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网络多厂商MPLS服务部署与优化

内容简介

本书讲解了在网络上部署多厂商的MPLS服务的方法,其内容包括MPLS和SDN简介;4个MPLS组件;三层单播和组播MPLS服务、二层VPN、VPLS和以太网VPN;域间MPLS服务;底层架构和覆盖机构(数据中心、NVO和NFV);集中式的流量工程和带宽预留;扩展MPLS传输和服务;基于IGP和RSVP-TE快速恢复传输;用于快速恢复的FIB优化和出口服务。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O'Reilly Media,Inc.介绍
  • 关于作者
  • 其他供稿人
  • 封面动物
  • 第1章 MPLS和SDN简介
  • 1.1 互联网(The Internet)
  • 1.2 ISP示例拓扑
  • 1.2.1 服务提供商使用的路由器的类型
  • 1.2.2 BGP配置
  • 1.2.3 BGP路由的信令和冗余
  • 1.2.4 未启用BGP的核心网内的数据包转发
  • 1.3 MPLS
  • 1.3.1 MPLS实例
  • 1.3.2 MPLS包头
  • 1.3.3 MPLS配置及转发平面
  • 1.3.4 转发等价类
  • 1.3.5 再问,什么是MPLS
  • 1.4 OpenFlow
  • 1.4.1 OpenFlow——基于流的转发
  • 1.4.2 OpenFlow:Openness(开放性)和P4
  • 1.5 SDN
  • 1.5.1 控制和转发平面相分离
  • 1.5.2 SDN和协议
  • 1.6 SDN时代
  • 1.6.1 SDN时代的用户案例
  • 第2章 MPLS“四巨头”
  • 2.1 LDP
  • 2.1.1 LDP发现和LDP会话
  • 2.1.2 LDP标签映射
  • 2.1.3 LDP和多条等价转发路径(Equal-Cost Multipath)
  • 2.1.4 LDP实现细节
  • 2.1.5 区域间LDP
  • 2.1.6 防止LDP网络中的流量黑洞
  • 2.2 RSVP-TE
  • 2.2.1 RSVP-TE LSP基础
  • 2.2.2 RSVP-TE示例
  • 2.2.3 受RSVP约束的路径(RSVP-Constrained Path)和ECMP
  • 2.2.4 区域间(Inter-Area)RSVP-TE LSP
  • 2.2.5 RSVP自动隧道(Auto Tunnel)
  • 2.3 IGP和SPRING
  • 2.3.1 SPRING示例
  • 2.3.2 SPRING概念
  • 2.3.3 SPRING邻接段(Adjacency Segment)
  • 2.3.4 LDP、RSVP-TE和SPRING之比较
  • 2.4 带标签的BGP单播路由(BGP-Labeled Unicast)
  • 2.4.1 不运行IGP(IGP-Free)的大型数据中心网络
  • 2.4.2 BGP-LU配置
  • 2.4.3 在不运行IGP的数据中心网络中VM接入服务的配置
  • 2.4.4 BGP-LU——信令和转发平面
  • 2.4.5 BGP-LU——SPRING扩展
  • 第3章 第3层单播MPLS服务
  • 3.1 6PE:用IPv4/MPLS核心网络传输IPv6流量
  • 3.1.1 6PE——骨干网相关配置(PE设备)
  • 3.1.2 6PE——RR配置
  • 3.1.3 6PE——PE路由器上与接入(CE)有关的配置
  • 3.1.4 6PE——信令
  • 3.1.5 6PE——转发平面
  • 3.2 BGP/MPLS IP虚拟专用网络
  • 3.2.1 附接电路和接入虚拟化
  • 3.2.2 L3VPN简介
  • 3.2.3 L3VPN——信令
  • 3.2.4 L3VPN——转发平面
  • 3.2.5 L3VPN——PE上的骨干网相关配置
  • 3.2.6 L3VPN——RR配置
  • 3.2.7 L3VPN——PE的VRF配置
  • 3.2.8 L3VPN——Junos路由器的路由表
  • 3.2.9 L3VPN——服务标签分配
  • 3.2.10 L3VPN——拓扑结构
  • 3.2.11 L3VPN——环路避免
  • 3.2.12 在VRF内访问公网(Internet)
  • 3.3 路由目标约束
  • 3.3.1 RTC——信令
  • 3.3.2 RTC-RR配置
  • 3.3.3 RTC——PE的配置
  • 3.4 把MPLS服务与数据传输平面绑定
