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书籍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21章专题研究和30章书籍区域史和国家史,展示了来自15个国家的58位撰稿人的专业知识,向读者介绍了书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进程中的演化和变迁,提供了一份系统了解书籍史的宝贵资料,并对书籍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关于书籍的种种活动、发明做了全面呈现。

本书的目的是为学生、学者、图书管理员、收藏家、古书商以及热情的业余爱好者献上生动的书籍史研究成果,不仅追求时间上的全面性,也力求在地理范围上做到尽量广泛,旨在基于人类目前掌握的知识,提供一个准确、全面、权威的观点和视角,以反映书籍这个仍在不断发展的广阔主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本书主编和文章作者
  • 专题研究
  • 第1章 文字系统
  • 第2章 圣书
  • 第3章 古书
  • 第4章 拜占庭书籍史
  • 第5章 欧洲中世纪书籍史
  • 第6章 欧洲印刷革命
  • 第7章 作为象征的书
  • 第8章 通过手抄本和印刷书籍传播犹太知识
  • 第9章 传教士印刷
  • 第10章 纸
  • 第11章 印刷技术
  • 第12章 出版经济学
  • 第13章 审查
  • 第14章 知识产权和版权的概念
  • 第15章 印刷术出现后的手抄本
  • 第16章 印刷界中的短时印刷品
  • 第17章 儿童书籍
  • 第18章 插图及其技术的历史
  • 第19章 装帧
  • 第20章 文本理论、编辑理论和文本批评
  • 第21章 电子图书
  • 书籍的区域史和国家史
  • 第22章 (一)英国书籍史(约1475-1800)
  • 第22章 (二)英国书籍史(1801-1914)
  • 第22章 (三)英国书籍史(自1914)
  • 第23章 爱尔兰书籍史
  • 第24章 法国书籍史
  • 第25章 低地国家书籍史
  • 第26章 德国书籍史
  • 第27章 瑞士书籍史
  • 第28章 北欧国家书籍史
  • 第29章 伊比利亚半岛书籍史
  • 第30章 意大利书籍史
  • 第31章 现代希腊书籍史(约1453-2000)
  • 第32章 奥地利书籍史
  • 第33章 匈牙利书籍史
  • 第34章 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书籍史
  • 第35章 波兰书籍史
  • 第36章 波罗的海国家的书籍史
  • 第37章 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斯拉夫语书籍史
  • 第38章 巴尔干半岛书籍史
  • 第39章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书籍史
  • 第40章 伊斯兰世界的书籍史
  • 第41章 印度次大陆书籍史
  • 第42章 中国书籍史
  • 第43章 韩国书籍史
  • 第44章 日本书籍史
  • 第45章 (一)东南亚书籍史:群岛
  • 第45章 (二)东南亚书籍史:大陆
  • 第46章 澳大利亚书籍史
  • 第47章 新西兰书籍史
  • 第48章 拉丁美洲书籍史(包括印加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
  • 第49章 加拿大书籍史
  • 第50章 美国书籍史
  • 第51章 加勒比和百慕大书籍史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籍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历史

    表面上,这本书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书籍?词典告诉我们,书是 “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总称”。然而,《全球书籍史》却拓展了这一概念的边界。书中提出,书籍的五个要件是图形化、易读、便携、可复制和耐用。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古代的帛书虽然没有装订,却也是书;早期的书籍形态包括甲骨、楔形文泥板、莎草纸,甚至美洲印加帝国的结绳记事 “奇普”。从这一概念出发,本书呈现出多元的、演化而非进化的书籍史。历史未必是 “焦点时刻” 的串联,许多重大变革是悄无声息展开的。本书最引人深思的,是它对历史常识的颠覆。我们之前受到的西方宣传影响,想当然的就认为古滕堡的活字印刷术一经发明,就迅速改变了西方世界。然而本书却揭示了更为复杂的真相:古滕堡印刷机早已失传,其具体操作方式今人不得而知。当时的图书发行量很难超过千册,新技术的红利其实相当有限。更令人惊讶的是,早期印刷厂常常缺乏业务,只能偶尔印书,主要靠为宗教机构印刷宣传品甚至赎罪券维持生计。在古滕堡去世 99 年后,才有了第一张肖像画,而且完全来自画家的想象。历史的真相是,在活字印刷术发明后,抄书市场仍维持了数十年之久。本书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桎梏。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用印刷方法生产文本的历史比西方长得多。中国的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朝鲜和日本的早期印刷,并催生了三种类型的出版:政府出版、非政府非商业出版和商业出版。从 18 世纪初年至 19 世纪中叶,中国有上亿识字人口在消费本国生产的印刷品,其规模超过了现代早期欧洲、日本和朝鲜阅读人口的总和。书中对书籍与权力关系的剖析尤为深刻。在历史长河中,书籍既是解放思想的利器,也是规训思想的工具。从宗教典籍到世俗读物,书籍始终处于权力网络的中心。书中考察了书籍审查制度、出版许可制度等历史现象,揭示了知识生产与权力运作之间的复杂关系。中世纪时,卡特里派与天主教会相争,最后裁定各将著作投入火中,被焚毁者败。卡特里派尝试三次,书皆化为灰烬。而天主教会拿出圣道明的著作,试了三次,书入火即跳,甚至撞上房梁,在上面烫了一个印,自身却毫发无损。这种 “神的判决” 显示了书籍在权力斗争中的象征意义。如今在互联网冲击下,图书业正面临困境。2017 年针对日本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近 50% 的受访者自称读书时间是 “零小时”。图书业即将消亡吗?我们会是最后一代读者吗?本书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当网友纷纷表态不常阅读的同时,全球图书出版的品种与数量并没显著下降,且各种考试用书反而在增加。新技术以挤压旧技术空间来寻求扩张,这意味着,只要找到不可替代的空间,阅读就不会死。正如法国诗人马拉美所说,标题、留白和字词的巧妙排布,以及精心设计的阅读体验,构成了书籍独特的价值。

      转发
      1

    出版方

    凤凰壹力

    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江苏译林出版社有限公司与北京鹏飞一力图书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集图书出版、中盘分销和零售连锁为一体的合资企业,于2011年3月正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