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4千字
字数
2024-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刊系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学术集刊,旨在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之平台。
内容简介
本刊通过学术研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理解和诠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世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以理性考量塑造未来中国文化和学术思考。
本刊现为采取匿名评审制度的半年刊,刊登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
本辑共发表十九篇文章,分为“圆桌会谈”“名辩研究”“哲思论道”“经史考辨”“语言文学”“艺苑纵横”六个栏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圆桌会谈·
- 儒家古典学与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经典诠释与语文学方法
- ·名辩研究·
- 另一种“正名”
- 意象性思维及其规范作用
- 一 “意象性思维”概念
- 二 意象性思维在先秦儒墨“推类”思想中的作用
- 结语
- 基于公与私的关系对名辩思潮的审视
- 一 由社会变迁而来的公私对立及其影响
- 二 公名的非必然性
- 三 私名何以可能
- 四 正名的纠缠与协调
- 结语
- 孟子论辩的时代困境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不违农时”与“关市不征”
- 三 “勿夺其时”与“屡夺民时”
- 四 “法古”与“变法”
- 结语
- 章太炎辩说之道新论
- 一 “齐物哲学”与多元学术观
- 二 “辩说之道”的理论建构
- 三 章太炎“辩说之道”的经典解释运用及问题
- 余论
- ·哲思论道·
- 意识的明觉与昏默:禅定与内丹对勘的一个视角
- 一 奢摩他修习的意识“明觉”性要求
- 二 内丹修炼的意识“昏默”前提
- 三 “作意”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
- 余论
- 重思孔子的“仁者爱人”
- 一 “博施济众”“安百姓”与仁爱的关系
- 二 孔子所论“爱人”的具体意涵
- 三 孔子所论之爱非差等之爱
- 孔子仁礼关系辨正
- 一 “以仁释礼”:道德领域里的仁礼统一
- 二 “以礼成仁”:政治制度领域的仁礼统一
- 三 “心之制”与“事之宜”:义对仁礼关系的调和
- 四 从仁礼关系及义的归属看儒学的发展
- 无关运气:儒学中的道德责任
- 一 道德运气论中的道德责任
- 二 “行为的责任”与“对行为的责任”
- 三 运气不能削弱道德责任
- 结语
- ·经史考辨·
- 从先师到先圣:孔子圣化之演进
- 一 两汉之尊周与崇孔
- 二 魏晋南北朝之尊孔与崇孟
- 三 隋唐之罢周与尊孔
- 《乐论》与《乐记》政治哲学差异探微
- 一 “莫不从服”与“反人道之正”
- 二 “形而不为道”与“灭天理而穷人欲”
- 三 “圣人之所乐”与“天地之和”
- 四 “君子理天地”与“广乐以成其教”
- 结语
- 由保存到商兑:民初国学思想的演变
- 一 国学商兑会与国粹派
- 二 国学商兑中的孔子话题
- 三 国学商兑中的人物褒贬与学科探讨
- 结语
- 熊十力美德伦理思想研究
- 一 熊十力美德伦理思想的形上基础
- 二 熊十力美德伦理思想的人性理论
- 三 熊十力美德伦理思想的道德实践
- 四 熊十力美德伦理思想的价值意义
- 冯友兰:“人生”与“哲学”的相遇
- 一 “人生”的哲学反思——学科定位的考量
- 二 “人生”的哲学道理——研究对象的筛选
- 三 “人生”的哲学研究——知识生产的诉求
- 结语
- ·语言文学·
- 僧诗与禅诗辨析及风格视角下的僧诗批评研究
- 一 僧诗与禅诗的概念问题探究
- 二 多重角度下的僧诗风格化批评
- 三 从僧诗与禅诗批评角度的变化反思概念壁垒的破与立
- 对“魏晋艺术自觉说”的反思
- 一 门类设置上所呈现出的艺术观念的历史局限性
- 二 不同门类艺术间的交锋反映出艺术自觉的不平衡性
- 三 新旧艺术观念的交锋及艺术活动的非审美性
- 四 “魏晋艺术自觉说”导致对《世说新语》的误读
- ·艺苑纵横·
- 从士人画到文人画
- 一 由寄意到寄身
- 二 寄味于淡到以淡为宗
- 三 艺术思维的变革
- 四 时风之变下的出入庄禅
- 结语
- “金縢”杂剧
- 金縢杂剧
- Table of Contents and Abstracts
- 稿约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