  • 3.4.1 在默认实例中配置多个loopback IP
  • 3.4.2 建立通往不同loopback IP地址的LSP
  • 3.4.3 改写BGP服务路由的下一跳
  • 第4章 借助MPLS网络传播Internet多播流量
  • 4.1 IP多播
  • 4.1.1 IP多播协议
  • 4.1.2 IP多播模式
  • 4.2 经典的Internet多播
  • 4.2.1 开启多播源主机和接收主机
  • 4.2.2 构造多播树
  • 4.2.3 经典的Ineternet多播——跨核心网络互连多播孤岛
  • 4.3 在远程PE之间通告PIM join消息
  • 4.3.1 运营商IP多播套餐
  • 4.3.2 PE间直通模式——用单播IP隧道来建立PE间的PIM邻接关系
  • 4.3.3 PE间直通模式——用多播IP隧道来建立PE间的PIM邻接关系
  • 4.3.4 PE间直通模式——通过MPLS LSP来建立PE间的PIM邻接关系
  • 4.3.5 超越PE间的直通模式——不建立PE间的PIM邻接关系
  • 4.4 在启用带内多点LDP信令机制的MPLS网络内传播Internet多播流量(Internet Multicast over MPLS with In-Band Multipoint LDP Signaling)
  • 4.4.1 多点LDP
  • 4.4.2 带内信令
  • 4.4.3 C-多播数据包在MLDP P2MP LSP上的转发过程
  • 4.4.4 CE多宿主
  • 4.4.5 mLDP带内和PIM ASM
  • 4.4.6 其他几种基于MPLS的公网多播服务套餐
  • 第5章 多播VPN
  • 5.1 mLDP+BGP VPN多播流量传输模式
  • 5.1.1 MVPN地址家族
  • 5.1.2 配置BGP MVPN
  • 5.1.3 MVPN站点AD
  • 5.1.4 用BGP发布C-多播(S,G)Join状态信息
  • 5.1.5 用BGP和PMSI属性建立P-Tunnel
  • 5.1.6 用多点LDP建立传输多播流量的提供商隧道(P-Tunnel)
  • 5.2 RSVP-TE P2MP+BGP VPN多播流量传输模式
  • 5.2.1 通告包容PMSI——RSVP-TE P2MP
  • 5.2.2 通告选择PMSI——RSVP-TE P2MP
  • 5.2.3 用RSVP-TE P2MP建立P-Tunnel
  • 5.3 启用入站复制的BGP多播VPN
  • 5.3.1 包容PMSI——IR
  • 5.3.2 选择PMSI-IR
  • 5.3.3 用其他类型的P-Tunnel配搭BGP传播多播VPN流量
  • 5.4 BGP多播VPN网络环境中的CE多宿主
  • 5.4.1 出站PE冗余
  • 5.4.2 入站PE冗余
  • 5.4.3 制定最佳RD方案
  • 5.5 C-PIM ASM模式下的BGP多播VPN
  • 5.5.1 ASM模式
  • 5.5.2 C聚合点——PE和CE的配置
  • 5.5.3 C-多播信令——在ASM模式下让PE行使C-RP功能
  • 5.6 不一致的C-单播和C-多播
  • 第6章 点对点第2层VPN
  • 6.1 L2VPN简介
  • 6.1.1 L2VPN使用案例
  • 6.1.2 L2VPN拓扑分类
  • 6.1.3 L2VPN信令和传输
  • 6.1.4 P2P L2VPN各种接入技术
  • 6.1.5 本书涵盖的L2VPN的类型
  • 6.2 用BGP发布VPWS
  • 6.2.1 BGP L2VPN地址家族
  • 6.2.2 PE的BGP VPWS配置
  • 6.2.3 BGP VPWS信令
  • 6.2.4 L2VPN转发平面
  • 6.2.5 BGP VPWS——CE以多宿主方式连接到多台PE
  • 6.2.6 以太网OAM(802.3ah,802.1ag)
  • 6.2.7 BGP VPWS——VLAN标记复用
  • 6.2.8 BGP VPWS——VLAN标记的转换及操纵
  • 6.2.9 BGP VPWS——PW首端(PW Head-End,PWHE)
  • 6.2.10 BGP VPWS负载均衡
  • 6.3 用LDP发布VPWS
  • 6.3.1 PE的LDP VPWS配置
  • 6.3.2 LDP VPWS信令及转发平面
  • 6.3.3 LDP VPWS——CE多宿主和PW冗余
  • 6.3.4 LDP VPWS-VLAN标记复用
  • 6.3.5 LDP VPWS——VLAN标记转换及操纵
  • 6.3.6 LDP VPWS——PWHE
  • 6.3.7 LDP VPWS-FAT
  • 第7章 虚拟专用LAN服务
