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几年的新成果,尤其注意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转型和全球化时代新文化精神的内容,更具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本书以这一热门范畴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系统地探讨了文化的生成与功能、构成与形态、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对比等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前沿和热点的研究课题。论述提纲挈领又深入浅出,兼顾理论抽象与现实关注,为解决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与焦虑,实现文化转型与重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于相关问题多有创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 第一讲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
  • 一 熟视无睹的“文化”
  • 二 中外学者视野中的文化
  • 三 文化: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
  • 第二讲 文化的生成与功能
  • 一 植根于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文化
  • 二 作为人的类本质活动对象化的文化
  • 三 作为人的价值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文化
  • 四 作为社会运行内在机理和图式的文化
  • 第三讲 文化的构成与形态
  • 一 透视文化形态的多重视角
  • 二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 三 自在的文化与自觉的文化
  • 第四讲 文化模式
  • 一 共时态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 二 历时态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 第五讲 文化危机
  • 一 文化失范与文化冲突
  • 二 文化反省与文化批判
  • 第六讲 文化转型
  • 一 文化转型的内在机制
  • 二 文化转型的途径和方式
  • 三 文化转型与历史进步
  • 第七讲 20世纪的文化焦虑
  • 一 “轴心期”的历史精神和西方理性主义
  • 二 “轴心期”的历史精神在20世纪的命运
  • 三 文化的焦虑:对文化危机的自发反抗
  • 四 文化的批判:对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
  • 第八讲 理性文化批判的视界
  • 一 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
  • 二 现代历史哲学的文化批判意识
  •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 四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思潮
  • 第九讲 理性文化批判的主题
  • 一 意识形态批判
  • 二 技术理性批判
  • 三 大众文化批判
  • 四 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
  • 第十讲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重建
  • 一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 二 许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
  • 三 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论
  • 四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 第十一讲 中西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 一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
  • 二 中国学者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
  • 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
  • 第十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
  • 一 成熟的农本社会与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
  • 二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的特征
  • 第十三讲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
  • 一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状况
  • 二 “文化热”与文化激进主义
  • 三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
  • 第十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机制
  • 一 表层文化启蒙与深层文化启蒙
  • 二 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
  • 三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基本思路
  • 第十五讲 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精神
  • 一 全球化的文化逻辑
  • 二 中国新文化精神的价值定位
  • 三 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方略
  • 主要参考书目
  • 修订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4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