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5千字
字数
No.31
历史
2024-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以锋利的学术手术刀解剖“亚洲”这个被发明的概念,以地图演变揭示地理观念被权力改写的痕迹,为现代人重塑常识。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亚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亚细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亚洲人”,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在本书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发现”,究竟是 “发展”还是掠夺?研究和思考“亚洲反题”,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实的历史,以直白生动的文字,向大众读者介绍前沿、有趣的学术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作者前言
-
一 寻路亚洲:历史、地图与现代世界
-
1. 都是误会:哥伦布与“美洲出生证”
-
2. 到东方去:欧洲现代性的原动力
-
3. 真实谎言:地图是怎么说话的
-
二 禹与佛陀:传统东亚的世界想象
-
1. 禹迹与坛城:多元的中国制图传统
-
2. 《疆理图》到“天下图”:惊艳的朝鲜制图传统
-
3. “行基图”到“五天竺图”:杂糅的日本制图传统
-
4. 无法归类:反思地图的“东亚传统”
-
三 《圣经》与数学:早期欧洲的亚洲想象
-
1. 人间:伊甸园、蛮族和约翰长老的东方
-
2. 海上世界:罗盘玫瑰、风向线和海怪
-
3. 发现托勒密:经纬线测定的人居世界
-
4. 投影,Projection,投影
-
四 规治地球:殖民与地图帝国主义
-
1. 祛魅:经线分割的世界
-
2. 重魅:哪儿是印度?何为鞑靼?
-
3. 立法:未知领地和“自由”的海
-
4. 帝国:张扬与隐藏之间
-
五 商业订制:资本时代的东亚画像
-
1. Chinae:欧洲首幅“中国”地图
-
2. 竞争:“黄金时代”的制图师们
-
3. 俗欲:地图的利润及消费
-
4. 权力:从公司到帝国
-
六 东西交融:‘九州’与‘亚洲’的相遇
-
1. 隐晦的十字架:传教士在东亚
-
2. 利玛窦:以“大州”释“寰宇”
-
3. 卫匡国:以“帝国”释“中国”
-
4. 传教士们的东亚遗产
-
七 务求精准:观看领土与测绘帝国
-
1. 跨越欧亚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测绘
-
2. “毫无差忒”:从法兰西到大清的国家测绘
-
3. 纸上新身份:模糊的华夷与清晰的边界
-
4. 填补空白:待征服的土地
-
八 生命政治:图制亚洲的方法
-
1. 滑稽图:地缘机体的长成
-
2. 争端:古地图与领土
-
3. 联结:两张地图的全球史
-
4. 结语:重思“亚洲”的轮廓
展开全部
地图:知识与权力的交织
教科书上没有人会告诉我们地图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大多数时候大家都会默认为它是客观存在。所以,意识形态应该是地图学的第一课,这也是《制造亚洲》的根基。作者在本书中强调:“地图既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权利。它向观者提供了对特定空间的解释,同时也可能通过解释的权利,扭曲这个空间的实像。”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把地图史纳入到了整个历史框架中,以史带史,用观念史的写法厘清了地图学的历史。就以 “亚洲” 这一概念为例,它并非自古即有,而是西方在 “地理大发现” 后,对世界进行划分时形成的一个分界规定。这些规定随着西方知识的传播,逐渐灌输至全球各地,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一部分。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四个关键问题,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地图,并思考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亚洲这个空间是如何被构建的?它是如何被赋予地方实体意义的?我们如何理解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本源上缺乏普遍性的概念,能否作为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方法?我们常常基于现有的知识体系去看待世界,但从未深入思考过,如果这些知识本身存在问题呢?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可能冲击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还能解答一些长久以来的知识盲区和疑惑。例如,关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争议。实际上,美洲一直存在,为何哥伦布的发现会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在哥伦布之前,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人也曾到达美洲,但为何只有哥伦布被称为 “发现新大陆” 的人,并开启了 “地理大发现” 时代?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古代的地理探索更多是基于交流和了解其他文化,而哥伦布及其后的西方探险家则是受财富和权力的驱动。他们的探险不仅仅是为了交流,更是为了掠夺和扩张。这种本质的不同,导致了东西方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这还体现在东西方的差异上,东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自由贸易,而西方的 “大地理发现” 则是一部充满殖民和垄断的历史。尽管两者都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但其初心和结果却截然不同。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我们不必批判过去的行为和做法,但了解历史真相,站在更为客观的立场看待世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书评
