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新文化史家王笛教授关于城市史研究、微观史、大众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总结。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以往个案研究在学理上的系统总结和提炼,利用微观史、大众文化理论,探索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方法,目的在于探明以往历史研究中被忽视的城市民众生活的微观世界。

全书以简明清新的笔调,展示出西方思潮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的冲突、国家权力与社会功能的冲突,不但表达了对民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认同、对国家权力无限膨胀的担忧,还借由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公共空间,在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中,描绘出自己对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编 新城市史的视野与方法
  • 第一章 从宏观到微观史的城市史
  • 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取向
  • 从韦伯到施坚雅和罗威廉
  • 从宏观到微观,从精英到下层
  • 日常取向与宏大叙事
  • 第二章 文学、图像与历史的真实
  • 从文学看历史
  • 从图像中找回历史的记忆
  • 记录历史的瞬间
  • 三幅图的故事
  • 图像的使用及其局限
  • 第二编 新文化史的理论
  • 第三章 大众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
  •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 大众文化与象征系统
  • 大众宗教与民众运动
  • 城市大众政治文化
  • 算命和巫术与社会和政治分析
  • 大众文化与国家权力
  • 大众文化研究的意义与前景
  • 第四章 新文化史和微观史的启发
  • 西方新文化史和微观史
  • 新文化史、微观史与中国历史研究
  • 新文化史、微观史对我自己有关研究的影响
  • 第三编 新城市史研究的路径与概念
  • 第五章 中国城市的政治、组织和阶级
  • 社会共同体和城市政治
  • 社会组织、群体和性别
  • 工人阶级和劳工运动
  • 城市空间的政治
  • 新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研究的关键词
  • 地方与国家、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
  • “公”与公共空间
  • “街”“邻”“社”与公共空间
  • 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
  • 下层民众、改良精英和地方政治
  • 第四编 社会主义城市与国家
  • 第七章 当代中国城市的政治转型
  • 公众和公共生活
  •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 社会主义的城市研究
  • 第八章 公共生活的萎缩和扩张
  • 继承还是断裂?
  • 社会主义时期的空间政治
  • 国家与大众娱乐活动
  • 公共生活的现代性
  •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挑战:国家与地方
  • 城市的记忆与城市文化遗产
  • 1949年后的资料评价与利用
  • 第五编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与国家权力
  • 第九章 中国城市的公共领域
  • 近代精英活动与公共领域
  • 国家权力和公共领域
  • 公共空间的信息传播
  • 公共空间的言论控制
  • 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
  • 从物质的到社会的公共空间
  • 第十章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
  • 酒吧、阶级与族群
  • 公共空间与公共政治
  • 公共空间中的性别和族群歧视
  • 改革开放与公共空间的复兴
  • 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
  • 结论 中国城市史研究和中国城市的未来
  • 城市的生命
  • 城市的“拆”和“建”
  •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 征引资料目录
  • 修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

    本书集中反映了王笛在理论和方法上对中国城市研究的一些新的探索,除了延续之前对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的讨论之外,此次更为集中地从新文化史、新城市史及社会主义城市与国家等方面展示他的思考成果。虽然这是一部比较理论化的著作,但王笛以其晓畅通俗的语言,以及生动再现历史细节的高超技艺使这本书同样成为了那些对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心头之好。本书核心内容:1. 以成都为例,看看王笛如何发现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质。2. 作为一名学者,王笛为什么要研究成都,也就是这本书的学术意义。3. 这本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也就是王笛的现实关怀。王笛以成都的茶馆为例,展示了从一座城市的微小单元去发现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性。由于扎根于城市独特的地理、经济与政治生态之中,生活于微小单元的底层大众不仅创造了城市文化的有机形态,并赋予了它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只有重视这种地方的,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城市在未来走出千篇一律的困境,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在书中,王笛为我们做了一个示范,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打开一座城市,发现它独特的文化特质。茶馆成为成都的文化代表,不仅是因为它遍布成都的大街小巷,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纹理,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把成都带到世界的高度,展现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到 20 世纪丰富的公共生活图景。整个 20 世纪,中国城市都处在剧烈的变迁中,成都的茶馆见证了这个过程。而且,成都的茶馆似乎比北京的四合院和上海的石库门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虽然茶馆过去的一些服务消失了,但还有很多服务,比如采耳、擦鞋,仍然十分活跃,为普通人享受公共生活提供了舒适的空间。像茶馆这样幸存的中国城市遗产,能否经受得住 21 世纪更加猛烈的社会转型呢?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了。但作为一个案例,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方法论,王笛想要传递给读者一个更重要信息: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要注重从历史中打捞、感知、发现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并且尽可能留住这种魅力,保护和延续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生活习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整个 20 世纪,中国城市都处在剧烈的变迁中,成都的茶馆见证了这个过程。而且,成都的茶馆似乎比北京的四合院和上海的石库门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虽然茶馆过去的一些服务消失了,但还有很多服务,比如采耳、擦鞋,仍然十分活跃,为普通人享受公共生活提供了舒适的空间。像茶馆这样幸存的中国城市遗产,能否经受得住 21 世纪更加猛烈的社会转型呢?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了。但作为一个案例,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方法论,王笛想要传递给读者一个更重要信息: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要注重从历史中打捞、感知、发现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并且尽可能留住这种魅力,保护和延续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生活习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键词:公共空间,城市精英,生存环境

        印象最深的还是对于城市空间,准确说是间隙(处于政府管理及无效治理之间区域)的城市精英,现代讲中产阶级,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无论是茶馆、酒吧、咖啡厅,这些应该算是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市民的社交空间需求当然,更重要的是文化,这个城市的血脉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汽车多了,人气就没了中国走过了城市化进程,目前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如何让空间更好的承载人和自然的双重功能,估计还需要时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当然,可能是因为是论文论著的集合,本书很多内容重杂;并且,感觉并非是从底层看城市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