  • 7.1 VPLS简介
  • 7.2 用BGP发布VPLS
  • 7.2.1 BGP VPLS配置
  • 7.2.2 BGP VPLS信令
  • 7.2.3 BGP VPLS——高效BUM复制
  • 7.3 用LDP发布VPLS
  • 7.3.1 LDP VPLS配置
  • 7.3.2 LDP VPLS信令
  • 7.3.3 LDP VPLS——通过BGP来自动发现
  • 7.4 VPLS网络环境里的VLAN和学习域(learning domain)
  • 7.4.1 默认VLAN模式下的VPLS
  • 7.4.2 Junos VPLS实例——规范化VLAN模式
  • 7.4.3 Junos VPLS实例——无VLAN模式
  • 7.4.4 Junos VPLS实例——VLAN感知(VLAN-Aware)模式
  • 7.4.5 Junos虚拟交换机
  • 7.5 VPLS网络环境内的集成路由和桥接
  • 7.5.1 Junos VPLS实例内的IRB配置
  • 7.5.2 Junos虚拟交换机内的IRB配置
  • 7.5.3 IRB的IOS XR配置
  • 7.5.4 VPLS——IRB冗余及长号状流量转发
  • 7.6 分层型VPLS(Hierarchical VPLS)
  • 7.6.1 LDP信令H-VPLS模式
  • 7.6.2 用BGP来执行自动发现和信令功能的H-VPLS模式
  • 第8章 以太网VPN
  • 8.1 用MPLS传输流量的EVPN
  • 8.1.1 EVPN VS.VPLS
  • 8.1.2 EVPN的实现
  • 8.1.3 EVPN——本书的拓扑
  • 8.1.4 BGP EVPN地址家族
  • 8.1.5 用MPLS传输流量的EVPN——Junos配置
  • 8.1.6 EVPN MPLS——包容隧道和自动发现
  • 8.1.7 用MPLS传输流量的EVPN——通告MAC地址
  • 8.1.8 用MPLS传输流量的EVPN——VLAN内桥接
  • 8.1.9 用MPLS传输流量的EVPN——VLAN间的流量转发
  • 8.1.10 用MPLS传输流量的EVPN——全活(All-Active)多宿主
  • 8.2 用VXLAN传输流量的EVPN
  • 8.2.1 数据中心面临的难题
  • 8.2.2 VXLAN
  • 8.2.3 用VXLAN传输流量的EVPN——动机
  • 8.2.4 用VXLAN传输流量的EVPN——转发平面
  • 8.2.5 用VXLAN传输流量的EVPN——Junos配置
  • 8.2.6 用VXLAN传输流量的EVPN——信令机制
  • 8.3 提供商骨干网桥接EVPN
  • 8.3.1 PBB简介
  • 8.3.2 PBB EVPN简介
  • 8.3.3 PBB EVPN实现
  • 8.3.4 PBB EVPN示例
  • 8.3.5 PBB EVPN配置
  • 8.3.6 PBB EVPN信令
  • 第9章 域间MPLS服务
  • 9.1 域间体系结构
  • 9.1.1 本章的示例拓扑
  • 9.2 Inter-AS的类型
  • 9.3 Inter-AS选项A
  • 9.4 Inter-AS选项B
  • 9.4.1 Inter-AS选项B——信令和转发
  • 9.4.2 Inter-AS选项B——Junos配置
  • 9.4.3 Inter-AS选项B——IOS XR配置
  • 9.4.4 Inter-AS选项B——在ASBR上创建本地VRF(Inter- AS Option B with Local VRF)
  • 9.5 Inter-AS选项C
  • 9.5.1 Inter-AS选项C部署模式下的BGP会话
  • 9.5.2 Inter-AS选项C——信令和转发
  • 9.5.3 Inter-AS选项C——配置
  • 9.6 运营商支撑运营商(Carrier Supporting Carrier)
  • 9.7 域间RSVP-TE LSP
  • 第10章 底层和覆盖层体系结构
  • 10.1 覆盖层和底层
  • 10.1.1 覆盖层和底层是相对的概念
  • 10.1.2 其他的基本概念
  • 10.2 多转发器网络设备
  • 10.2.1 单机箱网络设备——转发平面
  • 10.2.2 单机箱网络设备——控制平面
  • 10.3 多机箱网络设备
  • 10.4 传统的数据中心连网方式
  • 10.4.1 L2桥接式网络面临的难题
  • 10.4.2 现代化数据中心网络的底层
  • 10.4.3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覆盖层
