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影响世界的全球史。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视角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关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书首开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视角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的先河,问世后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等的高度评价,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影响甚广。

目录

  •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新译本)上
  • 版权信息
  • 出版前言
  • 《全球通史》第7版推荐序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 致读者 为什么要写一部21世纪的全球史?
  • 致谢
  • 第一编 史前时代
  • 第一章 食物采集者
  • 第二章 食物生产者
  • 历史的启示 人性的本质
  • 第二编 亚欧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前)
  • 第三章 最初的亚欧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前1000年)
  • 第四章 开启亚欧大陆整体化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公元500年)
  • 第五章 希腊-罗马文明
  • 第六章 印度文明
  • 第七章 中华文明
  • 第八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 历史的启示 文明:灾殃还是福祉?
  • 第三编 亚欧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
  • 第九章 实现亚欧大陆整体化的中世纪文明
  • 第十章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 第十一章 突厥化蒙古人的入侵
  • 第十二章 传统的拜占庭文明
  • 第十三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 第十四章 突破性的西方文明
  • 历史的启示 发展中社会与“领先者陷阱”
  • 第四编 亚欧大陆之外的世界(公元1500年前)
  • 第十五章 非洲
  • 第十六章 美洲和澳洲
  • 第十七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 历史的启示 历史上的人种
  • 第五编 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公元1500年前)
  • 第十八章 西方扩张之际的伊斯兰世界
  • 第十九章 西方扩张之际的儒家文化圈
  • 第二十章 西方文明的成长: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 第二十一章 西方文明的成长:经济增长与国家建构
  • 历史的启示 历史与风尚
  •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新译本)下
  • 版权信息
  • 第六编 西方兴起的世界(公元1500-1763年)
  • 第二十二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国家(公元1500-1600年)
  • 第二十三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公元1600-1763年)
  • 第二十四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 第二十五章 全球整体化的开端
  • 历史的启示 区域自主性与全球整体化
  • 第七编 西方主宰的世界(公元1763-1914年)
  • 第二十六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 第二十七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
  • 第二十八章 俄国
  • 第二十九章 中东
  • 第三十章 印度
  • 第三十一章 中国与日本
  • 第三十二章 非洲
  • 第三十三章 美洲和英国自治领
  • 第三十四章 波利尼西亚
  • 第三十五章 全球整体化的巩固
  • 历史的启示 马克思的预言与现实的反差
  • 第八编 西方衰退与繁荣的世界(公元1914年至今)
  • 第三十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全球影响
  • 第三十七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起义
  • 第三十八章 欧洲的革命与和解(公元1929年前)
  • 第三十九章 五年计划与大萧条
  • 第四十章 走向战争(公元1929-1939年)
  • 第四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全球影响
  • 第四十二章 帝国的终结
  • 第四十三章 大同盟、冷战及其后果
  • 第四十四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全球影响
  • 历史的启示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打破单一文明叙事局限,以宏观视角串联人类从史前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它不仅梳理政治、经济的演变,更深入文化、科技的交融,让读者在时空碰撞中看清文明兴衰逻辑。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求知者,都能从中收获对世界格局的全新认知,是一部真正打通时空壁垒的经典之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自初版以来即成为全球史领域的里程碑作品。斯塔夫里阿诺斯打破传统史学中以民族国家或区域文明为单元的写作框架,转而强调人类社会的互动与联结。他从史前时代出发,追溯农业革命如何改变社群结构,国家如何形成并扩张,帝国如何兴衰,直至近代工业革命和全球化浪潮如何重塑世界格局。这种叙事并不局限于政治或军事史,而是将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重维度编织进同一幅宏大的文明织锦中。新译本最显著的改进在于语言的现代性与学术的精确性。王皖强的译文流畅而有力,避免过度学术化的滞重感,同时保留了原著中深厚的理论底蕴。例如,作者对 “欧亚大草原” 作为文明交流通道的论述,或对 “儒家思想与资本主义精神” 的比较分析,在译本中均以清晰而富有层次的语言得以再现。本书另一重要特点是对非西方世界的充分关注。作者始终质疑西方中心史观,他笔下的伊斯兰文明、印度河流域古文化、中南美洲帝国等并非作为欧洲历史的注脚出现,而是具有自身发展逻辑的主体。例如,他对蒙古帝国如何促进欧亚技术传播的分析,或对明代中国航海技术为何未能持续发展的追问,均展现出一种平衡而开放的历史观。这种视角在当今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时代尤显珍贵 —— 它提醒读者,人类文明从来依靠交流而非隔绝得以进步。尽管成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本书的许多议题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作者对环境与文明关系的讨论预见性地指向今日的气候变化问题;他对技术革命双重性的分析 —— 既创造繁荣也可能加剧不平等 —— 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争议形成微妙呼应;他对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张力的观察,在如今地缘政治重构的背景下读来几乎像是一种预言。历史在这些章节中不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理解当下乃至未来的钥匙。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