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6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袍哥组织咋那么像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呢。现在天天跟以色列干仗的哈马斯,就有去中心化的味道。看来组织的去中心化,并不会影响组织力量的发挥,甚至会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既视感。

      1
      1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

      我是成都人,关于介绍成都的书,差不多看了 100 本。


      当然,100 是个虚数,我在这里有吹牛的嫌疑。不过我通过这个数字,其实也想说明一件事,大多数讲成都的书,太雷同了,雷同得就像大家都去了国家图书馆,打开那个超级厉害的检索系统,搜索 “成都” 两个字,然后把搜索结果东拼西凑,说一些大家丝毫不关心的冷知识。
      说句实在话,你现在和别人聊成都,提什么 “成都人之前是怎么庆祝寒食节的”,那真的是特别卖弄,一股爹味。我不喜欢这样的人,就像我不喜欢涮火锅要叮嘱女孩 “毛肚一定七上八下” 的中年男人。
      《显微镜下的成都》,其实也有这样的爹味。他的第一部分,看得人真是头大,基本的叙述方法就是,成都这个地方,有这样的现象,这个现象在之前的竹枝词里,曾经这样提到过。说句实在话,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竹枝词是一种什么形式的文字,才能顺利阅读,而不会觉得自己没文化。
      但是,《显微镜下的成都》这本书读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那真是峰回路转,精彩绝伦。我甚至觉得,把这两部分单独扯出来,按照原价卖我,我也照单全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因为在这两部分中,作者王迪老师,采用了一种类似于 “新新闻主义” 的方式进行写作。
      比如第二部分,讲成都的茶馆,王笛直接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1900 年的 1 月 1 号,通过这一天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茶馆对于成都人的意义。我给你摘两段:
      “1900 年 1 月 1 日,农历己亥年腊月初一,即 20 世纪的第一天,正是一年中最冷和白天最短的时节。但这一天对成都居民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他们祖祖辈辈都习惯于农历计时。这不,他们记得很清楚,再过五天就是小寒,离春节 —— 他们真正的新年 —— 差不多还有一个月。“20 世纪” 这个词,他们可能还闻所未闻。今天他们在茶馆里的闲聊,也从未提到过这是跨越世纪的特殊一天。当然他们不会意识到,要 100 年以后,也即是说偌大的省城当时全部的居民,包括这天降生的世纪婴儿,可能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世纪的第一天才会在日历上重复一次。
      这一年是光绪在位的第 26 年,中国正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大事。当这天清晨成都的茶客们起来喝早茶(成都人称 “吃早茶”)的时候,义和团运动遍及整个华北平原。就在昨天,即 1899 年 12 月 31 日,19 世纪的最后一天,英国传教士卜克斯(S. M. Brooks)在山东肥城被杀,这是自 1887 年巨野教案以来,在山东被杀死的第一个传教士。腥风血雨正在酝酿,大难快要降临。但远在五六千里外的成都平原,北有剑门雄关,东有三峡天险,似乎还感觉不到任何危机。当然,北方所发生的事,在当时的通信条件下,还不会这么快传到成都,因此今天清晨的茶馆闲聊,还不会提到这件事。”
      你看,这是不是有一种 “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感觉,在外界环境那么动荡的时候,成都还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状态。这让茶馆这部分,就充满了一种 “闲散”“安逸” 的主基调。
      而且关于这种写作方法,最妙的是什么?
      那就是这一段我敢拍着胸脯说,都是作者演绎的。
      你想,我们现在的人觉得 1900 年 1 月 1 号是世纪之交,特别重要。但是当时的人,怎么会去专门记录这一天?尤其是这一天在一个小城市里面,发生了哪些无聊的日常活动?当时有多少中国人用公历计时还是个问题呢。
      但演绎的,并不代表就是错误的。
      事实上,我完全相信,王笛老师对于成都人在 19~20 世纪交接的生活状态,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他不过就是把这种生活状态,放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时候罢了。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写历史的方式,我把它叫做 “从心中复活历史”。历史真正好玩的地方,绝对不是一些历史事件,是怎么准确发生的,毕竟你我的记忆都已经足够不可靠,我们也没必要对史料有更多的信任。历史真正好玩的,其实是通过阅读,搜集拼图,然后在脑中,拼出一幅画面,想象一下过去的人会如何生活,对于他们的生活,什么是最重要的。
      除了第二部分,讲茶馆的部分以外。《显微镜下的成都》中的第三部分,讲袍哥,也十分精彩,作者这次走了侦探路线,从一个离奇的杀人刑场入手,深度解剖成都的地下社会。
      好了,阅读顺序已经告诉你了,安心去读吧。

