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茶叶为核心书写全球史,凸显茶叶帝国缔造者的恐惧、幻想和渴望。

内容简介

茶叶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几个世纪以来,种植、销售茶叶所带来的收益为战争提供了资金,推动了殖民活动,而茶叶的栽种也在土地使用、劳动力制度、市场运作和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至今尚存。

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审视了男男女女是如何通过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的茶产业来改变全球的口味和习惯的。

作者埃丽卡·拉帕波特在本书中指出,17—20世纪,茶产业与大英帝国的边界是重叠的,但从未完全一致。她还强调了使大英帝国能够主导但从未完全控制全球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她还深入研究了欧洲人是如何接受、挪用和改变中国茶文化,以在英国及其他全球市场建立广泛的茶叶需求,并在南亚和非洲建立种植园经济的。

茶产业是最早的殖民产业之一,商人、种植者、推广者和零售商利用帝国资源为全球广告和政治游说买单。茶叶激发出的商业模式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对理解政治和宣传如何影响国际经济至关重要。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导论 萨里郡的军人茶会
  • 第一部分 紧张的关系
  • 1 “所有医生都认可的一种中国饮料” 设定早期现代茶桌
  • 东方和西方
  • 渠道交叠
  • 最具革命性的饮料
  • 零售革命
  • “我们的女士们钟爱异域口味”
  • 2 禁酒茶会 创造19世纪的禁酒文化
  • “它里面没什么有用的力量”:茶叶的道德和政治经济
  • 禁酒团体中的食物和盛宴
  • 茶会旅行
  • 3 一点鸦片、甜言蜜语和廉价的枪支 在阿萨姆培育全球性产业
  • “一种彻底国产的东西”
  • 边疆地区的战争和欧洲人对茶叶的“发现”
  • “他们不愿开垦丛林”:制造茶叶生产者
  • “世界各地都想向所有其他地方供应茶叶”
  • 4 包装中国 在全球市场宣传食品安全
  • 维多利亚时代的食品恐慌:“我们吃的很多东西都有毒”
  • 中国:茶叶自由贸易时代的“掺假温床”
  • 宣传纯正:约翰·霍尼曼和包装食品的兴起
  • 变化中的口味:绿茶的衰落
  • 第二部分 帝国口味
  • 5 产业和帝国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塑造帝国口味的偏好
  • 创造大众市场
  • “印度茶单独喝起来味道糟透了”
  • 种植园主、公众宣传,以及帝国推销用语的创造
  • 博览现代口味
  • 印度茶叶周年庆典
  • 玛莎威特的奶奶和立顿的黑人部队
  • 6 种植园主在国外 在19世纪末开拓国外市场
  • “更大的不列颠”的茶叶战争
  • 从芝加哥到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的美国梦
  • 在印度殖民地创造饮茶者帝国
  • 爱德华时代的茶叶征税和种植园主政治
  • 7 “每个厨房都是一个帝国厨房” 帝国消费主义政治
  • 战争与和平时期的下午茶
  • 强扭的瓜不甜;或者说,在爵士乐时代的美国销售老太太饮料的挫败
  • “每个厨房都是一个帝国厨房”:保守派为了帝国而消费
  • 帝国标签的争夺
  • 喝帝国茶运动
  • “虚假广告”:两战之间印度的茶叶及对它的不满
  • 8 “茶叶让世界精神焕发” 在大萧条时代推销生命力
  • 管制生产和培养消费:国际茶叶市场推广局的起源
  • T. 壶先生、格雷西·菲尔茨与茶叶和同情的治疗价值
  • T.壶先生的环球旅行
  • 南非的茶叶和“长谈”
  • 9 “丛林中热饮很重要” 茶叶服务于战争
  • 壶里烧上水
  • 从加拿大到开普敦:帝国的感染力
  • 服务诉求
  • 女性沏出人民之茶
  • 第三部分 余味
  • 10 残羹冷茶 帝国终结时的帝国产业
  • 躲避镰刀袭击
  • 解殖民化的离心力
  • 可口可乐来到非洲
  • “茶叶贸易的全国橱窗”
  • 国家的经济支柱:在后殖民时代的印度做茶叶广告
  • 从明辛街到麦迪逊大街
  • 11 “加入茶聚” 摇摆的60年代的青年、现代性和帝国遗产
  • 自由贸易和玛莎威特老奶奶的回归
  • 咖啡还是茶?家庭主妇、青少年和其他反叛的消费者
  • “加入茶聚”:在摇摆的60年代重塑茶叶品牌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英茶贸易的全球发展史

