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带你领略一战前夜,为何言语靠不住,聪明人如何看格局?

内容简介

时至今日,仍没人能说清“一战”是如何开始的。“一战”导火索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地区事件会引发世界大战?是某个人还是某个国家的错误决策引发的“一战”?为什么每个国家都宣称他们卷入战争是被逼无奈?作者克拉克选择从大量历史资料中追根溯源,一一解答上述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部分 通往萨拉热窝事件之路
  • 第一章 塞尔维亚的幽灵
  • 第二章 无个性的帝国
  • 第二部分 欧洲的分裂
  • 第三章 由多极到两极:欧洲在1887~1907年
  • 第四章 欧洲外交政策的多种声音
  • 第五章 巴尔干半岛的复杂情况
  • 第六章 最后的机会:1912~1914年的缓和与危险
  • 第三部分 危机
  • 第七章 萨拉热窝谋杀案
  • 第八章 扩张的旋涡
  • 第九章 法国人在圣彼得堡
  • 第十章 最后的通牒
  • 第十一章 枪声响起
  • 第十二章 最后的日子
  •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前世之师

    比较专业的一本书,值得一读,翻译的有点涩。一战虽然刚过去百年,但好像很遥远,因为当年的主角奥匈帝国已经肢解,德意志帝国也缩小了近半,战前欧洲是君主体系三位表兄弟:沙皇尼古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和英王乔治五世,这场战争如同达到峰值的家庭矛盾(都是亲戚),书名为 “梦游者” 反映当时各国潜意识的民族主义,被情绪煽动走向战争,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人多国民族矛盾到现在也没解决。特别要注意的是当时的德国,原本俾斯麦用复杂的合纵连横,保持和英法德奥的平衡,但随着德国经济的复兴(1862 年世界贸易第五到 1913 年的世界第二并已经逼近第一的英国,“德国制造” 世界第一),德国自从俾斯麦下台后,开始面子工程,对法已经是传统仇恨(普鲁士战胜拿破仑),又和俄国结怨,让法俄结盟,德国面临两线作战,和英国的海军军备竞赛,让英国心生警惕,但战争开打用的是过时一边赌注的 “施利芬计划”,让原本一场巴尔干局部战争成为世界(欧洲)大战。最后战争没有赢家,英法精英子弟尽丧于残酷的堑壕战,所以才有二战的英国绥靖和法国快速投降,俄国发生了 “十月革命”,巴尔干半岛上的各国也都残破了。纵观欧洲历史,法德结盟就意味着英国的边缘化,也能和俄国平衡,欧洲一体化是英美不愿意看到的。国家崛起需要韬光养晦,合纵联合,德国依靠国家主义两次崛起,但二次都将民族拖入战争的深渊。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偶然之中的必然

      从来不缺专家、学者想从单一角度找到这次人类灾难的最核心原因。这场战争距离我们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站在今天,对照这些资料回顾,从任何单一角度都能找到不打的理由,也同样能找到开打的借口。战争已经过去 100 年,但仔细品味,那些国家有的还在,有的已经消失在地图上,但有些东西一直未曾改变。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