宋念申教授的《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是一部以地图为媒介、重构亚洲概念生成史的跨学科力作。通过百余幅古地图的深度解析,作者揭示了 “亚洲” 这一地理概念如何从欧洲中心主义的想象中诞生,又如何通过殖民扩张、知识生产与权力博弈被固化为现代世界秩序的核心范畴。本书不仅是一部地图学史,更是一部全球史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批判史。一、解构 “亚洲”:从地理概念到权力话语 “亚洲” 并非天然存在的地理实体,而是欧洲近代全球扩张的认知产物。作者指出,欧洲对 “东方” 的探索始于 “地理大发现” 的寻路冲动,而 “亚洲” 的边界划定(如乌拉尔山脉的分割)本质上是欧洲为确立自身文明优越性而构建的 “他者” 符号。这种划分将亚欧大陆人为割裂,使 “亚洲” 成为承载欧洲现代性焦虑的容器 —— 既是财富与神秘的象征,又是需要被征服与规训的对象。地图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中世纪的 T-O 图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将世界简化为宗教符号;而 16 世纪后的科学制图虽披着客观外衣,实则通过经纬线、投影法等技术手段,将欧洲的殖民野心编码为 “普遍知识”。例如奥特柳斯 1584 年的《中国图》,既反映了欧洲对中国的地理认知,也暗含了将东亚纳入全球贸易体系的欲望。二、地图作为权力实践的载体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揭示地图的双重性:它既是科学工具,更是政治武器。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的地图,展现了制图行为如何服务于领土扩张、文化霸权与国家建构:1. 殖民凝视下的亚洲:欧洲地图将亚洲描绘为 “待发现” 的空白空间,如 17 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图通过标注航线与资源点,将东南亚转化为可控制的贸易网络节点。2. 本土制图的抵抗与调适:中国传统的 “天下观” 地图(如《坤舆万国全图》)虽受西方技术影响,但仍以文化中心主义重构世界秩序;朝鲜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则试图在中华朝贡体系与日本扩张之间寻找平衡。3. 现代国家的边界生产:19 世纪欧洲列强通过测绘划定中俄、中朝边界,将游牧民族的流动疆域固化为民族国家的线性边境,体现了 “地图创造领土” 的现代性逻辑。 三、全球史视野的方法论突破宋念申的写作突破了传统区域史研究的局限,呈现出三重学术创新:1. 以图证史:通过对比东西方地图的绘制技法(如中国山水画式舆图与欧洲墨卡托投影)、符号系统(如长城在图例中的政治隐喻),揭示不同文明的空间认知差异。2. 互动视角:强调亚洲并非被动接受欧洲定义,而是在地图知识的跨国流通中参与自我塑造。例如日本明治时期的《大日本帝国全图》,既模仿西方殖民话语,又通过标注 “大东亚共荣圈” 重构亚洲叙事。3. 反本质主义批判:作者指出,当前 “亚洲价值观” 的话语仍深陷欧洲中心主义陷阱,而解构 “亚洲” 概念正是为了打破二元对立,寻找更具包容性的世界想象。四、争议与启示本书的开放性结论引发多重思考:一方面,对 “亚洲” 概念的解构可能消解区域认同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它也为超越民族国家范式、重构跨文明对话提供了可能。有学者质疑,过度强调欧洲的 “制造” 角色是否忽视了亚洲内部的主体性互动,但作者通过呈现中国、日本、朝鲜等地的制图实践,部分回应了这一批评。结语:地图之外的可能性《制造亚洲》最终指向一个更具解放性的命题:当我们意识到所有地理概念都是 “制造” 的产物时,便有可能挣脱历史叙事的枷锁,重新想象世界的联结方式。正如书末引用的非洲探险家芒格日记所示,殖民者的地图曾虚构出 “孔格山脉”,而当地人的空间认知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地理真实 —— 这种认知冲突提醒我们,任何地图都是特定视角的切片,而真正的历史永远在多重叙事中流动。本书以其宏大的时空跨度、细腻的图文互证与深刻的理论反思,成为近年来中文世界全球史研究的标杆之作。它不仅为专业学者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更通过 “以图入史” 的通俗笔法,让普通读者得以窥见地图背后波澜壮阔的权力博弈史。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 “亚洲” 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 “亚细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 “亚洲人”,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 —— 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 —— 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殖民主义语境下的 “发现”,究竟是 “发展” 还是掠夺?研究和思考 “亚洲反题”,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实的历史,以直白生动的文字,向大众读者介绍前沿、有趣的学术思考。
- 查看全部38条书评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