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研究中国翻译政策,为翻译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近现代中国翻译政策,旨在研究翻译政策与翻译活动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对翻译活动单纯语言层面的探讨,将翻译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强调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各种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确立翻译政策研究在翻译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学科位置,在总结翻译政策作用于翻译活动的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制订和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翻译政策的标准和原则。本书可用于英语专业本科或研究生、MTI专业研究生的翻译研究及教学,以及对翻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翻译政策”的定义
  • 1.2.1 图里的规范理论
  • 1.2.2 赫曼斯的规范理论
  • 1.2.3 翻译政策的定义
  • 1.3 研究范畴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主要内容
  • 第2章理据及理论框架
  • 2.1 理论背景
  • 2.1.1 多元系统理论
  • 2.1.2 描述翻译研究
  • 2.1.3 改写理论
  • 2.1.4 目的论
  • 2.2 翻译政策在翻译研究学科中的重新定位
  • 2.2.1 翻译政策的真实存在与影响
  • 2.2.2 有关翻译政策的前期研究
  • 2.2.3 翻译政策及其在霍姆斯“框架图”中的定位
  • 2.2.4 翻译政策研究的学科定位
  • 2.2.5 翻译政策:翻译伦理角度的审视
  • 第3章政策及其他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制约
  • 3.1 政府组织和计划下的翻译工作
  • 3.1.1 翻译工作组织性和计划性的历史必然
  • 3.1.2 全国第一届翻译工作会议
  • 3.1.3 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
  • 3.1.4 整顿私营出版社
  • 3.2 翻译政策的政治倾向
  • 3.2.1 中苏友好时期的翻译政策
  • 3.2.2 “后苏联”时期的翻译政策
  • 3.2.3 资本主义国家作品的翻译
  • 第4章政治压力下的译者
  • 4.1 政治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制约
  • 4.2 中国1966—1976期间的翻译活动
  • 4.2.1 外国历史与地理书籍的翻译出版
  • 4.2.2 上海“翻译连”的翻译工作
  • 4.2.3 白皮书与《摘译》
  • 4.2.4 联合国文件的翻译
  • 4.3 审查制度
  • 4.4 政治制约下的译者主体性
  • 第5章翻译机构的重要作用
  • 5.1 中央编译局
  • 5.2 外文局
  • 5.2.1 1949—1966
  • 5.2.2 1966—1976
  • 5.2.3 1977年至今
  • 5.3 国有出版社
  • 5.4 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
  • 5.4.1 马列著作的翻译
  • 5.4.2 抗日战争时期的翻译活动
  • 5.4.3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作品的翻译
  • 第6章翻译政策缺席或宽松时期的翻译活动
  • 6.1 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
  • 6.2 1976年以来的翻译活动
  • 6.2.1 新时期文艺政策
  • 6.2.2 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 6.2.3 新时期的翻译成就
  • 6.3 《译林》与新时期外国文学翻译
  • 6.4 从翻译伦理视角审视翻译政策缺席时的翻译繁荣
  • 6.5 从翻译策略看翻译伦理对翻译政策的补充
  • 第7章21世纪中国翻译政策的讨论
  • 7.1 翻译市场的主要问题
  • 7.2 翻译政策层面的建议
  • 7.2.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 7.2.2 鼓励翻译行为的政策性产物
  • 第8章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