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9千字
                       字数
                        2018-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回顾近四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社会史兴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显于后十年。社会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语言与结构。
内容简介
本书四编十二章,第一编考察清统治下的满汉关系,第二编爬梳西方近代知识的传入与再生产,第三编以宗教为视角讨论内在于中国“近代”的自/他关系,第四编涉及历史认识的方法问题。作为诠释中国“近代”轮廓的实证研究专著,本书认为,社会史方法与概念史方法的交互使用,不失为摆脱形而上学纠缠的可行路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辑说明
 - 自序
 - 第一编
 - 第一章 想象的血 ——异姓结拜与记忆共同体的创造
 - 一 摹拟亲属:宗族社会的自我/他者
 - 二 歃血结盟的理想型
 - 三 异姓结拜与歃血结盟
 - 四 创造记忆共同体
 - 五 结语
 - 第二章 太阳的记忆 ——关于太阳三月十九日诞辰话语的知识考古
 - 一 楔子:甲申三月十九日
 - 二 太阳诞辰公共记忆的创造
 - 三 太阳诞辰话语的文本化
 - 四 记忆/忘却的再生产
 - 五 结语
 - 第三章 文本中的秘密 ——《中国秘密社会史》的作者、底本与叙事
 - 一 问题所在
 - 二 文本之间
 - 三 文本之内
 - 四 文本之外
 - 第二编
 - 第四章 “东洋”的变迁 ——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东洋”概念
 - 一 小引
 - 二 南北坐标轴上的东西洋:传统知识的轮廓
 - 三 东西坐标轴上的东西洋:西方近代知识的导入
 - 四 附会的“近代性”:大瀛海话语阅读
 - 五 余语
 - 第五章 连续性与断裂 ——20世纪初历史教科书中的黄帝叙述
 - 一 引言
 - 二 历史教科书里的黄帝叙述
 - 三 历史教科书里的黄帝肖像
 - 四 结语
 - 第六章 布鲁门巴哈在东亚 ——“人分五种说”在东亚的传布及文本比较
 - 一 引言
 - 二 来华西人与“人分五种说”
 - 三 “人分五种说”在日本的传布
 - 四 “人分五种说”在清末民初的传布
 - 五 人种概念:一个比较
 - 第七章 黄帝自巴比伦来? ——拉克伯里“中国文明西来说”在东亚的传布与文本之比较
 - 一 楔子
 - 二 从“语言科学”到“历史科学”:拉克伯里的“中国文明西来说”
 - 三 在“Orientalism”与“东洋学”之间:“中国文明
 - 四 本真性与外来性:“中国文明西来说”在清末中国
 - 五 结语
 - 第三编
 - 第八章 基督教本土化序章 ——《北京条约》第六款中法文本之辨析
 - 一 《北京条约》第六款汉文本与法文本之比较
 - 二 汉文本《北京条约》第六款之实施
 - 三 巴黎外方传教会广东地契文书之初读
 - 四 结语
 - 第九章 作为他者的“洋教” ——19世纪基督教与中国社会
 - 一 引言
 - 二 “洋教”:作为他者的基督教
 - 三 与他者的距离:宗教感情的龃龉
 - 四 他者的回转:宗教组织间的交错关系
 - 五 结语
 - 第十章 表述宗教 ——“中国宗教”在1893年芝加哥万国宗教大会
 - 一 宗教盛宴
 - 二 最初儒人海西经
 - 三 李提摩太的翻译
 - 四 传教士的中国宗教观
 - 五 来自日本的声音
 - 六 从religion到宗教
 - 第四编
 - 第十一章 “中国有中国的尺度” ——以橘朴与鲁迅的谈话为中心
 - 一 那人是谁
 - 二 鲁迅如是说
 - 三 新思想与旧思想
 - 四 橘朴没有说出来的话
 - 五 话外之话
 - 第十二章 概念史研究的中国“转向”
 - 一 引言
 - 二 知识旅行
 - 三 概念史的源与流
 - 四 历史性基础概念
 - 征引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