        2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都文化记忆

        1. 王笛教授的这本书是对成都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些追溯记忆。这本书中所记录的内容在他的其他几本著作中也有所涉及。部分章节中的内容是对先前研究问题的深化研究。比如第三章中何处是 “望镇” 这一部分是《袍哥》这本书中 “望镇” 问题的进一步分析。2. 读书期间听朋友介绍他的书籍,最开始看的是《街头文化》这本书。书中用公共空间的理论来解释清末到民国这一段时间成都的社会生活。3. 再后来看他的《茶馆》后,对成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有了认识。茶馆就是浓缩的成都,成都人的休闲生活尽在其中。4. 读《袍哥》让我惊叹王笛教授的分析研究能力。该书以民国时期燕京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报告为主,结合报纸、日记、回忆录、档案等史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民国袍哥雷大爷的个人经历变迁。5. 读王笛的书给我的启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文化会消失,但成都这座城市悠闲巴适的文化基因不会改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首先说说我个人的一点儿小爱好,我个人确实比较喜欢这种 “让弱者发声” 和 “倾听底层声音” 的微观史写作,可以让人明白,真正的历史并不仅仅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还有无数的普普通通的人,来过这个世界,哭过笑过闹过伤心过,他们简单认真的生活,在有限的岁月里过完一生,理解他们的悲欢离合与心路历程,让我更加明白为人的道理,以及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因为我就是非常非常普通的一个人。其次,作者从街头、茶馆、麻将、袍哥四个关键词勾勒成都民间社会的前世今生,除了 “袍哥” 对于我们重庆和四川来说并不陌生,其它三个名词大家显然是非常熟知的,只不过几乎没有人去考就过这背后的历史,它们给那个时期的人们带来了什么!作者以纪实的方式阐述了成都底层人们的日常生活,整书读下来就是非常严肃的,虽然历史本来就是严肃的,但这却减少了了阅读的趣味,读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最后,这种书可以算作是西方意义上的非虚构写作,不晦涩,不强调学术,写给普罗大众看。但全部写底层,就太浅显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完全停留在表面,过于细枝末节大众耳熟能详的事也要研究一番就没啥意思了。读完这本书对 “微观历史” 这个概念印象深刻,一个普通人对时代影响非常非常小,但 99% 的都是普通人,所以还是值得一读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个合集,几篇文章的着眼点和写作方法都不太一样。非常有启发的一本书。每一篇都呈现出学术功底和技巧。麻将那一篇差点意思,但茶馆那一篇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写作的温度。好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0 年读了许多本从一个小视角了解一个社会的书,例如《显微镜下的大明》、《王氏之死》、《万历十五年》等等,这种写法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的。说回这本书,小时候的我因为对外面的世界好奇,只顾着一心看看外面的世界;离家太久的我,却突然发现自己身上带着深深家乡的烙印,不禁开始想要了解家乡的过往。跟着王笛的笔触了解 100 多年前的成都,看着那个时候的男人们在清晨迷雾中摸索到茶馆去喝茶,不禁感慨,原来我喝茶的爱好也并不都是后天而来。这本书文笔顺畅、简单易读,内容趣味横生、知识点丰富,而且读到王笛写到自己离开家乡(留学)那一刻的感受的时候真的有些荡气回肠、令人潸然泪下。推荐指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不太适合作为了解成都的参考

                来成都之前想找一本介绍成都的书来看,看到名字就来看这本书了,结果这是一本学术研究的书,类似于博士毕业论文。就一个打麻将的问题讨论差不多占了全书三分之一,还有作者以前写的书的介绍和引用文献篇幅又占了三分之一,就第一部分有一些成都的历史介绍还不错,但是基本就引用了一个 1909 年的外国学者的文献介绍。总之,有些失望,书名起的挺好,但是内容配不上,更多的像是几篇论文合在一起就成了这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慢节奏之城

                  我在成都时,做得最多的事便是读报纸、看电影、泡吧、坐茶馆。享受安逸,满足、沉溺于自以为是的 “小康” 生活,不去想太多太大的事,似乎是成都人生活的准则。待在这里,常让我担忧:这样下去,会不会使我的意志消沉?深圳则是另外一番天地,这里创业的气氛很浓,人们奋发进取,工作之余忙着充电。成都人要是能有深圳人一半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成都就能实现大的跨越。其实成都的节奏,向来很慢,所谓 “少不入川,老不出川!” 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王笛始终试图站在市民小人物的角度书写成都历史,他将研究目光,如同 “高倍显微镜” 一样的,对准了成都的小贩、茶客、堂倌、地方黑帮成员等普通市井小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叙事的笔调展现整个宏观社会的历史变迁,这其实,就是微观史学研究。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来到成都,一边看,一边读

