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64千字
字数
202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段不该蒙尘的历史,一本向“遗忘”宣战的比较宪法与法制史研究领域的力作。
内容简介
本书内文由前言(面向宪法的思)、1-8章正文以及作者后记构成。第1章论述“现代革命与现代宪法”,第2章交代“现代宪法史上德国问题的缘起”,第3章讨论“1848年革命失败对德国宪法史的根本影响”,第4章聚焦“帝制德国的宪制问题与韦伯的政治社会学诊断”,第5章梳理“1918年德国革命与魏玛制宪”,第6章探讨“魏玛德国的政治文化与宪法学术”,第7章研究“现代民主宪制理论的三种思想形态”,第8章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论及“德国宪法史的思想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面向宪法的思
- 第一章 现代革命与现代宪法
- 一、 作为历史理论的宪法理论
- 1. 宪法在康德历史哲学中的规范内涵与特殊地位
- 2. 共和革命史对理解共和制宪法观的意义
- 二、 共和制宪法观在现代共和革命中的起源及内涵
- 1. 美国革命与1787年费城宪法的共和基质
- 2. 法国大革命的复杂裂变及其世界宪制史意义
- 三、 法国大革命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
- 1. 康德:共和革命的政治哲学家
- 2. 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
- 3. 马克思重视大革命蕴含的解放特征
- 四、 本书的德国宪制史叙事脉络
- 1. 人类共和革命史的多重变奏
- 2. 在世界共和革命史视野中观察德国宪制史
- 3. 本书的总体思想方法与思想内容
- 第二章 现代宪法史上德国问题的缘起
- 一、 共和革命史视野中的现代宪法
- 二、 德意志与现代宪法的相遇
- 1. 法国革命对德意志的冲击:从文化民族到政治民族
- 2. 三月革命前期德意志自由主义运动的宪制关切
- 三、 青年马克思对德国走向的思考及其宪制意涵
- 1. 马克思期待德国发生民主革命
- 2. 1848年欧洲革命的宪制史意义
- 四、 1848年德国革命:德国宪法史上的马基雅维里时刻
- 1. 1848年德国革命的宪制目标与现实困境
- 2. 新德意志在哪里:德国共和宪制的核心关切
- 第三章 1848年革命失败对德国宪法史的根本影响
- 一、 德国自由主义去政治化与俾斯麦威权体制崛起
- 1. 普鲁士的外表性立宪主义
- 2. 俾斯麦体制的威权本质
- 二、 德国与康德政治哲学的告别
- 1. 康德政治哲学的道德内核
- 2. 康德政治哲学的宪制指向
- 三、 德国历史主义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全方位影响
- 1. 历史主义与德意志特殊道路
- 2. 德意志对天赋人权与议会民主的抗拒
- 四、 帝国宪法学的实证主义转向与帝国宪法教义学的兴起
- 1. 精致的形式法治国与帝国的威权政治
- 2. 实证主义宪法学的方法论要旨
- 3. 帝国宪法教义学的技术成就与根本缺陷
- 4. 迷失了政治道德方向的帝国宪法教义学
- 第四章 帝制德国的宪制问题与韦伯的政治社会学诊断
- 一、 德国政治体制的结构性失衡
- 1. 普鲁士-德意志的内生型独裁体制
- 2. 帝国议会无权无势,议会生活品质低下
- 3. 行政官僚系统支配在德国政治中的过度扩张
- 4. 德意志民族缺乏政治意志和真正的政治家
- 二、 韦伯宪制理论的基本点:用议会民主与领袖民主抗衡官僚专制
- 1. 韦伯的整全政治观:权力政治与德性政治
- 2. 德国政体议会化的韦伯思想方案
- 2. 以直选克里斯玛的支配矫正官僚专制
- 三、 韦伯宪制理论方案的自由关切与内在弱点
- 1. 民主主义者韦伯的远见卓识与未尽问题
- 2. 韦伯宪制方案中的个人自由与民族自由关切
- 第五章 1918年德国革命与魏玛制宪
- 一、 德国革命的两个面向与德国宪制问题的新意涵
- 1. 1918年革命的复杂性
- 2. 德国宪制问题的新意涵:走向何种共和国?
- 二、 魏玛制宪面临的两难困境
- 1. 分裂的内部社会
- 2. 《凡尔赛和约》的外部压迫
- 三、 魏玛制宪的根本政治决断
- 1. 魏玛制宪会议的妥协基调与制度意象
- 2. 如何理解民主的复杂性——普罗伊斯的人民民主观
- 3. 《魏玛宪法》的根本政治决断——德国必须走民主共和的道路
- 四、 《魏玛宪法》二元民主结构的思想实质
- 1. 普罗伊斯回应制宪权难题与直接民主诉求的思路
- 2. 直选总统与全民公决——对实质性人民民主的一种理解
- 五、 施密特对《魏玛宪法》二元民主结构的反自由主义重构
- 1. 议会式宪法要素与公投式宪法要素的结构问题
- 2. 施密特重构理论的反自由民主特质
- 六、 如何对待魏玛传统
- 1. 民主宪法的完备性问题
- 2. 政治意志与政治共识对宪制良性演化的重要性
- 第六章 魏玛德国的政治文化与宪法学术
- 一、 魏玛时期德国政党与政治的极化
- 1. 共和国总统独裁机制常态化:原因与影响
- 2. 支持共和国的政党日趋式微或分化
- 3. 右翼政党的政治极化加剧
- 4. 《魏玛宪法》的缺陷与政治极化的关系
- 5. 政治极化与共和认同危机
- 二、 抛弃民主:魏玛时期德国宪法学术的深层基调
- 1. 魏玛时期德国宪法学面临的根本挑战
- 2. 政治—社会实证主义宪法学思潮的崛起
- 三、 凯尔森—施密特宪法论战的思想意义与核心问题
- 1. 作为思想史的论战:意义与起因
- 2. 宪法是什么——规范等级秩序还是政治决断?
- 3. 守护宪法的不同制度模式——司法审查还是政治审查?
- 四、 宪法论战背后的历史与政治问题
- 1. 魏玛共和政体根基虚弱
- 2. 凯尔森-施密特对国事法院判决的不同解读
- 五、 小结:宪法的面孔与宪法的灵魂
- 第七章 现代民主宪制理论的三种思想形态
- 一、 问题的提出:施密特是韦伯政治思想的嫡传弟子?
- 1. 从哈贝马斯提出的思想史问题说起
- 2. 蒙森关于施密特与韦伯思想亲缘关系的最早分析
- 二、 韦伯政治理论的总体问题意识:理性化—官僚制、民主化、克里斯玛支配
- 1. 理性化—官僚制与个人自由的紧张关系
- 2. 大众民主时代处境下的政治理性化与克里斯玛权威问题
- 三、 施密特对韦伯民主理论的极端化推演与利用
- 1. 一个总体对比
- 2. 一个具体分析
- 四、 哈贝马斯对韦伯的反思性继受及其思想史意义
- 1. 哈贝马斯对韦伯现代性诊断的继受与反思
- 2. 在韦伯的基础上重申道德主体原则的地位
- 第八章 德国宪法史的思想启示
- 一、 德意志宪法思想的总体演进轨迹
- 二、 晚近德意志历史的思想趋势:向民族权力政治迈进
- 三、 《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与德国宪法史
- 四、 德国基本法民主秩序的规范性内涵
- 五、 我国需要怎样的宪法教义学?
- 六、 并非结论的结语:现代宪制的人性论基础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