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从阿波罗到佛陀——希腊化艺术与丝路艺术。

内容简介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以希腊联军统帅的身份,发动了对东邻波斯帝国的征服。经过十年征战,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从东地中海到印度河的广大区域都处在他的统治之下。

亚历山大一路上建立了很多希腊式的城市,推行希腊式的政治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猝然离世,这个帝国迅速土崩瓦解,被他的部将瓜分,最终形成了三个希腊化王国,希腊—马其顿人对东方的统治得以延续,并由此形成了“希腊化世界”。

在广袤的区域内,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长期接触,相互适应、相互融合,从而孕育了“希腊化文明”。存续时间,大致开始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结束于公元前后,时间上大致对应于中国的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张骞历尽千辛万苦,十年之后到达中亚,这一“凿空”之举标志着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从表面看,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研究领域,但事实上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系列立足全球史视角,聚焦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希腊化城市、钱币、艺术向丝路重镇、钱币和艺术的转化演变作为研究重点,展现上下千年间欧亚非大陆上东西方诸文明交流互鉴的壮阔图景,揭示了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在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涵、交流与融合、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的联系。

本书为《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系列第四卷。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撰分工
  • 导论一
  • 导论二
  • 第一编 希腊化艺术的起源与演变
  • 第一章 希腊古风—古典艺术向希腊化艺术的过渡
  • 第一节 主题的演化
  • 第二节 艺术形式的演化
  • 结语
  • 第二章 希腊化世界的艺术发展及其特征
  • 第一节 亚历山大大帝的“理想化”艺术形象
  • 第二节 托勒密埃及的“法老型”王室雕塑
  • 第三节 帕加马卫城的建筑艺术
  • 第四节 塞琉古王国和帕提亚帝国的希腊化造型艺术
  • 结语
  • 第三章 巴克特里亚与印度西北部的希腊化城市艺术
  • 第一节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城市艺术
  • 第二节 印度—希腊人王国的城市艺术
  • 第三节 印度—斯基泰王国和印度—帕提亚王国的城市艺术
  • 结语
  • 第二编 犍陀罗艺术的诞生
  • 第四章 贵霜帝国与犍陀罗艺术的诞生
  • 引言 何为犍陀罗艺术?
  • 第一节 公元之初犍陀罗地区的居民
  • 第二节 贵霜的统治
  • 第三节 小型犍陀罗艺术
  • 第四节 大型佛教艺术的出现及其断代
  • 第五节 寺院佛教艺术
  • 第六节 佛与菩萨
  • 第七节 叙事性的艺术
  • 第八节 后期发展
  • 结语
  • 第五章 犍陀罗艺术中的希腊—罗马文化因素
  • 第一节 犍陀罗艺术——作为一种希腊化现象
  • 第二节 犍陀罗艺术中的希腊主义
  • 第三节 关于希腊和罗马
  • 第四节 “罗马佛教”之辨
  • 第五节 罗马艺术的因素在犍陀罗的体现
  • 第六节 罗马石棺与犍陀罗雕刻
  • 第七节 关于传播的方式
  • 结语 希腊—罗马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
  • 第三编 犍陀罗艺术的发展及其在中亚的传播
  • 第六章 犍陀罗艺术在兴都库什山南麓的发展
  • 第一节 哈达地区
  • 第二节 喀布尔地区
  • 第三节 巴米扬
  • 第四节 丰都基斯坦
  • 结语
  • 第七章 犍陀罗佛教艺术在中亚地区的延续
  • 第一节 巴克特里亚地区及木鹿
  • 第二节 费尔干纳、粟特和花剌子模地区
  • 结语
  • 第四编 丝绸之路上的希腊化艺术
  • 第八章 草原丝路艺术及其希腊化因素的东传
  • 第一节 前亚历山大时期的草原丝路艺术及其对希腊化艺术的影响
  • 第二节 希腊化时期的萨尔玛提亚艺术
  • 结语
  • 第九章 贵霜早期艺术中的希腊化因素
  • 第一节 哈尔恰扬的希腊化艺术
  • 第二节 “黄金之丘”的希腊化艺术
  • 结语
  • 第十章 “希腊化远东地区”的希腊神图像及其演变
  • 第一节 巴克特里亚和印度—希腊人钱币上的希腊神形象
  • 第二节 犍陀罗艺术中的希腊神形象及其演化与认同
  • 结语
  • 图片目录
  • 译名表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