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牛津大学教授、约翰逊奖得主犀利重现巴黎和会,看百年前元首绘出当今世界的草图。翻天覆地的一战,破天荒的和平努力,终结战争的战争之后,终结和平的和平。

内容简介

《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重回20世纪外交现场,见证战争世纪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国角力。牛津大学教授、约翰逊奖得主犀利重现巴黎和会,看百年前元首绘出当今世界的草图。翻天覆地的一战,破天荒的和平努力,终结战争的战争之后,终结和平的和平。

1919年的巴黎仿佛世界首都。此前四年,骄傲自负的欧洲将自己撕扯得四分五裂,还把全世界都拖入战争的泥潭。战争终于结束,外交官、银行家、经济学家、律师、记者、商人、掮客……从世界各个角落纷纷涌向巴黎,当然,还有权势甚大的“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他们怀抱雄心壮志,一心想修复从欧洲到遥远太平洋的半个世界,为世人缔造持久的和平。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且只有一次。

从1919年1 月到6 月,在巴黎和会具有实质性成效的六个月里,巴黎成了全世界的政府、全世界的上诉法院、全世界的议会。这个世界的恐惧与希望全都汇聚于此。大战倾覆了政府,羞辱了王权,颠倒了整个社会。面对解体的奥匈帝国、革命后的俄国、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新生的民族国家……矛盾的理想主义者威尔逊、我行我素的爱国绅士克列孟梭、能言善辩的乐天派劳合·乔治、在意大利阴暗政坛如鱼得水的奥兰多,是否担得起缔造和平的重责大任?

国际关系史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用小说笔法,借助海量文献呈现了巴黎和会的真实历史。麦克米伦用丰富的细节和辛辣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缔造和平者的群像,将他们的个性、理想与偏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她的曾外祖父劳合·乔治也不留情面。她告诉我们,巴黎和会不只是被世人诟病的《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不该归因于此。不过,与会者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他们本想缔造和平,却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更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鸣谢
  • 关于地名
  • 引言
  • 第一部分 迎接和平
  • 第1章 伍德罗·威尔逊到欧洲
  • 第2章 第一印象
  • 第3章 巴黎
  • 第4章 劳合·乔治与大英帝国代表团
  • 第二部分 世界新秩序
  • 第5章 我们是人民的联盟
  • 第6章 俄国
  • 第7章 国际联盟
  • 第8章 托管地
  • 第三部分 又是巴尔干地区
  • 第9章 南斯拉夫
  • 第10章 罗马尼亚
  • 第11章 保加利亚
  • 第12章 仲冬之歇
  • 第四部分 德国问题
  • 第13章 惩前毖后
  • 第14章 德国不能崛起
  • 第15章 赔款
  • 第16章 对德条约陷僵局
  • 第五部分 东西之间
  • 第17章 波兰重生
  • 第18章 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
  • 第19章 奥地利
  • 第20章 匈牙利
  • 第六部分 多事之春
  • 第21章 四人理事会
  • 第22章 意大利退出和会
  • 第23章 日本和种族平等
  • 第24章 刺向中国心脏的匕首
  • 第七部分 中东大火
  • 第25章 伯里克利之后最伟大的希腊政治家
  • 第26章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
  • 第27章 阿拉伯独立
  • 第28章 巴勒斯坦
  • 第29章 色佛尔条约的覆灭与凯末尔
  • 第八部分 闭幕
  • 第30章 镜厅
  • 尾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非常好看的现代历史“入门”书