                      在来成都之前。就开始在得到上找关于成都的各种书,也大概翻了一些。但是现在的成都和书中的成都还是有很大不同,不过我也在尽力从中找到成都本来的样子。其实成都名声在外,真的来了,要找到老成都那种感觉反而不容易,但是确实已经有了大城市的那种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显微镜下的成都》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 30 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 / 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 “另一个中国”,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顽强的文化延续性。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一,成都的茶馆文化是怎么形成的?第二,在咖啡馆和酒吧占领其他大城市的今天,茶馆凭借什么稳居成都的龙头老大?第三,袍哥会的行事作风,又对今天的成都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王笛老师深入到成都,从显微镜下观察,找到成都两个重要的文化基因:茶馆和袍哥。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成都竟然形成奇妙的交融。茶馆文化体现了成都人 “闹中取静喝杯茶” 的逍遥气质,而袍哥文化则影响了成都人 “义字当头” 的价值判断。两种文化渗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你可以在成都的街头找到茶馆,可以在成都的方言里找到袍哥,这种传承,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坚韧性和持续性。在本书中,作者王笛始终试图站在市民小人物的角度书写成都历史,他将研究目光,如同 “高倍显微镜” 一样的,对准了成都的小贩、茶客、堂倌、地方黑帮成员等普通市井小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叙事的笔调展现整个宏观社会的历史变迁,这其实,就是微观史学研究。但他的这种研究方式也遭到批评,有人认为,日常的研究取向和注重细节的描述,容易使研究者陷入碎片化的困境。王笛对此回应:碎片化的研究和宏观式的研究,应该是并存的,由于方法论、史学观等的不同,我们的历史认识和眼光都有相当的局限,在一定历史时期,我们或许不能认识到那些碎片的意义。但是,当更多的碎片得到研究,随着方法和史学观点的变化,我们可能会发现,过去看起来似乎没有意义的碎片中,隐藏着非常有意义的玄机。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碎片组合在一起,完整的图形就逐渐展现出来。王笛的其他三部代表作品,《街头文化》《茶馆》和《袍哥》,也全是研究成都城市文化的微观史,在学界广受称赞。《茶馆》一书更被评为 “当下中国微观史研究的参考典范”。本次解读的这本《显微镜下的成都》,前三部分的内容大致上就是王笛这三本书的精选和摘要。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找来读一读,进一步理解成都的魅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去成都旅行前找来热身的读物。在地方文化已经越来越被国家文化所淹没的现代,这本书让我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时努力品味下这个西南重镇的不同。这本书是历史学家王笛的论文自选汇编,以茶馆、袍哥和麻将为切入点来反映成都 19-20 世纪成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作为学术论文材料,作者也以此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我仅把此书作为通俗读物来看,它成为我理解成都的一把钥匙,无论是走在大慈寺、参观金沙遗址或是坐在茶馆中看当地人摆龙门阵,抑或与成都人聊聊麻将,我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此书对我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茶馆店是好东西

                            三五十元,在茶馆店泡一个下午甚至一天,这是退休生活最好的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城、一茶、众生

                              因顾衡好书榜结缘,读完,天地中,见众生,原来可以这样的,一茶一肆,各色人等,习俗礼乐,细腻、生动、哀婉,历史不再是刻板印象,众生鲜活,好好相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对成都人来说,茶馆不仅提供休息和娱乐,还提供生活服务,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公共设施。2. 成都这座城市,就像是传统中国的一块活化石。3. 袍哥的精神气质,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 —— 讲规矩,讲义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 30 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 / 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 “另一个中国”,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顽强的文化延续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同时,我们应该对那些研究大问题、加深我们对中国和历史重大问题认识的学者抱着极大的敬意。其实我理解,大多数担心 “碎片化” 的学者并非反对研究小问题,而是强调研究不能停留在小问题上,应该把这些小问题同我们想探索的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把小问题的研究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希望是一种理想状态。如果我们对小问题或 “碎片” 的研究过于苛求,就会使研究者望而却步,甚至造成过去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挤在不多的重大题目的狭窄道路上的局面。相较之下,研究 “碎片” 撞车的机会少。而且,对 “碎片” 的理解越丰富,对整体的研究就越有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我们有多么深邃的眼光、多么远大的抱负、多么宏伟的叙事,我们所写的历史也不过是提供了一块历史的碎片,最多是有的碎片要稍微大一些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有人说,成都的生活方式,很像一种动物 -- 鸭子。你看,鸭子露在水面上的部分很悠闲,东张西望啥也不做;但如果看水面之下,你会发现它的两只脚其实在拼命地划水。待了 10 天,每天逛吃逛吃,连一环都没出去😂你品,你细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去过成都,看这本书对了解成都很有帮助

                                        希望有很多关于城市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短小精悍

                                          本书文字不算多,但是旁征博引展现了不一样的成都。尽管有些视角我个人有保留意见,但是作者书中罗列的史实还是让我受益匪浅。感谢有这样一本书,感谢有这样一个人。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