数目
- 13.9 方程式数目与未知数数目的一致
- 13.10 零或负利率
- 13.11 公式法是有用的
- 14. 不适于数学表述的第三近似理论
- 14.1 引论
- 14.2 六组公式的不完备
- 14.3 结论
- 第四篇 进一步的讨论
- 15. 利息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 15.1 利率与财货价值
- 15.2 利率与服务的价值
- 15.3 利率与工资
- 15.4 利息与职能分配
- 15.5 利息与个人分配
- 15.6 借贷市场是再分配的手段
- 16. 发现与发明对利率的关系
- 16.1 每一重要发现与发明的最初影响是提高利率
- 16.2 发明引起利率的离散
- 16.3 发明引起资本价值重估
- 16.4 发明对利率的最后影响
- 16.5 现在是发明的时代
- 16.6 发明与大量生产
- 16.7 对投资的影响
- 16.8 发明的重要性
- 17. 个人借款与商业借款
- 17.1 个人借款
- 17.2 商业借款
- 17.3 短期借款
- 17.4 长期借款
- 17.5 商业借款和个人借款
- 17.6 借款的目的为了增加现在收入
- 17.7 公债
- 18. 一些事实的例证
- 18.1 引论
- 18.2 个人特性影响的事例
- 18.3 贫困影响的事例
- 18.4 收入构成影响的事例
- 18.5 风险影响的事例
- 18.6 时间形态影响的事例
- 18.7 上升的收入意味着高利率
- 18.8 灾难对利息的影响
- 18.9 收入周期性影响的事例
- 18.10 提要
- 19. 利息与货币和物价的关系
- 19.1 物价变动与利率
- 19.2 美国硬币公债与通货公债
- 19.3 金债券与卢比债券
- 19.4 货币利息与实际利息
- 19.5 实际利息的变动大于货币利息
- 19.6 利率与物价变动率
- 19.7 美国短期利率与物价
- 19.8 利率与物价指数
- 19.9 趋势因素的消除
- 19.10 物价与利率关系的说明
- 19.11 利息与商业和物价的关系
- 19.12 利率与银行准备
- 19.13 提要
- 20. 对一些反对意见的考虑
- 20.1 引论
- 20.2 收入与资本
- 20.3 生产成本作为资本价值的一个决定要素
- 20.4 不耐作为利率的一个决定要素
- 20.5 生产力作为利率的一个决定要素
- 20.6 现在财货之技术上的优越
- 20.7 利息作为成本
- 20.8 经验与制度对利率的影响
- 20.9 结论
- 附录:等待作为成本
- 21. 提要
- 21.1 利息与货币购买力
- 21.2 六条原理
- 21.3 投资机会的性质
- 21.4 整个社会的投资机会
- 21.5 时间偏好
- 21.6 结论
- 21.7 将来的展望
- 参考书目
- 人名对照表
- 名词对照表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