  • 10.5 数据中心底层——fabric
  • 10.5.1 IP fabric——转发平面
  • 10.5.2 含纯分布式控制平面的IP fabric(IP fabrics with Distributed-Only Control Plane)
  • 10.5.3 含混合控制平面的IP farbic(IP fabric with Hybrid Control Plane)
  • 10.6 网络虚拟化覆盖
  • 10.6.1 计算控制器
  • 10.6.2 虚拟网络控制器
  • 10.6.3 NVO——控制数据包的传输
  • 10.6.4 NVO代理
  • 第11章 网络虚拟化覆盖
  • 11.1 OpenContrail简介
  • 11.1.1 OpenContrail控制器
  • 11.1.2 计算、网关及服务节点
  • 11.2 案例研究:私有云
  • 11.2.1 vRouter-VM链路编址
  • 11.2.2 初始化vNIC——XMPP作为类DHCP协议
  • 11.2.3 互连VMs——XMPP作为类BGP协议
  • 11.2.4 将用户与云VM互连
  • 11.3 虚拟网络间的通信
  • 11.4 网络虚拟化覆盖:L2_L3模式
  • 11.4.1 重温VXLAN
  • 11.4.2 子网内(L2)和子网间(L3)流量
  • 11.4.3 互连VM——用VXLAN传输子网内流量
  • 11.4.4 vRouter和网关节点——L2_L3模式
  • 11.5 将传统的L2网络集成进NVO
  • 11.5.1 L2网关和OVSDB
  • 11.5.2 ToR服务节点
  • 11.5.3 将物理服务器与覆盖层绑定
  • 11.5.4 用OVSDB学习MAC地址
  • 11.5.5 物理服务器和OVSDB——转发平面
  • 第12章 网络功能虚拟化
  • 12.1 软件定义网络时代下的NFV
  • 12.1.1 虚拟还是物理
  • 12.1.2 将NFV应用于服务提供商
  • 12.2 NFV的实际使用案例
  • 12.3 NFV转发平面
  • 12.4 NFV
  • 12.4.1 传统的VRF布局——穿越VN模式
  • 12.4.2 现代化VRF布局——双VN模式
  • 12.5 NFV
  • 12.6 NFV控制平面
  • 12.7 NFV的扩容和冗余
  • 12.7.1 NFV收放自如和冗余——负载均衡
  • 12.8 服务实例的类型
  • 12.8.1 In-Network服务实例
  • 12.8.2 In-Network-NAT模式服务实例
  • 12.8.3 transparent(透明)模式服务实例
  • 12.8.4 VM或container之外的网络服务功能
  • 第13章 流量工程入门
  • 13.1 TE协议
  • 13.1.1 TE LSP类型
  • 13.2 TE信息发布
  • 13.2.1 通过OSPF发布TE
  • 13.2.2 通过IS-IS发布TE信息
  • 13.2.3 TED
  • 13.3 TE静态约束
  • 13.3.1 TE metric
  • 13.3.2 链路着色——管理组
  • 13.3.3 经过扩展的管理组
  • 13.3.4 风险共担链路组
  • 13.4 出站对等工程
  • 13.4.1 基于BGP-LU的EPE
  • 第14章 TE带宽预留
  • 14.1 TE静态带宽约束
  • 14.1.1 TE带宽属性
  • 14.1.2 默认TE接口带宽
  • 14.1.3 RSVP-TE带宽预留的基本机制
  • 14.1.4 LSP优先级和抢占
  • 14.1.5 流量计量和监管
  • 14.2 TE自动带宽(Auto-Bandwidth)
  • 14.2.1 自动带宽入门
  • 14.2.2 自动带宽示例
  • 14.2.3 自动带宽配置
  • 14.2.4 自动带宽功能部署考量
  • 14.3 动态入站LSP拆分/合并
  • 14.3.1 动态入站LSP拆分/合并的配置
  • 14.3.2 动态入站LSP拆分/合并示例
  • 第15章 集中式流量工程
  • 15.1 BGP链路状态
  • 15.2 PCEP
  • 15.2.1 PCE的实现
  • 15.2.2 PCE和PCC间的交互
  • 15.2.3 由PCE发起的RSVP-TE LSP
  • 15.2.4 由PCC发起的RSVP-TE LSP
  • 15.3 PCC标签交换路径信令
  • 15.3.1 RSVP-TE LSP
  • 15.3.2 SPRING (IGP) TE LSP
  • 15.3.3 BGP LSP
