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7.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0千字
字数
2023-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粮食贸易出发,剖析冷战时期的美苏博弈。
内容简介
1972年,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地方一样,苏联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小麦收成损失严重,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按照美国一贯的“粮食战略”,此时正是漫天要价的时候,苏联要想填上巨大的粮食缺口,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如坐针毡的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白宫里的尼克松。
原来,苏联对歉收早有预料,在产量公布之前,佯装丰收,骗过了美国专门派去的调查员,最终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美国三分之一的存粮,美国因此少赚30亿美元。更糟糕的是,美国粮食库存严重下降,粮价暴涨,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粮食短缺现象。
在这场美苏粮食博弈中,美国完败,以至于美国媒体称这一事件为“粮食大劫案”。而这正是二战后美苏之间数十年以粮食为中心的博弈的缩影……
本书以1945~1991年的美苏粮食贸易为对象,对这一时期两国及全球粮食贸易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及两国实行的政策进行了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由石油与粮食的地位与价格等变化引起的一系列国际局势的变动,分析了美国将粮食作为“武器”运用的政策演变,还原苏联过度依赖粮食进口对其最终解体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苏联的阴谋:“粮食大劫案”
- 第一节 “抢劫”之前:强大的苏联面临粮食危机
- 第二节 舆论伪装:苏联的麦穗也会骗人
- 第三节 政治伪装
- 第四节 暗度陈仓:偷偷买入
- 一 美国农业部默许下的私下交易
- 二 美国政府预期外的庞大交易
- 第五节 美国震惊:国内粮价暴涨
- 第二章 “大劫案”前的苏联:为什么非进口粮食不可
- 第一节 “厨房辩论”:和平竞赛比拼什么?
- 第二节 懂农业的赫鲁晓夫:处女地、玉米书记、跟美国农民交朋友
- 一 斯大林时期的“面包崇拜”
- 二 赫鲁晓夫的处女地运动
- 三 玉米书记和他的美国农民朋友
- 四 赫鲁晓夫的农业败局
-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的持续投入:白色黄金、咸海之死与原子水库
- 一 持续的农业投入
- 二 处女地上的白色黄金梦
- 三 白色黄金的代价:咸海之死
- 四 第一枚“和平原子弹”:原子水库
- 第四节 饮食结构改善:餐桌上的肉奶要赶超美国
- 一 赫鲁晓夫时期:逐渐丰富的食物供应
- 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黄金十年
- 第五节 粮食进口:饮食结构转变后的强需求
- 一 斯大林时期的粮食贸易:每一项粮食出口都是一种“牺牲”
- 二 赫鲁晓夫时期的粮食贸易:因“阵营”出口,因“富足”进口
-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粮食贸易:不得不与日俱增的进口
- 第三章 “大劫案”前的美国:粮食外交的三种武器
- 第一节 美国的粮食力量和绿色革命
- 一 美国农业:伪装成农业的资本主义工业?
- 二 二战后成为第一流的粮食生产国
- 三 绿色革命带来前所未有的富足
- 四 “价格差异”:罐头价格上涨,农民收入下降
- 第二节 内外政策:对内补贴,对外援助
- 一 对农业反哺的两种措施:价格支持和直接补贴
- 二 美国农产品过剩引发的全球“进食方式”变革
- 三 480号公法:粮食援助的完美工具
- 第三节 进口依赖:扎伊尔的面包锁链
- 一 扎伊尔:基于进口面粉的城市人口生活体系逐渐成形
- 二 引颈自戮:“依赖”铸造出“锁链”
- 第四节 粮食禁运:阿连德的“断头台”
- 第五节 “短缰绳”计划:对印度的时援时禁
- 一 印度的平价粮系统:有赖于美国的粮食援助
- 二 “短缰绳”计划:粮食武器时紧时松
- 三 美国内部的政治压力
- 四 1966年印度歉收:拉得更紧的缰绳
- 五 “短缰绳”计划的战果:印度各个领域的让步
- 第六节 美国vs香蕉共和国:进口也能成为武器
- 一 联合果品公司统治的“香蕉共和国”
- 二 跨国农业公司的控制范围
- 第七节 粮食武器:控制欠发达国家的人口
- 一 欠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
- 二 以粮食为武器
- 第四章 美国的阳谋:出口而不是禁运
- 第一节 美国的粮食武器:“比导弹更强大”
- 一 粮食援助:史无前例的外交支柱
- 二 粮食力量:控制“智利们”的武器
- 第二节 基辛格的粮食武器2.0时代
- 一 “粮食力量”纳入美国外交政策
- 二 粮食:反对欧佩克的手段
- 三 基辛格的冷战制胜理念
- 四 洞穿历史的基辛格:粮食援助而非禁运
- 第三节 “大劫案”助推遥感卫星:莫畏浮云遮望眼
- 第四节 中东大棋局:油价压下去,粮价提上来
- 第五节 反其道而行之:1975年美苏粮食协议
- 一 面对1975年苏联购粮,美国国内的政治冲突
- 二 莫斯科谈判
- 第六节 穿梭的粮食巨头
- 一 粮食巨头:逐步移向美国
- 二 “依附”于美国农业部的跨国粮食公司
- 第五章 粮食杠杆:撬动了整个苏联
- 第一节 粮换油战略的“心理影响”
- 一 苏联:“粮食协议”的代价
- 二 懒惰造成的依赖
- 三 苏联错失摆脱对美国粮食依赖的契机
- 第二节 苏联: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 一 稳定价格的昂贵代价
- 二 货币系统问题显现
- 三 苏联成为最大粮食进口国
- 第三节 卡特的小不忍及里根的转身:再一次粮食禁运
- 一 卡特的粮食禁运失败了
- 二 不可思议的失败:美苏粮食贸易关系不寻常的不对称性
- 三 失败原因:战略混乱和战术即兴
- 四 民主党的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
- 五 里根政府的快速转身:强硬的对苏经济战略与宽厚的粮食贸易政策
- 第四节 “荷兰病”在苏联:枯竭的钱包
- 一 “荷兰病”在苏联:依赖石油出口,开采成本增加
- 二 石油价格下跌:枯竭的钱包
- 第五节 致命一击:消失的黄金储备
- 一 入不敷出:资金来源的不可持续
- 二 黄金销售对抗风暴
- 三 波兰的前车之鉴
- 四 由奢入俭难:肉类供应是苏联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 第六节 最后一根稻草:戈尔巴乔夫的本末倒置
- 一 戈尔巴乔夫“加速战略”:重点不在农业而在重工业
- 二 粮食博弈的结局:苏联失控
- 第七节 民生窘境:供应排队,黑市盛行
- 一 黑市的形成
- 二 反酗酒运动
- 三 愈演愈烈的匮乏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