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温州战时繁荣对区域社会影响。

内容简介

1937-1945年的温州,曾被称作中国东南沿海的“唯一口岸”、重庆国民政府经济“生命线”的起点。当地商业贸易在八一三事变后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兴盛景象,政治与社会也产生了一连串的变化。

本书以“战时繁荣”为线索,通过考察战时温州商业贸易的嬗变与政府统制经济的政策实践,探讨战争的复杂性,及其给地方社会乃至民众观念带来的深远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唯一出海口”:温州口岸的贸易繁荣
  • 战前温州的港口、交通与贸易
  • 全面抗战初期的封锁与通航
  • 广州沦陷前后的温州:东南“唯一交通口岸”
  • 战时商业繁荣的出现
  • 贸易服务业之兴盛
  • “繁荣”背后的阴影
  • 第二章 战时贸易统制政策在温州的实施
  • 土产输出统制与温州
  • 东南茶叶出口基地
  • “国宝”桐油的收购及输出
  • 浙江物产调整与温州“八大公司”
  • 进口商品管制与公卖制度
  • 民生难题:粮食的贸易统制
  • 第三章 战时温州的走私与缉私
  • 全面抗战初期温州的走私
  • 帆船走私与“跑单帮”
  • 走私转运中心:黄华与洞头
  • 地方缉私机构及利益纠葛
  • 货物抢运:“走私”故事的另一面
  • 商货税收与保证金之乱
  • 第四章 替代:战时地方性工业品生产之兴盛
  • 战时温州棉纺织业的发展
  • 化工企业的创设
  • 卷烟工厂的勃兴
  • 战时替代与本地化工业生产
  • 炮火、疏散与税收:工业家们的烦恼
  • 第五章 战时经济影响下的地方社会变化
  • 永嘉战时色:“商业气氛特别深厚”
  • 繁荣与腐败:不同立场的批判
  • 消费管制:生活节约运动
  • 统制与社会冲突
  • 物价腾升、政府对策与民众反应
  • 战时地方新兴势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37 年 7 月 7 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开始后,中国政府不但需要对政治军事进行全面动员,经济资源动员亦成为维持抗战的关键。从浙江来看,随着战事的发展,国民政府西迁,该省成为沦陷区与非沦陷区经济交流的重要缓冲地带,同时也是国民政府的财税重地。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军队对中国东南沿海实施封锁,禁止中国轮船往来,但一度允许第三国轮船行驶于少数港口,温州即在其中。1938 年 10 月广州失陷后,国民政府能控制的出海口主要剩下温州、宁波两地,到 1940 年 7 月,宁波镇海口被日军封锁,航运基本停止,但温州在一定程度上尚能维持间接通航,保持转运中心之地位,直到 1944 年 9 月第三次被日军占领。对于重庆国民政府而言,温州在商货进出口贸易方面的重要性甚为突出,无论工业品、机械及原料的进口,还是内地农产品及手工业品的输出,温州的地位都不可取代,其在战时资源征取系统及经济战略中的位置亦至为关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揭示了抗日战争时期独特的温州经济现象。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