  • 15.4 PCC配置
  • 15.4.1 由PCE发起的LSP的PCC配置模板
  • 15.4.2 将PCC发起的LSP委托给PCE
  • 15.5 PCE使用案例
  • 15.5.1 扩展链路属性“调色板”
  • 15.5.2 增强的LSP抢占逻辑
  • 15.5.3 不同的主、备路径
  • 第16章 扩展MPLS流量传输和无缝MPLS
  • 16.1 扩展IGP域
  • 16.1.1 扩展IGP——OSPF
  • 16.1.2 扩展IGP——IS-IS
  • 16.1.3 扩展IGP-MPLS协议
  • 16.2 扩展RSVP-TE
  • 16.2.1 RSVP-TE协议最佳做法
  • 16.3 域内分层型LSP
  • 16.3.1 RSVP-TE LSP“隧穿”RSVP-TE LSP
  • 16.3.2 LDP LSP“隧穿”RSVP-TE LSP
  • 16.3.3 SPRING LSP“隧穿”RSVP-TE LSP
  • 16.4 扩展域间流量传输
  • 16.4.1 域间不分层型隧道
  • 16.4.2 域间分层型隧道(无缝MPLS[Seamless MPLS])
  • 16.5 在不运行IGP的网络中扩展流量传输
  • 16.5.1 分层型BGP-LU
  • 16.5.2 支持MPLS功能的服务器和静态标签
  • 第17章 扩展MPLS服务
  • 17.1 分层型L3VPN
  • 17.1.1 默认路由L3VPN部署模式
  • 17.1.2 默认路由+本地路由L3VPN部署模式
  • 17.1.3 伪线首端终结(Head-End Termination)L3VPN部署模式
  • 第18章 基于IGP的穿越流量快速恢复
  • 18.1 快速恢复概念
  • 18.1.1 入站/穿越/出站(Ingress/Transit/Egress)流量传输保护概念
  • 18.1.2 全局修复(Global Repair)概念
  • 18.1.3 本地修复概念
  • 18.2 无环备选
  • 18.2.1 每链路LFA
  • 18.2.2 每前缀LFA
  • 18.3 提高LFA备用覆盖率
  • 18.3.1 通过LDP自动建立为LFA所用的备用隧道(远程LFA)
  • 18.3.2 手动建立为RLFA所用的RSVP-TE备用隧道
  • 18.3.3 拓扑无关快速重路由
  • 18.3.4 修改默认的LFA决策算法
  • 18.3.5 拓扑无关LFA
  • 18.4 最高冗余树
  • 第19章 基于RSVP-TE的穿越流量快速恢复
  • 19.1 RSVP-TE路径保护
  • 19.2 RSVP-TE设施(节点+链路)保护
  • 19.2.1 手动链路保护旁路(Manual Link Protection Bypass)
  • 19.2.2 手动节点+链路保护旁路
  • 19.2.3 设施保护示例
  • 19.2.4 自动保护旁路
  • 19.3 RSVP-TE一对一保护
  • 19.4 穿越流量快速恢复总结
  • 第20章 针对流量快速恢复的FIB优化
  • 20.1 分层型下一跳
  • 20.1.1 第20章和第21章所使用的网络拓扑
  • 20.1.2 平面型下一跳结构
  • 20.1.3 间接下一跳(Junos)
  • 20.1.4 链式复合下一跳(Junos)
  • 20.1.5 BGP PIC核心(IOS XR)
  • 20.2 预先安装通往多台出站PE的下一跳(PIC边界)
  • 20.2.1 通往出站PE的主、备用下一跳
  • 20.2.2 通往出站PE的双活下一跳
  • 20.2.3 BGP最优外部故障切换
  • 第21章 出站服务流量快速恢复
  • 21.1 服务镜像(Mirroring)保护概念
  • 21.2 保护/备用出站PE合并模式
  • 21.3 (集中式)保护节点与备用出站PE分离模式
  • 21.4 上下文ID的通告方法
  • 21.4.1 stub别名通告方法
  • 21.4.2 stub代理通告方法
  • 21.5 L3VPN PE→CE出站链路保护
  • 21.6 第二层VPN服务镜像
  • 21.6.1 基于BGP的L2VPN服务镜像
  • 21.6.2 基于LDP的L2VPN服务镜像
  • 21.7 出站对等工程保护
  • 21.8 无缝MPLS体系结构中的保护
  • 21.8.1 AS边界(ASBR-ASBR)链路保护
  • 21.8.2 边界节点(ABR或ASBR)保护
  • 21.9 总结
  • 版权声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