    书很详细的描述茶叶在世界的流行路线过程,19 世纪前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茶叶生产和出口最大国,但随着鸦片战争和大英帝国的世界影响力,斯里兰卡(锡兰),肯尼亚和印度这三个英国殖民地成为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和出口国(到今天世界前五大茶叶出口国还有中国和越南)。在鸦片战争之前,茶文化的贸易之路就是古丝绸之路,长途贩运和储存的需要也就要求中国传统的制茶从绿茶变成红茶(发酵茶),本书详细讲述了,通过英国的商业宣传和两次大战将茶推广到全世界。茶从植物品种上只有小叶种和大叶种两种,其他都是在于制作工艺。斯里兰卡和印度主导的世界茶推广局想复制咖啡和可乐的商品模式,我认为茶的多样性才是魅力和生命力所在,全书大量篇幅详细讲述了商业为了带节奏的各种宣传,从污蔑中国人生产的卫生状况不佳,推广印度茶,到各种广告故事洗脑,揭示中外宣传上的重大区别,中国习惯是打假,屏蔽消息,而西方是带节奏,用海量的多角度多媒体的进行反复洗脑,占领受众的头脑。世界上流行的提神并有成瘾性的商品,美洲贡献了烟草和咖啡,印度贡献的是大麻,美国贡献了可乐,中国贡献的茶叶是最温和无害并不分区域种族都能接收的饮品。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带英的残羹冷茶

      这本书描绘了大英殖民帝国与作为其重要构成的茶叶帝国并行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宏观视角来看,这反映了帝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与交融;从微观层面观察,则展现了茶叶的发现、种植、贸易、消费与品味等细节。对帝国的追求,既体现在对大英殖民统治的渴望,也体现在对全球茶叶贸易主导权的角逐。书名《茶叶与帝国》虽未能直接传达这种宏观与微观交织的复杂关系,却从侧面揭示了帝国主义中整体与部分、大与小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并揭示了自由贸易与殖民帝国之间隐蔽的纽带。然而,由于涉及的主题宏大且细节繁多,本书在写作上有时显得过于琐碎,难以在消费主义、全球化、广告营销、殖民与屠杀、强迫劳动制度以及战时经济等诸多话题中把握主干。这些话题各自都足以构成独立的著作,因此使得本书在相对广阔的主题范围中,有时论述的点跟点之间,跳脱范围过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茶叶为核心书写全球史

        英国人喝茶加糖和牛奶的习惯从哪来的?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大西洋两岸的消费者为何开始厌倦绿茶而青睐红茶?为何茶叶成为南非人心目中的历史版图的一部分?为何美国人最喜欢的茶饮料是冰茶?茶叶构建了日不落帝国,凸显茶叶帝国缔造者的恐惧、幻想和渴望,承载了数百年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宏大叙事。书中生动描述了中英两国围绕茶叶贸易而导致的紧张关系,甚而爆发了鸦片战争,之后又详细讲述了中国茶叶是如何被吸收并同化到英帝国的文化和经济中。运用丰富的档案资料,深入探索了阿萨姆和锡兰的茶叶生产商如何克服困难去寻找和维护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尤为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一批专业宣传家是如何推广茶叶的。考查了 “解殖民化” 对于茶产业和茶叶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茶叶帝国走向衰落,茶叶不再被定义为一种帝国商品,而是一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全球性产业。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