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结点中寻找“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探讨民族国家如何在传统帝制中艰难地脱胎而出。

内容简介

作者延续《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中最后一卷的问题意识,将“有关中国革命及其意识形态的历史分析”作为全书的研究宗旨,致力于将中国20世纪的思想和历史建构为思想的对象。全书共三部,主题分别为:第一部“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第二部“世纪的多重时间:帝国、革命与跨体系的运动”;第三部“世纪的绵延:重新政治化与齐物平等的哲学”,展现了他长期以来对“短20世纪”的中国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社会、从政治到信仰之巨变的宏大研究。

本书为第一部。开篇即开宗明义,对于“世纪”这一新时势概念的“诞生”和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宏阔又纵贯的阐释与分析,其余篇章主要聚焦于从“世纪诞生”时期的系统性断裂与置换、民族国家危机、“一战”与“亚洲觉醒”、五四启蒙运动、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结点中寻找“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探讨民族国家如何在传统帝制中艰难地脱胎而出,其间国家与政治、文化与政治、大众与政治,尤其是革命与政治之间上演了怎样的分合缠斗,又如何共同塑造了20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面貌,诚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不断变革与革命的世纪;是激烈反对旧世界也激烈反对着自身的不断自我否定的世纪;也是将他者的历史纳入自身内部,同时将自身的历史置于全球范围内的世纪。‘短世纪’和‘漫长的革命’构成了20世纪中国最显著的特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绪论 作为思想对象的20世纪中国
  • 长世纪、欧洲世纪末与作为时势的世纪
  • 短世纪的条件:帝国主义与太平洋时代
  • 中国革命与短世纪的起点:非均衡性与“薄弱环节”
  • 空间革命、横向时间与置换的政治
  • 多重时间与自我否定的政治:作为异物的“20世纪”
  • 失败与胜利:斗争哲学的辩证法
  • 第一章 世纪的诞生 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
  • 20世纪已经存在
  • “世纪”概念、帝国主义与普遍历史的诞生
  • 作为世纪前史的他者历史
  • 对独特性的探索与对普遍性的重构
  • (一)时间的维度:历史演化、社会形态与民族主义
  • (二)空间的维度:身份、地域与主权
  • (三)内在性的维度:符号、语言与主体
  • (四)超越性的维度:宗教、道德与社会理想
  • 第二章 国家与政治 “亚洲的觉醒”时刻的革命与妥协
  • 中国的短20世纪:两个独特性
  • 革命与连续性的创制
  • 帝国与国家、北方与南方
  • 民族自决与“落后的北方”
  • 两种政治整合与革命:议会多党制、行政集权与革命建国
  • 第三章 文化与政治 “一战”、内战与“思想战”
  • “觉悟”的时代
  •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调和”
  • (一)事件与历史
  • (二)对欧洲战争的民族主义回应
  • (三)超民族国家的构想、文明冲突论与以种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
  • 洪宪帝制、政体危机与“新旧思想”问题
  • (一)共和危机、权力配置与国家传统
  • (二)“国家主义”与“政治主义”的区分
  • (三)两种国家概念: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
  • (四)“思想战”与“东西文明”二元论
  • 调和论与20世纪新(旧)文明
  • (一)19世纪政治模式的衰落
  • (二)19世纪经济制度的危机
  • (三)“新旧文明”之辩证
  • 第四章 科学与政治 现代中国思想中的“科学”概念
  • “分科之学”、实证方法与社会模型
  • 格物致知与科学概念的理学根源
  • 科学体制与科学的公理化
  • 文明论战与知识领域的再分化
  • 第五章 预言与危机(一) 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
  • “五四”启蒙运动的态度的同一性
  • 启蒙的两种同一性:方法论与态度
  • 评判的方法与态度的同一性
  •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特征
  • “五四”启蒙运动的意识危机
  • 炽情的而非经济的个人主义
  • 启蒙的三组悖论
  • 附论 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关于“五四”的答问
  • 第六章 预言与危机(二) 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
  • 如何思考革命及其“失败”?
  • 民族自决权与中国革命
  •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 第七章 大众与政治 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民族形式”问题
  • 作为“民族形式”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 “地方形式”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
  • “地方性”与“全国性”问题
  • 方言问题与现代语言运动
  •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否定之否定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篇目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63一次漫长的阅读经历意味着什么

    我喜欢读大部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可以读很久。就像是平时喜欢反反复复的一部也许谈不上精致或者精彩的电视剧一样,就是慢慢的跟里面的人物有了某种勾连,打开电脑,放上某一集,然后去做别的事,屋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他们在电脑里头做他们的事,我在电脑外头过我的生活,一会儿人潮汹涌,一会儿黯然神伤,总之不孤单。大部头的著作也是这样,记得最开始读黑格尔的时候,老师推荐从小逻辑开始,因为小逻辑短一些,相对容易阅读,这是讲课提纲加上部分学生的笔记,法哲学原理也是如此,新译本中的学生课堂笔记更详细了。说回来,我当时远了大逻辑,大逻辑是个诨号,实际上它叫逻辑学,上下册,三部分。因为它更长,更细致。有些地方甚至略略有点炫技的意思,这一点不如老子和维特根斯坦那样精炼。不过,各有所好吧。我就在里面,无,有,定在,存在,本质,概念,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一类的晃荡,跟精神现象学揉在一起琢磨,就是个伙伴。这本书,本来也想这样来看的,但它虽然是在讨论一个问题,却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束,捆在一起的问题。读读停停,也找不到进入某个被廓清的思想空间中去的感觉,它是它,我是我。后来只能是每次开会的时候拿出来熬时间。我不知道一本书应该怎么评价学术价值,起码在打开一个精神空间让你去形成某种精神体验,这一点,并没有很多书可以做到。我们还能从这个起点上继续努力。而不是事事从零开始。

      1
      1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