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作品,数十年心血构筑迷人微观世界,百年川地历史讲述“另一个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

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另一个中国”,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顽强的文化延续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图表目录
  • 导论: 微观历史、叙事与历史书写
  • 第一部分 街头:进入城市内部
  • 城市环境:城墙和街道
  • 商业空间:店铺与地摊
  • 日常空间:家与邻之间
  • 庆典空间:节日与仪式
  • 社区自治:共同体意识
  • 第二部分 茶馆:打开微观世界
  • 1900年与1949年:两处历史现场
  • 作为公共舞台的茶馆
  • 第三部分 袍哥:解谜秘密社会
  • 川西乡村的命案与调查
  • 神秘的语言与政治文化
  • 第四部分 麻将:跨世纪的困惑
  • 麻将的政治
  • 麻将问题上的国家与个人
  • 城市、休闲与日常生活的冲突
  • 附录 巨区:从长江上游出发
  • 重庆与成都
  • 城市与茶馆
  • 啯噜与袍哥
  • 代跋: 探寻历史的多面性
  • 精英与民众视角的交错
  • 学术转向何以可能
  • 历史写作的方法与问题
  • 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的角力
  • 历史世界的常与变
  • 征引资料目录
  • 王笛主要著述目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6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袍哥组织咋那么像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呢。现在天天跟以色列干仗的哈马斯,就有去中心化的味道。看来组织的去中心化,并不会影响组织力量的发挥,甚至会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既视感。

      1
      1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

      我是成都人,关于介绍成都的书,差不多看了 100 本。


      当然,100 是个虚数,我在这里有吹牛的嫌疑。不过我通过这个数字,其实也想说明一件事,大多数讲成都的书,太雷同了,雷同得就像大家都去了国家图书馆,打开那个超级厉害的检索系统,搜索 “成都” 两个字,然后把搜索结果东拼西凑,说一些大家丝毫不关心的冷知识。
      说句实在话,你现在和别人聊成都,提什么 “成都人之前是怎么庆祝寒食节的”,那真的是特别卖弄,一股爹味。我不喜欢这样的人,就像我不喜欢涮火锅要叮嘱女孩 “毛肚一定七上八下” 的中年男人。
      《显微镜下的成都》,其实也有这样的爹味。他的第一部分,看得人真是头大,基本的叙述方法就是,成都这个地方,有这样的现象,这个现象在之前的竹枝词里,曾经这样提到过。说句实在话,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竹枝词是一种什么形式的文字,才能顺利阅读,而不会觉得自己没文化。
      但是,《显微镜下的成都》这本书读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那真是峰回路转,精彩绝伦。我甚至觉得,把这两部分单独扯出来,按照原价卖我,我也照单全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因为在这两部分中,作者王迪老师,采用了一种类似于 “新新闻主义” 的方式进行写作。
      比如第二部分,讲成都的茶馆,王笛直接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1900 年的 1 月 1 号,通过这一天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茶馆对于成都人的意义。我给你摘两段:
      “1900 年 1 月 1 日,农历己亥年腊月初一,即 20 世纪的第一天,正是一年中最冷和白天最短的时节。但这一天对成都居民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他们祖祖辈辈都习惯于农历计时。这不,他们记得很清楚,再过五天就是小寒,离春节 —— 他们真正的新年 —— 差不多还有一个月。“20 世纪” 这个词,他们可能还闻所未闻。今天他们在茶馆里的闲聊,也从未提到过这是跨越世纪的特殊一天。当然他们不会意识到,要 100 年以后,也即是说偌大的省城当时全部的居民,包括这天降生的世纪婴儿,可能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世纪的第一天才会在日历上重复一次。
      这一年是光绪在位的第 26 年,中国正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大事。当这天清晨成都的茶客们起来喝早茶(成都人称 “吃早茶”)的时候,义和团运动遍及整个华北平原。就在昨天,即 1899 年 12 月 31 日,19 世纪的最后一天,英国传教士卜克斯(S. M. Brooks)在山东肥城被杀,这是自 1887 年巨野教案以来,在山东被杀死的第一个传教士。腥风血雨正在酝酿,大难快要降临。但远在五六千里外的成都平原,北有剑门雄关,东有三峡天险,似乎还感觉不到任何危机。当然,北方所发生的事,在当时的通信条件下,还不会这么快传到成都,因此今天清晨的茶馆闲聊,还不会提到这件事。”
      你看,这是不是有一种 “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感觉,在外界环境那么动荡的时候,成都还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状态。这让茶馆这部分,就充满了一种 “闲散”“安逸” 的主基调。
      而且关于这种写作方法,最妙的是什么?
      那就是这一段我敢拍着胸脯说,都是作者演绎的。
      你想,我们现在的人觉得 1900 年 1 月 1 号是世纪之交,特别重要。但是当时的人,怎么会去专门记录这一天?尤其是这一天在一个小城市里面,发生了哪些无聊的日常活动?当时有多少中国人用公历计时还是个问题呢。
      但演绎的,并不代表就是错误的。
      事实上,我完全相信,王笛老师对于成都人在 19~20 世纪交接的生活状态,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他不过就是把这种生活状态,放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时候罢了。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写历史的方式,我把它叫做 “从心中复活历史”。历史真正好玩的地方,绝对不是一些历史事件,是怎么准确发生的,毕竟你我的记忆都已经足够不可靠,我们也没必要对史料有更多的信任。历史真正好玩的,其实是通过阅读,搜集拼图,然后在脑中,拼出一幅画面,想象一下过去的人会如何生活,对于他们的生活,什么是最重要的。
      除了第二部分,讲茶馆的部分以外。《显微镜下的成都》中的第三部分,讲袍哥,也十分精彩,作者这次走了侦探路线,从一个离奇的杀人刑场入手,深度解剖成都的地下社会。
      好了,阅读顺序已经告诉你了,安心去读吧。

        2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都文化记忆

        1. 王笛教授的这本书是对成都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些追溯记忆。这本书中所记录的内容在他的其他几本著作中也有所涉及。部分章节中的内容是对先前研究问题的深化研究。比如第三章中何处是 “望镇” 这一部分是《袍哥》这本书中 “望镇” 问题的进一步分析。2. 读书期间听朋友介绍他的书籍,最开始看的是《街头文化》这本书。书中用公共空间的理论来解释清末到民国这一段时间成都的社会生活。3. 再后来看他的《茶馆》后,对成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有了认识。茶馆就是浓缩的成都,成都人的休闲生活尽在其中。4. 读《袍哥》让我惊叹王笛教授的分析研究能力。该书以民国时期燕京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报告为主,结合报纸、日记、回忆录、档案等史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民国袍哥雷大爷的个人经历变迁。5. 读王笛的书给我的启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文化会消失,但成都这座城市悠闲巴适的文化基因不会改变。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7条书评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