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畅销全球的历史杰作。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本册为卷二,1953年至1971年,繁荣与革命时期。

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

本册为《战后欧洲史(卷二):繁荣与革命1953-1971》。

随着斯大林的逝世、朝鲜战争的结束和柏林墙的出现,欧洲逐步进入政治稳定状态,迎来经济的繁华时代。

20世纪50年代后,让西欧各国头疼的大事,不是防范野心勃勃的莫斯科,而是各国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欧洲帝国撤离原有的殖民地,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却也促使它们专注于本土事务。大多数的欧洲人远离了全面运动型的政治,关注的不再是革命的希望和经济的绝望,而是政府能否提供完善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主流政党则强调政治改良和责任分工,尽力避免导致国家分裂的意识形态争论。政治稳定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欧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60年代,战后的人口爆炸成为引发社会、文化动乱的导火索。青少年仿效美国的消费方式,将几乎一无所知的美国看作自己的未来。时装、大众文化、性,甚至被浪漫化的“毛主义”,成为新一代与其祖父母时代一刀两断的方式。终于,法国爆发“五月风暴”,“1968年革命”席卷欧洲大陆。

在斯大林逝后,东欧诸国以微妙的方式试图摆脱苏联的掌控。新上台的赫鲁晓夫小心翼翼地进行“有控制”的改革,尝试在不损害体制的前提下,和斯大林时代划清界线。但这场非斯大林化运动,在东欧激起要求变革的呼声。对大多数东欧人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失去了它曾经有过的激进向前的、乌托邦式的理想,而成为必须忍受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的转向以及诸国内政的改革,成为东欧未来变局的远方鼓声。

60年代在世界各地悲惨谢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卷二 繁荣与革命 1953-1971
  • 第1章 政治稳定
  • 第2章 幻想破灭
  • 第3章 繁华年代
  • 附记 两种经济的故事
  • 第4章 社会民主时期
  • 第5章 革命的幽灵
  • 第6章 尘埃落定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也许是先入为主,也可能是舆论的引导,但其实地主家也没富余几年

    从小上学,我们就被教育: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欧美诸国是发达国家。还有什么 A7 的概念。中小学教育的历史书里还写着,鸦片战争后我们有着百年屈辱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而建国后几十年的运动,又让我们落后于世界科技了,奔小康、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些口号是被当做国策写在墙上鞭策着国人要努力啊。也许是解放后到改开之间的那段时间,物资匮乏的记忆太过深邃,而改开后,打开国门,面对欧美的生活水平,那巨大的差异也确实造成了国民内心的震撼,所以我们这代人,总有一种欧美诸国一直是高高在上、富裕发达的。虽然最近这二十年,我们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总量上已经追赶上他们的脚步了,可他们真的是一直那么富足吗?发达国家是一直那么发达吗?二战之前我不清楚,不过冰箱、彩电这些发明也没多久,汽车的大规模民用,也是上个世纪初的事,所以,我们印象中欧美国家老百姓过上的那些幸福生活,似乎也是二战之后才实现的。二战前距离一战也就二十年,一方面各国都在历经经济危机的洗礼,一方面主要国家也都在舔舐一战带来的伤痕。就算有些奢华的生活,主要也是针对于上层建筑那些资本家和王室们。为啥聊这些呢?因为今天读的这本《战后欧洲史 2:繁荣与革命》让我看到了,其实地主家的好生活,也没过上几天。无论是英国战后的物资管制,殖民地独立过程中,造成了昔日这个日不落帝国原材料和倾销市场消失带来的经济低迷和霸权不在;还是法国因为二战中国家整体沦陷,戴高乐将军的流亡政府的弱小无助,话语权消失带来的羞辱;还是德国被拆分成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连国家主权都维护不住;以及那些受苏联影响的东欧各国的高压生活,而非苏联卫星国的那些欧洲国家又在二战中被纳粹德国侵害造成的损失持久无法恢复得状态,都让我感觉,他们似乎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呢。里面最搞笑的是我居然看到了钱钟书老先生说的 “围城” 心理。那些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无时无刻不想摆脱苏联的控制,而那些非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却时不时有人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上街游行的。最让我惊讶的是,我们毛爷爷六十年代在国内发起的那些运动,居然能影响到欧美诸国的年轻人,使得他们是如此的 “向往与崇拜”。在我们印象中,似乎发达国家的民众过得都是高福利社会。上学、医疗这些都是国家提供,这是最近十几年公知们最爱宣传,也最是拿来诟病我党执政的话题。可这些高福利究竟是哪一年在这些发达国家开始实行的呢?最起码从这本书我能读到,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还不行呢。因为牛顿、达尔文、培根、瓦特这些大科学家的故事太深入人心,而牛津剑桥的传说也是历史悠久,所以给我们一种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似乎早就实现了全民教育。可实时上呢?他们普及中小学教育,让大多数年轻人都开始热衷于上学受教育,也是二战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其实,在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打开国门,进入欧美发达国家看到的那些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也无非就是一代人的时间。晚一点改变的国家,父辈也都是过着穷日子过来的,而早一点的,也无非就是爷爷那一辈过上了几天好日子,远不是我们相像的似乎这二三百年一直是如此的。而在战后美苏冷战时期,各国的街头游行,革命言论与我国相比更是不遑多让。那么才经过一代人洗礼的生活,值得被捧入神坛吗?它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么真的知道吗?记得上大学时,余世维老师全力推崇欧共体,觉得欧洲各国牛逼,可以形成那样的联合整体。可这才过去不到二十年。英国脱欧,希腊破产,还有被戏称为欧猪五国的 “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希腊” 都在拖着欧盟的后腿,法国这些年总感觉停滞不前了,而那个给世界带来两次大战的德国,亦是独立支撑这这么大一摊子。他们真的值得我们憧憬和学习吗?地主家过上好日子也没几天,还说不准他们那套灵不灵呢。阅读也许不能让你飞黄腾达,但绝对能让你看清一些历史真相。我现在才开始懂得施展老师在他课里一直强调得,历史学是未来学,想要推测未来,就反观历史,人类社会都是差不多的。马克吐温那句话我终于记住了:虽然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押着相同的韵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