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儒学影响中国古代散文嬗变,塑造现实主义传统。

内容简介

儒学始终影响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嬗变。远古神话传说,已含儒家仁爱精神。“六经”是儒学形成的思想渊源。春秋战国儒家的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形成我国散文的现实主义传统。汉代文人的散文反映了儒家大一统观念。魏晋南北朝淡化名教观,骈文追求审美愉悦。隋唐五代,儒学复兴引起古文运动的兴起。宋元明理学促成古文的正宗地位,然而后期以复古相号召,实属拟古倾向。清前期,散文经世致用的特点,开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革的先声。

目录

  • 目录
  • 导论 中国古代散文的儒学传统
  • 一 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的“散文”
  • 二 儒学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散文
  • 三 中国古代散文的现实价值
  • 第一章 饱含儒家仁爱基因的中国远古神话传说
  • 一 散文是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之一
  • 二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的重要特征及重要典籍
  • (一)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自强、博爱的特征
  •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宝库——《山海经》
  • 三 充分体现惠民精神的祖先形象
  • (一)华夏文明的创始人炎黄二帝
  • (二)任人唯贤的唐尧虞舜
  • (三)改造自然的鲧禹父子
  • 四 儒家先驱及儒家对神话的改造
  • (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类型及先祖序列
  • (二)神话传说的历史化
  • 结语
  • 第二章 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三代散文
  • 一 代表三代水平的文本散文
  • 二 中国现存最早的散文集
  • (一)以记言为主的《书经》
  • (二)被儒家摒弃的《逸周书》
  • 三 古老的筮书——《易经》
  • 四 三代散文发达的原因及特点
  • (一)早熟的社会形态
  • (二)发达的史官文化
  • (三)三代散文的理性意识及艺术特点
  • 结语
  • 第三章 儒家的兴起及春秋战国时的儒家散文
  • 一 儒学确立的重要社会条件
  • (一)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
  • (二)社会转型中儒家的兴起
  • 二 儒家历史散文的形成
  • (一)中国成系统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 (二)儒家成熟的历史散文的编撰
  • (三)《左氏春秋》的艺术特征
  • (四)儒家重于记言说教的历史散文
  • 三 儒家哲理散文的形成
  •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荀及其主要思想
  • (二)儒家代表人物哲理散文中的君子形象
  • (三)儒家代表人物哲理散文的艺术特征
  • (四)儒家代表人物哲理散文的艺术价值
  • 四 儒家与主要他家散文的差异及关系
  • (一)诸子之学相反相成
  • (二)哲理散文之间的差异及关系
  • (三)历史散文之间的差异及关系
  • 结语
  • 第四章 经学笼罩下的汉代散文
  • 一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其在汉代的嬗变
  • (一)传统儒学提升为经学
  • (二)经学系统化及神学化
  • (三)经学成为治国的指导与伦理的规范
  • (四)今古文经之争及经学衰微
  • 二 儒士精神与文人文学创作的开始
  • (一)中国文学创作专业文人的形成
  • (二)汉代文人对先秦儒士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 (三)汉代文人的精神苦闷及创作特点
  • 三 儒学渐变为正统思想时期的散文
  • (一)极端专制下的秦代散文
  • (二)西汉初期的政论、抒情散文
  • (三)西汉中期的政论、抒情散文
  • 四 经学逐渐神学化时期的散文
  • (一)西汉后期的政论、杂记文
  • (二)东汉前期的政论、奏疏书表、写景文
  • (三)东汉中后期的政论、碑刻、注经文
  • 五 儒学影响下的汉代历史散文
  • (一)儒学对汉代人物传记产生的推动作用
  • (二)人物传记的奠基之作——《史记》
  • (三)汉代其他正史类历史散文
  • (四)汉代杂史杂传类散文
  • 结语
  • 第五章 儒释道交融下的魏晋南北朝散文
  • 一 儒学的衰微及重构
  • (一)儒学陷入危机
  • (二)玄学兴起及渐变为社会主要思潮
  • (三)儒释道互补与融合
  • 二 不受儒学束缚,旷达任真的建安曹魏散文
  • (一)社会批判的继续
  • (二)清峻通脱的建安散文
  • (三)玄学家本自然与任自然的正始散文
  • 三 儒释道并存的两晋散文
  • (一)情笃辞婉的传记散文
  • (二)哀怨伤感的悼亡散文
  • (三)谐谑有趣的寓言散文
  • (四)寄托遥深的山水散文
  • 四 刻意追求形式美的南朝散文
  • (一)崇尚形式美风气的形成
  • (二)著手如林
  • 五 文质两存的北朝散文
  • (一)本土散文作家
  • (二)由南入北的散文作家
  • 结语
  • 第六章 隋唐五代儒家道统的复兴与古文的兴起
  • 一 儒家道统的复兴
  • (一)天下归一, 南学兴盛
  • (二)盛世与儒释道兼容并蓄
  • (三)世道衰微与儒家道统体系的建立
  • 二 隋及初唐文风改革
  • (一)隋朝及之前文章复古的信号
  • (二)初唐散文复古的呼声
  • 三 盛唐文体改革
  • (一)援散入骈的“大手笔”
  • (二)融入诗情的诗人散文
  • (三)儒家复古先驱的散文
  • 四 中唐以“复古”而创新的古文运动
  • (一)古文运动的胜利
  • (二)中唐古文运动的主帅韩愈
  • (三)中唐古文运动的主将柳宗元
  • (四)韩愈、柳宗元的同道者及追随者
  • 五 晚唐五代古文运动的衰落
  • (一)骈体文的回潮
  • (二)古文运动的余晖
  • 结语
  • 第七章 理学影响下的宋元明散文
  • 一 儒学哲学化——社会主流意识的重构
  • (一)理学创立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主张
  • (三)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二 北宋散文:古文复兴鼎盛的标志
  • (一)骈文复炽与古文复兴
  • (二)新古文运动取得胜利
  • (三)主流理学家的文章
  • 三 南渡前夕及南宋散文:高唱着爱国的主旋律
  • (一)慷慨激昂的抗战之作
  • (二)反侵略悲故国的血泪篇章
  • 四 南北文化交融中的辽、金、元散文
  • (一)佛风盛行下的辽国散文
  • (二)借才异代与渐现特色的金国散文
  • (三)文擅韩欧道从伊洛的元朝散文
  • 五 向古人寻求创作模式的明代散文
  • (一)宣名教颂功德的明前期散文
  • (二)模拟古文法式的明中期散文
  • (三)反拟古、抒性灵的明后期散文
  • 结语
  • 第八章 涌动着实学思潮的清前期散文
  • 一 清前期实学的形成与发展
  • (一)经世致用实学的确立
  • (二)全面整理和总结中国文化的汉学
  • (三)批判汉学以救世的今文经学
  • 二 双峰并峙的顺治、康熙时期散文
  • (一)以政论、史论为主的杰出作家
  • (二)以人物传记为主的杰出作家
  • 三 桐城派主盟文坛的雍正、乾隆时期散文
  • (一)对儒家文统有创新的桐城派
  • (二)同源而标异的阳湖派
  • 四 变法图存的嘉庆、道光时期散文
  • (一)开一代风气之先
  • (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
  • 五 骈文的回光返照
  • (一)清前期骈文兴盛及其原因
  • (二)清前期骈文的创作及特色
  • 结语
  • 主要参考书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