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唯一一场真正的欧洲革命,开启自由、民主与社会变革之路。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不应被忽视的历史。尽管1848年欧洲革命历时短暂,以失败而告终,但在这意义非凡的一年,变革之力如星星之火,蔓延到整个欧洲大陆。直至今日,整个欧洲乃至所有现代国家的公共生活、政治思想中,仍可见其烙印。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将其评价为:“有史以来唯一一场真正的欧洲革命。”

本书以多维度视角,通过融合微观叙事与宏观分析,重构1848年欧洲革命的全景图,将这场席卷欧洲大陆的动荡置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与全球变革的复杂网络中。

本书首先从底层社会问题切入,剖析革命前夕的深层社会危机:贫困、饥荒引发的阶级矛盾,旧秩序崩塌下的政治失能。第二章转向意识形态的论争,解析各思想派别在“秩序”与“自由”的拉锯中,重塑欧洲政治话语,为后续行动提供精神纲领。第三、四章还原革命爆发的过程,再现了民众如何以暴力与理想冲破旧制的枷锁。

然而,胜利的狂欢转瞬即逝:第五章至第七章中,革命政权面临悖论和挑战,而与此同时,保守势力已悄然重织权力网络。最终,第八章书写反革命的全面反扑,君主专制卷土重来。但本书并未止步于革命的“失败”,第九章将视野投向全球,揭示1848年欧洲革命的余波如何在广阔的范围中持续回响。

本书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欧洲革命史,也是一部关于理想、权力、人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启示录。当我们重新进入、告别和反思这段历史,不仅是作为旁观者,观摩近代欧洲的剧变,也能从这场以塑造民主世界为己任的变革中,看到当代政治格局转变、更新的多种可能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革命与解放
  • 导言
  • 第一章 社会问题
  • 描述的政治
  • 不稳定与危机
  • 织工
  • 1846年,加利西亚
  • 结论
  • 第二章 秩序的构想
  • 属于男性的世界
  • 自由的拥护者
  • 激进主义者
  • 保守主义者
  • 宗教
  • 爱国者与民族
  • 自由与不自由
  • 历史中的位置
  • 第三章 对抗
  • 光荣三日:七月的巴黎
  • 自由主义革命
  • 未竟的事业
  • 秘密组织
  • 民族起义的倡导者
  • 社会革命家
  • 德意志的政治动荡
  • 瑞士的文化战争
  • 匈牙利的激进化
  • 法国七月王朝的没落
  • 意大利温和派的胜利
  • 秩序的基石
  • 大坝上的裂痕
  • 雪崩之势
  • 第四章 爆炸
  • “我预言将有一场动乱”
  • “纷繁的消息”
  • 二月革命
  • “我们完了”
  • “我们愿做奴隶吗?”
  • “士兵撤回去!”
  • “米兰五日”
  • 不叫的狗
  • 开端的结局
  • 第五章 改朝换代
  • 革命空间
  • 向逝者致敬
  • 建立政府
  • 选举议会
  • 起草宪法
  • 第六章 解放
  • 废奴主义者之日
  • 黑色1848
  • 向窗外挥手
  • 自由与危险
  • 解放“罗姆奴隶”
  • 解放的时代
  • 第七章 熵
  • 漂泊的主权
  • 激进派的割席
  • 城市与乡村
  • 民族问题
  • 自行结束的革命
  • 在世纪的热潮中
  • 第八章 反革命
  • 夏日的那不勒斯
  • 帝国的反击
  • 铁网降临
  • 狭小地区的反革命
  • 第二波
  • 地缘政治
  • 诞生自反革命精神的现实主义
  • 逝者
  • 第九章 1848之后
  • 当下即异乡
  • 全球的1848
  • 新体系
  • 流通的时代
  • 物质进步
  • 后革命的城市
  • 从出版审查到公共关系
  • 结论
  • 尾声
  • 致谢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突破国别的“革命波”叙事,使整体略嫌混乱

    1848 年初,意大利巴勒莫街头的枪声点燃了欧洲大陆。短短数月,革命烈火从巴黎烧至维也纳、柏林、布达佩斯,50 余国卷入,君主仓皇出逃,街垒遍地开花,却又在一年内悉数溃败。这场 “民族之春” 如昙花一现,被历史学者冠以 “失败革命” 之名。然而在这本《1848:欧洲革命之年》中,这场革命被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赋予全新定位 ——“有史以来唯一真正的欧洲革命”,更是现代政治诞生的阵痛现场。作者克拉克摒弃传统国别史框架,以 “波” 理论重构革命逻辑:巴勒莫起义非孤立事件,而是投入欧洲社会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跨国经济网络、共享意识形态土壤中共振放大。当巴黎人尚未听闻意大利消息时,德意志的激进派已从起义中嗅到变革的可能。这种 “共时性震荡” 揭示了革命的本质:它并非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倒塌,而是整个大陆对旧秩序同步的绝望反噬。书中辅以 44 幅插图与 5 幅地图,将我们带入 1848 年的时空漩涡,目睹电报如何加速革命讯息传播,而哈布斯堡军队又如何借铁路反扑 —— 技术首次成为革命与镇压的双刃剑。饥荒与赤贫是革命的导火索?作者以冷峻数据颠覆这一想象:爱尔兰大饥荒最惨烈之地反而沉寂无声,西里西亚饥民逆来顺受,柏林暴动中心此前甚至未发生粮食骚乱。真正的动因藏匿于政治自主性之中 —— 当路易・勃朗高呼 “社会革命”,蒲鲁东宣言 “所有权即是盗窃”,思想观念将零星暴动催化为系统性反叛。托克维尔的洞见被再度印证:“贫穷只引发暴动,观念才孕育革命”。而中产阶层与工人的脆弱同盟,恰因对 “革命” 认知的撕裂而崩溃:前者要宪法与议会,后者要面包与生存权。书中没有简化革命的英雄叙事,转而呈现一幅喧嚣的众生相:加里波第的红衫军与德意志大学生并肩作战,女性在街垒售卖革命报刊,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以《民族之歌》点燃起义,而保守派贵族俾斯麦却从失败中窥见机遇 —— 他后来以北德意志联邦的普选制议会,“盗取” 了革命者的自由诉求。作者尤其剖析了革命者的致命天真:米兰起义者以为驱逐奥地利人即可建立乌托邦,却未料贫民随即劫掠面包店;法兰西临时政府承诺 “劳动权”,却因财政破产触发六月屠杀。理想主义在治理困境前不堪一击。尽管旧势力在 1849 年卷土重来,作者却指出:革命如幽灵般重塑了欧洲。普鲁士废除农奴制,哈布斯堡王朝被迫拆分庄园;更深远的是,“民族自决” 从此成为政治合法性基石 —— 意大利统一运动、德意志联盟构建,甚至 20 世纪的殖民独立浪潮,皆溯源于此。维也纳的环城大道成为实体隐喻:政府为镇压革命拆除城墙,却建起宽阔马路以防街垒;而市民用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装点它,将恐惧符号转化为资产阶级荣耀丰碑。今日的欧洲世界仍在咀嚼 1848 年的遗产:民生裂痕催生民粹狂潮,民族主义撕裂欧盟共识,技术革命加剧阶层对冲。当合上这本出版于革命 177 年后的著作,作者的诘问犹在耳畔:“我们告别的仅是暴力,还是连同对正义的渴求?”。历史从未终结,它只是披上新装,再度走上街头。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