    所有严肃读物都有这个矛盾,很难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本书做到了这点,靠的是翻阅大量文献,按照大致时间顺序,使用翔实资料,天才的拼图出一个大型动态多人组图,人物栩栩如生,阅读体验不亚于精彩的小说,哪怕你知道了结局仍然关心过程手不释卷那种。然而我们知道这不是虚构,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其中的很多决定,深刻影响了 20 年后的大战,离我们更近的地区矛盾和冲突,乃至当今欧洲和世界的格局和纷争 :“现代社会最棘手的一些问题就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后人们做出的决策:1991 年到 1999 年间的四次巴尔干地区战争;伊拉克危机(该国今天的国界线是英法两国角力以及地图粗制滥造的结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库尔德人自治问题;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纠纷;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永无休止地争抢土地,都觉得自己才是获得应许的百姓。” 欧洲和中东之外,协议对东亚的影响也非同小可:日本代表的种族平等条约没有被接受,获得的利益与其自认的世界地位不匹配,引发了国内对欧美世界体系的不信任;中国发生了民族主义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五四运动。西方的民主与自由主义同样遭到国内精英的极大怀疑,俄国新秩序成为新的民族救亡方案。威尔逊在 “十四点计划” 里,“自决” 带有强烈理想主义的正义和民主吸引力,开创性也意味着这个概念充满争议:对每个历史上流离失遭受压迫的群体,对每个经历战争伤痛惨胜后亟需安抚民众的政府,“自觉” 这个概念的含义大不相同,而每个群体都自然而然按照更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来诠释这个概念:当我族人数居多的时候,当然该基于自决原则的;当领土主张会涉及在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那么保证现在国界线的安全和历史意义上的国土要求就成为更重要的判断标准 --- 别忘了,所有被轻视的弱小民族,或多或少都有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和 “黄金时代”:波兰人赞颂 16、17 世纪的王国;塞尔维亚唱颂的是 14 世纪由斯特凡・杜尚(Stefan Dušan)统治的塞尔维亚王国;保加利亚人则追忆起 10 世纪的西美昂大帝(King Simeon)的帝国;希腊人记忆中的历史比别人都要辉煌,直接回到了古典时代;意大利人当然不遑多让,搬出了罗马帝国的回忆。哪怕是在几个世纪以前短时间地占领一块地方,也要翻出来为现在的领土要求正名。所以,“自决” 这个含义不明但可能饱含一切金灿灿希望的概念,带来永远无法实现的希望吗?可能。加速了的民族主义大火,让千万人为了这个原则不惜诉诸武力,多数国家遣返和杀戮国内的少数民族,少数国家愿意成为多民族国家,但前提是要把那些少数民族管的服服帖帖,德国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立陶宛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马扎尔)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保加利亚人、罗马尼亚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库尔德人等等。。。这些民族都有在新国境划分下没有实现 “自治” 的怨恨。而这个积聚的怨恨,在一战后疲惫不堪的新秩序明显无力维持后,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如果德国被彻底打败,事情或许会变得不一样;或者,如果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样强大 — 而且愿意使用这种实力;如果英法没有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 — 或者说它们被战争削弱得很厉害,以至于美国觉得有义务伸出援手;如果奥匈帝国没有消失;如果奥匈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没有彼此争斗;如果中国不那么孱弱;如果日本一直都能更相信自己;如果各国承认的国际联盟有真正的实力;如果世界被毁坏得非常彻底,以至于人们愿意思考一种管理国际关系的新方式。然而,和平缔造者们必须应对的是现实,而不是如果。他们与巨大的难题进行过周旋。如何才能在狂热的民族主义或宗教主义酿成更大祸端前遏制它们?我们怎么能禁止战争?我们至今依然在追问这些问题。”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甚至在 1918 年枪炮声归于寂静之前,悲哀、苛求、愤怒的声音就出现了。“中国属于中国人!”“库尔德人必须有自由!”“波兰必须重生!” 操着不同语言的人提着不同的要求。有人说美国必须当全世界的警察,有人则说美国人必须回老家去;有人说俄国人需要帮助,有人则说,不,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人们相互埋怨着:斯洛伐克人埋怨捷克人,克罗地亚人埋怨塞尔维亚人,阿拉伯人埋怨犹太人,中国人埋怨日本人。这些声音里充满了担忧,怀疑新秩序能否比旧秩序更完善。在西方,人们私下谈论着东方传来的危险思想;在东方,人们思忖着西方实利主义的威胁。欧洲人想知道他们能否恢复元气,想知道如何管控趾高气扬的新盟友美国。非洲人害怕被世界遗忘,亚洲人则认为未来属于他们,只是当下的问题必须先解决。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缔造和平小感

        时间跨度长达一年的巴黎和会以缔造世界和平为名,因参与国基于自身立场和利益的各怀鬼胎,最终成了为积蓄更大战争的埋雷会。生活中,太多以爱之名,欺世盗名之徒,仗善作恶之行,人的成熟与睿智从别把那些他人宣称的美好太当回事开始。

          1
          1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