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古今中外成名史家治学经验,论述历史学方法和史学史,强调多元性和实践性。

内容简介

本书取材于古今中外成名史家的治学经验和经典论著,吸收国内外历史哲学、史学方法和史学史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本人研究和教学的体会,采取深入浅出的笔法,运用平实晓畅的文字,系统而条畅地论述治史所应具备的修养、技艺和规范,并对史学的学科特性、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理解的意义、历史的用途等问题加以讨论,对后现代主义的史学理念也做了适度的回应。本书在方法论方面推许开放性、多元性和实践性,强调历史主义、语境主义和历史语义学的重要性;在研究策略方面主张兼顾实证性、理论化和可读性,提倡“以大观小、小题大做、因小见大”的选题和写作方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修订本前言
  • 导言
  • 第一章 史学的特性
  • 一、专业化之路
  • 二、文史的合与分
  • 三、科学主义的得失
  • 四、社会科学化的利弊
  • 五、独特的人文学
  • 第二章 历史知识的性质
  • 一、个别与一般
  • 二、治史的选择性
  • 三、知识的相对性
  • 四、客观性问题
  • 五、史学的真实
  • 第三章 立场与视角
  • 一、治史的任务
  • 二、人文关怀
  • 三、现在与过去
  • 四、偏私和公正
  • 五、从民族到全球
  • 第四章 学养和功力
  • 一、知识积累
  • 二、理论修养
  • 三、专业训练
  • 四、文化底蕴
  • 五、历史的想象力
  • 第五章 治学的路径
  • 一、求知与求用
  • 二、博通与专精
  • 三、史德与自律
  • 四、学问的境界
  • 五、读书与治学
  • 第六章 由“因”而“创”
  • 一、学术史的梳理
  • 二、第二手文献的利用
  • 三、问题与方法
  • 四、材料和解释
  • 五、“述”与“作”
  • 第七章 史料和证据
  • 一、史料的概念
  • 二、史料的类型
  • 三、史料的地位
  • 四、史料的解读
  • 五、史料的运用
  • 第八章 历史的解释
  • 一、解释的含义
  • 二、解释的地位
  • 三、解释的模式
  • 四、理解与评价
  • 五、事实关联
  • 第九章 常用的方法
  • 一、历史叙事
  • 二、因果分析
  • 三、定量分析
  • 四、比较方法
  • 五、跨学科路径
  • 第十章 研究的步骤
  • 一、课题的类型
  • 二、问题与选题
  • 三、课题的确定
  • 四、资料的收集
  • 五、研究的推进
  • 第十一章 文体与规范
  • 一、体裁的演变
  • 二、行文的特征
  • 三、引文的处理
  • 四、标注的方式
  • 五、图表、译名与书目
  • 第十二章 文章的艺术
  • 一、写作的意义
  • 二、论著的构成
  • 三、成文的步骤
  • 四、表述的手法
  • 五、史家的文笔
  • 参考书目
  • 初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