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性呈现华为全球化发展的“技术、市场、管理”三大脉络,真实记录华为员工适应跨文化环境和国际规则的海外奋斗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以任正非1992年底首次出国赴美考察先进技术为始,从技术、市场和管理的国际化三个方向,系统梳理华为全球化发展“生、长、化、收、藏”的历程和关键事件,深度分析其内在的业务逻辑、驱动力和企业文化密码。

本书全景式书写华为数代出海员工的集体奋斗以及如何成功应对国际化种种挑战,讲述他们在异国他乡的人生故事和思想情感,既是一部以人为本的公司发展史,也是一部有“人味儿”的管理教科书。

全书基于华为“两报”(《华为人》和《管理优化》)近三十年来刊发的八百多期近万篇文章、任正非的内外部讲话和座谈、中外媒体采访纪要等数千万字的翔实记录,经系统研究而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引言 华为的全球化存在
  • 上编 华为全球化发展简史
  • 总述 华为全球化发展的五个阶段和有机生长模式
  • 第一章 技术研发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 技术研发开路先行
  • 自主研发与国际化技术合作并行不悖
  • 第二章 海外市场开拓与发展
  • C&C08机激发对海外市场的热情
  • “走出去”的策略和准备
  • 1994—2000年,艰难求存,屡败屡战
  • 2001—2004年,“冬天”向死求生,从“农村”走向“城市”
  • 2005—2014年,确定全球市场格局,登顶行业No.1
  • 扩展海外市场三招助力:营销、融资和竞合
  • 美国市场“金瓯缺”,屡战屡败终成憾
  • 第三章 国际化管理为全球化发展储备能量
  • 向西方学习企业管理,打造“世界级企业”
  • 华为对管理的认知转变和思想根基
  • IBM在华为的三大“集成”项目
  • 结语 华为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在驱动力
  • 下编 走出国门的华为和华为人
  • 总述 对海外员工的管理促进华为全球化组织发展
  • 第四章 海外生存“三要事”:吃、住、行
  • 吃:在海外可以每天吃中餐
  • 住:艰苦国家里住“豪宅”
  • 行:天上地下,险难随行
  • 第五章 “上甘岭”上的奋战
  • “疫区”的生存与应对
  • 战乱中的坚守
  • 天灾中的“逆行”
  • 第六章 化蛹成蝶,艰苦学习炼就全球化能力
  • 语言学习:疯狂与痴迷
  • 跨文化适应:跳进水里学游泳
  • 学习国际化“游戏规则”,成为合格全球化“玩家”
  • 第七章 异乡的聚散与欢愁
  • 结语 华为为什么能让人走出去?
  • 全书内部资料列表
  • 英文名词&缩写解释
  • 跋 华为全球化面临的真正挑战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波澜壮阔的海外集体远征,一部管理教科书式的商业实录,一本极具画面感的走出去实践指南,系统性呈现华为全球化发展的 “技术、市场、管理” 三大脉络,真实记录华为员工适应跨文化环境和国际规则的海外奋斗历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30年的尺度

      《华为三十年 ——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化》这本书读完,趁假期,整理下思绪。1. 用 30 年的尺度去看和回顾。最近的关于 30 年说法,我记忆深的应该是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讲要等到 30 年,已经分享了他 30 年的学习创业成长经历,还有就是小米要活 30 年再来去看科技企业的基业长青,企业需要 30 年去穿越几次发展周期,然后能够持续的活下来,那可能就具备活更长时间的能力 2. 今年其有在读好几本关于华为的书。因为从业内来说,华为确实是我们的标杆。而且通过得到这个平台学习完一本华为的书,你还可以更方便接触到其他关于华为的书,所以也更容易会交叉验证的去看,去学习,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对我自己来说,我非常想了解的就是华为在整个管理,特别是商务这一块儿,具体来讲会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这本《华为三十年》用到了 30 年的一个尺度,讲整个华为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是有 30 年。大的时间尺度,至少会带来不一样的信息量和研究视角。3. 用 30 年的时间跨度去看,那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也许只是华为的第十年,还在他懵懂期,因为一些事件,还有世纪疫情等这样的一些困难,又逼迫我们在继续的成长。其实每一次的成长都是在突破原有的框架、突破原有的管理方式,组织架构等等。书中,华为国际化就是一种被迫的选择。虽然起初被迫,但不是毫无准备的躺平,而是确定了方向的积极应对和变革。大压强的投入,赶上天时地利人和,确实是占到了一个好的时间点,比如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资源很丰富,然后市场又有一个巨大的盈利空间上去 —— 今天可能这些环境都变了,用金融界香帅的话来说 “2024 是一个微利时代”,从产品研发到销售到有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可供研发、市场拓展和员工价值回报等等各种腾挪。5 另外,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感慨于华为的灵魂人物,有任总这样的领袖,也有很多很多可敬可爱的人。在各种各样的关键节点,任总在他的领袖式的领导方面,付出过很多,其中包括几次在出行上他差一点儿就会碰上空难。所以在阅读过程当中,会反复印证伟大企业的伟大创始人一定都是有非常多的力量。而如果说遇到困难,去看一看他们的故事,相信能够获得精神力量。这也让我想起之前的老师让我们读人物传记,认为那是对人生命的鉴赏。6 还有给我特别大的启发,就是华为那深入骨髓的学习热情和实践。今年因为还读了另外一本讲华为的小说《海外征程》,也花了不少时间来读。两本书就会经常让我有交叉印证想法。对于有一些故事和变革的理解,包括海外一线是怎样的,机关总部的创新流程又是怎样的影响。华为的三大变革,包括 IPD,ISC, 和 IFS,这三个把管理创新流程奠定了他整个全球化的骨骼神经,再加上现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了,全球化既是有骨架的,血肉更是异常的丰满,可以随时进行迭代更新。另外关于华为,也不得不提到 IBM,华为的老师,华为他们愿意去投入大价钱的学习,这也是商业世界的公平和伟大之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来传承和变现,而华为真的可以在 IBM 这个商业巨人的肩膀上不断迭代,成长为新的巨人。7 所以向外学习是一定需要的。接下来我会再去重读。特别是 “华为法务部成立了端到端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专业组,负责与公司相关部门及全球各片区协调建立和完善交易全流程的风险管理,面向不同类别业务,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手册和运作指引,帮助各业务领域员工提前应对交易风险,做好过程管理。在业务流程设计中,法务也提供风险控制输入。” 类似及相关内容,跟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级企业,业务的全球化,管理的全球化,利益的全球化,配套设施的全球化,人的全球化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