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6.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57千字
字数
2022-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经典的真实罪案之作,是以一手资料写成的犯罪调查笔记和回忆录。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出版就在英美各大真实罪案作品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多年来不断再版,还被拍成了多部影视作品。
泰德·邦迪是美国积案最多的家喻户晓的连环杀手之一。多年来,他跨州虐杀素不相识的年轻女性,罪行令人发指。他狡猾无比,依仗自己在法学院受过的训练,面对警方和法医的确凿证据一直辩称无辜,并且玩弄法律,戏耍司法人员甚至自己的律师团队,以致判决和行刑数次推迟,拖延了十几年也无法了结,更屡次伺机脱逃。最后,黔驴技穷之际,他突然宣布自己实际杀害过三百多人……
泰德·邦迪至死也没让美国警察放下心来。不仅如此,在他被送上电椅三十多年后,仍有记者在调查他,仍有心理学家在分析他,仍有司法人士在研究他。
作者安·鲁尔离开警队后,在西雅图“危机热线”做志愿者,她在交往中逐渐意识到和她一起做志愿者的泰德正是她的警方正在追踪的连环杀手“泰德”。她和泰德1971年结识,他们的友谊和通信贯穿了他的余生。
其间,她既是他的朋友,也是一个寻找凶残的连环杀手的犯罪记者,她用泰德向她描述的他的双重生活,再加上她全程追踪了多地警方的侦破工作以及庭审和媒体报道,以丰富的细节全方位地串起了泰德的整个人生故事。
作为一本扣人心弦、极具爆炸性的真实罪案经典,本书抓住了普通人的心理——每个人都想知道,是否有个怪物生活在我们周围,甚至与我们朝夕相处。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最后一章?2008
-
前言:1980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第三十章
-
第三十一章
-
第三十二章
-
第三十三章
-
第三十四章
-
第三十五章
-
第三十六章
-
第三十七章
-
第三十八章
-
第三十九章
-
第四十章
-
第四十一章
-
第四十二章
-
第四十三章
-
第四十四章
-
第四十五章
-
第四十六章
-
第四十七章
-
第四十八章
-
第四十九章
-
尾声
-
后记:1986
-
最后一章:1989
-
更新
展开全部
这本书豆瓣评分 7.0,不算高。评分不高的原因也许是因为篇幅确实比较长,其中涉及的人名、地名也非常多。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无关要紧。这本书作为一本犯罪纪实文学,好看的地方一是细节感,二是真实性,三是客观性。作者本身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一直在从事和犯罪调查相关的工作;关键的关键在于她是这个连环杀手的多年好友,他们之间还有深厚的感情。作者没有回避感情和立场的 “对立”,但同时在叙述中保持了一种非常有节制的客观,或者说 “悬置感”。这种 “纠结” 也体现在述事中,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开展。作者以不同的视角,对一些关键事件进行了多次回溯和复盘。她在书中说,“所幸人类没有先见之明,所幸的是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看到过的事情,就真的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吗?也许在终身难忘的某一天,真相逼近,你会不得不亲自动手,补上那至关重要的一环。
坏到骨子里
这本《我身边的恶魔》中的主角泰德・邦迪,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凶手之一,据说也是电影《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的原型。作者安・鲁尔在书中除了将泰德・邦迪的一生尽可能的详述外,我觉得她主要是想捋清以下三个问题:1. 泰德在做案的选择上,有所谓共性吗?2. 杀了这么多无辜的人,泰德的精神是不是有问题?3. 他为什么没有和其他人一样以精神病作为辩护方案?首先,从群体像来分析,受害者集中在女性。就外貌上而言,她们大多是深色系发色,中分,漂亮的白种人;在身高体重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她们是年龄跨度从 12 岁到 20 多岁的年轻女性;她们性格不同,但多少正好处在情绪低落或不稳定的阶段。根据从泰德手中逃出生天的几位幸存者所留下的记录来分析,她们的逃脱,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故规避危险的最有效方法,看起来是在一开始就拒绝向陌生人提供帮助?然而这显然也不是万全之策,毕竟也有为数不少受害者,是在自己住处遇袭殒命。这里顺便说个现象,就是在 1970 年到 2000 年这段期间的美国,被戏称为 “连环杀手的黄金时代”。诸如泰德・邦迪、绿河杀手、山腰绞杀手、山姆之子…… 等,均在这个时间段高频次密集作案。在此之前的美国,搭便车的现象其实并不常见。可到了 60 年代末,搭顺风车却开始流行了起来,大量年轻男女们选择通过搭便车的方式来节约旅费,环游美国。加上当时报章杂志的大篇幅报导,推波助澜的刺激着这些少男少女们来一场 “说走就走的旅行”。此一单独出行的方式,无形中为连环杀手们提供了大量轻松捕捉猎物的机会。其次是讨论到这些 “连环杀手” 的精神状态,作者提出在这一时期的杀手们,大多出生在所谓的战后家庭,退伍的父辈可能存在有战争创伤后遗症而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治疗干预。因此这些连环杀手们的童年成长在暴力和不稳定的环境中。但原生家庭的问题并不会造成这些杀手都患有法律意义上的精神疾病,其中泰德・邦迪就是一个精神没有问题(多名权威精神科专家轮番诊断,泰德的行为能力正常),但也显而易见的人格不健全的连环杀手。泰德展现出来的更趋近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以及时下常被提及的双向情感障碍。从文中叙述来看,泰德的外貌,社交能力等都能够让他拥有正常的恋爱关系。可是对泰德而言,维护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似乎对他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方面他擅长话术,只言片语能够操纵人们为他驱使,且不分男女老少。这种能力为他在实施犯罪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耐人寻味的是,被捕后的泰德在法庭上并没有用精神疾病的问题来为自己开脱,除此之外,他可没少找其他各种牵强的理由,这一点好像很不是 “泰德” 的风格,毕竟他都可以为了吃什么而任意变更宗教信仰。可结合泰德行为模式的种种细细想来,不假托精神疾病来逃脱法律制裁很有可能是由于泰德极度的自负自信,他不能允许类似精神疾病这样的标签来破坏自己所谓的高智商 “精英” 形象,精神疾病同时也意味着他的失控,而他毕生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 “掌控”。为此他放弃了辩诉交易的保命机会,为此他多次要求法院同意他担当自己的辩护律师,为此他不停地解雇那些专业律师并极尽可能地去诋毁他们的业务能力。有趣的是,泰德在法庭上多次的出色表现让文中的劲敌考尔特法官一度认为这个年轻人如果不是走上了连环杀手这条不归路,原本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收获成功美满的人生。
不错
非常厉害,就是有点小问题,我希望可以继续提升。其他书我读了,感觉非常不错,最近都没有阅读,不想阅读了。有什么关于小孩子的书吗?可以关刷屏。我觉得其实我没每天读的一本书都挺好的,比如说第二大脑啊等等一些。小孩子的书比较少,我才放一年级。我是非常热爱推荐的。在心里我是最喜欢特意的,觉得非常不错的,希望可以有发出一些小孩的词,比如说就是有一本书我读了它比较短,好像叫什么,我反正忘了,可以再试一下。还是不错。加油,我相信你们。
- 查看全部16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