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6.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4千字
字数
2020-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多视角回望古代中国,零距离品飨史学盛宴。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聚焦中国古代国家“治国”“治吏”“治世”三大核心主题,并透视古代治理背后的隐秘玄机,全方位、大跨度、多视角回望古代中国,是一部写给大众读者的精编版“中国古代史全景式立体书”。
本书汇集了国内历史学家、知名学者精讲精评中国古代史重点、热点、疑点、大知识点的95篇优秀文章。文章以文史普及为出发点,以专业性为基础,通俗生动、喜闻乐见、可读性强。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常常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的话
- 第一章 治国
- 古人眼中的“首都”
- 古往今来说“治理”
- “直隶”的来龙去脉
- 古代帝王学的兴衰
- 古代如何开展“普法宣传”
- 古代盐贡为何被视为国家命脉
- 古代反腐的经验与教训
- 历代奢靡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 古代监察制度是如何运行的
- 巡视制度:中国历代沿用的监察形式
- 古代回避制度为何越来越严
- 中国古代的人口观
- 古代人口为何呈梯级性增长
- 管仲“以商治国”为何不能长久
- 吴起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 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能够首先崛起
- 汉初“郡国并行”为何行不通
- 《史记》中的外交“史迹”
- 诸葛亮为什么在用人上摔了跟头
- 李世民独特的用人之道
- 贞观年间为何盛行“谏诤风”
- 唐朝“永贞革新”:古代治理体系的转折点
- 分权制衡:北宋精致的顶层设计
- 宋朝士大夫的从政精神
- 明初“重典治吏”的功过是非
- 明朝好老师张居正为什么教不出好皇帝
- 清朝政令落实靠什么
- 吏胥勒索:清朝官僚体制的毒瘤
- 清朝巡按制度为何仅存顺治一朝
- 清朝反腐有妙招
- 雍正帝如何将铁腕反腐进行到底
- 雍正帝是如何整肃书吏的
- 《随手档》:清廷军政核心机密全记录
- 第二章 治吏
- 古代贤官“为政第一课”
- 古代什么样的人能做御史
-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史
- 古代是如何考察官吏的
- 古代的考勤制度和业绩考核
- 古代官员考绩法为何中看不中用
- 古代如何处理不作为官员
- 古代的“吃空饷”
- 古代官吏的“普法教育”
- 古代官场为何盛行“读书热”
- “亦师亦吏”的汉朝循吏
- 汉朝如何防范和惩治选官腐败
- 中国古代“举报箱”的发明者
- 棍打送礼人的南朝廉官顾协
- 唐朝考课制度容易出人才
- 唐朝律令严防官员家属腐败
- “弄獐宰相”李林甫的畸形人生
- 司马光的用人原则
- 范仲淹的为官之道
- 宋朝官员的公务旅行日记
- 北宋官场:处理不好家事也会被撤职
- 整饬吏治,雍正帝不得不做的事
- 清朝州县循吏为何被称为“亲民官”
- 清朝州县官的为政之道
- 清朝的任官回避制度
- 清朝皇帝为何特别重视引见制
- 清朝特有的官员“年终密考”
- 清朝科考如何限制“官二代”特权
- 清朝“铁帽子王”其实不“铁”
- 第三章 治世
- 中国古代的“首都圈”
- 为什么说县是中国人的老家
- 传统家规家训如何立德树人
- 古代传统家训“落地”有五大“功法”
- 古代家训中的廉政文化
- 为什么古人特别讲究家礼
- 古代为何盛行契约文化
- 乡贤:古代基层社会的“台柱子”
- 街卒:汉朝都市秩序的守护人
- 古代民众如何参与反腐
- 中国商业从“末业”到“主业”的逆袭
- 上计:古代沿革千年的财政制度
- 中国古代如何以法抗疫
- 古代的防疫与疫苗
- 古人解决纠纷靠官也靠民
- 唐朝区分“公罪”“私罪”有学问
- 古代调解息讼“以和为贵”
- “以五声听狱讼”:古代独创的司法心理学
- 古代司法官如何写判词
- 古代判词有玄机
- 唐都长安如何管理社会治安
- 唐朝“行卷”:不考知识,考才华
- 古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 宋朝士大夫眼中的“以法治国”
- 宋朝如何打击制售假药
- 宋朝如何治理“豆腐渣工程”
- 宋朝的“环保”理念
- 宋朝如何管理公务接待和公款消费
- 藏在宋人史料笔记中的价值观
- 古代的社会调查
- 明朝的“人口普查”:户帖制和黄册制
- 明清官场的“打秋风”怪象
- 清朝官员坐轿有规矩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新华创
中新华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隶属于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一站式数字内容制作宣发平台”,尤其在文化研究、IP开发与出版、数字阅读、标准体系搭建等方面独具优势,是多家头部平台的重要数字内容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