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读懂千亿企业的成长逻辑,全景式展现“神秘”的茅台。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研究茅台集团的发展历程,以第三方视角诠释茅台千亿进程中的独特性,同时探讨这家头部企业的未来之路。茅台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东方奋斗史,尤其是过去70年,一代代茅台人抓住关键机遇,迎难而上,一步步从西南一隅走上全球之巅:中国茅台,香飘世界。

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是茅台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为茅台划定了新的起跑线。我们可以看到,身处中国传统行业的茅台深度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管理,通过对品质的坚守、品牌价值的传递,构建起强大的主业护城河,并逐步成为白酒行业的领跑者。读懂茅台,读懂头部企业千亿成长逻辑。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王者荣耀,只是序章
  • 本书结构
  • 序章 跨越百年看茅台
  • 第一章 什么是茅台
  • 茅台不一样
  • 神秘茅台
  • 茅台是一种符号
  • 时间的玫瑰
  • 把手艺装进酒瓶
  • 第二章 茅台如何成为茅台
  • 生长: 等待迸发(1745~1977年)
  • 创业: 茅台是干出来的(1978~1997年)
  • 激荡: 光荣与梦想(1998~2011年)
  • 荣耀: 站在群山之巅(2012~2020年)
  • 第三章 茅台做对了什么
  • 构筑护城河: 茅台你学不会
  • 向管理要工艺: 车间是“活”的
  • 继承创新: 古法与现代的大融合
  • 品牌文化: 讲好茅台故事
  • 战略定力: 做足酒文章
  • 第四章 茅台的商业文明
  • 农耕文明的延续
  • 工匠精神: 茅台的酒魂
  • 新商业文明: 茅台韧性
  • 商业向善: 茅台属于社会
  • 可持续发展: 创造一个大生态
  • 第五章 茅台的未来道路和梦想
  • 危机: 黑天鹅和灰犀牛
  • 机遇: 茅台的时代选择
  • 变革: 当大象要跳舞
  • 文化自信: 未来茅台梦
  • 后记
  • 致谢
  • 本书彩插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4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茅台的逻辑

    茅台酒的特别之处在哪里?产品维度茅台一直坚持 “大单品战略”,而它所重点打造的这个超级单品,就是 53 度飞天茅台。企业维度一瓶茅台酒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第一步,制曲。微生物是酿酒过程中最关键的参与者,微生物的数量和品种直接决定了酒的质量以及香味成分,因此制曲这个环节非常关键。第二步,制酒。第三步,调酒。勾酒师会挑选几种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比例调在一起,寻找理想的口味与质感。第四步,储藏。将调过的酒装起来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能进行灌装,进入市场。茅台酒始终不可复制,且每年产量都很有限。茅台是如何赢得 “国酒” 标签的?品牌维度在茅台反反复复申请国酒商标的这十几年间,它其实已经打赢了一场 “符号私有化” 的战役。它选择了一个凝聚了高度共识的文化符号,然后在各种场合反反复复使用这个符号,在大众认知中把这个符号跟自己牢牢绑定在一起。而这个 “符号私有化” 的过程,其实非常艰辛,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持续投入资源的战略决心和意志力。连年亏损的茅台酒厂是如何成长为年入千亿的 “明星企业” 的?从环境整治入手,让工人们回归生产,聚焦到酿酒上来。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白酒的罐装技术、帮助工人提效减负,大幅提高酱香型酒产量比例。茅台酒厂终于在 1988 年突破了一亿元。面对由包销包售,转变为企业自销的困境,在全国建立茅台酒代销点,扭转了销售困境,并于 08 年年收入破百亿元产品供不应求,白酒行业定价权的转移。2008 年,贵州茅台酒的出厂价首次反超了五粮液。拉开了与五粮液的价格差距,稳固了自己的定价权和高端地位,在 2019 年正式迈入千亿集团资本青睐茅台的原因是什么?茅台在漫长的时间里,通过持续地积累价值,构成了它坚不可摧的护城河。这条护城河的一端,是始终如一的古老手艺,另一端,则是中国收入增长、消费升级的可见未来。不仅配方、包装、品质始终如一,就连生产工艺,都一直坚持最原始的手工作业,以保持酒最原本的风味和品质。也正是因为这些,茅台酒独一无二的产品形象才能深深植入消费者心里。

      5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就是茅台》

      赤水流日夜,茅台酒未央。从发端民间自酿自饮到成为 “国家名片” 香飘世界,纵观茅台集团企业史,如赤水河一般,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雨交加的时刻。茅台的发展史是一部东方奋斗史。过去 70 年,一代代茅台人抓住关键机遇,坚守 “硬核” 的质量标准,带领茅台从西南一隅走上全球舞台,把中国的茅台变成了世界的茅台。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详尽,但不够精炼,结尾没有展开,是因为国企的原因吗,能不能说点想说的话,第三视角的话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7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