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撰写的14篇研究80年代文学的文章,雕刻集体历史与个人记忆的肌理。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洪子诚、李陀、程光炜、王尧、李杨等人撰写的14篇研究80年代文学的文章,雕刻集体历史与个人记忆的肌理,对80年代有一个前沿、多面而深入的展示。“80年代”不仅是个人记忆,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面的话
  • 重返“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 重返80年代:为何重返以及如何重返——就“80年代文学”研究与人大研究生对话
  • 历史开裂处的个人叙述——城乡间的“女性”与当代文学中“个人意识”的悖论
  • “幸存者”的证言——“我的阅读史”之《鼠疫》
  • 《鼠疫》与“文革”叙述
  • 历史创伤的“证言”
  • “幸存者”的身份意识
  • “危险”的“感激之情”
  • 关于80年代的访谈
  • 后/冷战情境中的现代主义文化政治——西方“现代派”和80年代中国文学
  • “禁忌”与“匮乏”:冷战时代的“现代派”想象
  • “世界文学”图景的颠倒和现代性悖论
  • 结语:“欠发达的现代主义”
  • “纯文学”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学性”问题在80年代的发生
  • 引论:“文学性”如何作为问题
  • 美学谱系:“诗化哲学”
  • 文学理论谱系:转向语言
  • 现代文学经典谱系:“重写文学史”
  • 结语: “纯文学”的自我批判
  • 写在“伤痕文学”边上
  • “新时期文学”的由来
  • “个人化写作”的意义
  • 从“史诗”到“秘史”
  • 告别“伤痕文学”
  • 重建文学的叙事和想象
  •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
  • “重返80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
  • 环绕文学的政治博弈——《机电局长的一天》风波始末
  •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 “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以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为中心
  • 对“新时期文学”的不同认知、规划
  • “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传统”
  • “主体论”批判与新时期文化(文学)的等级划分
  • 结语:“主体论”的“历史宿命”
  • “人”与“鬼”的纠葛——《废都》与80年代“人的文学”
  • 百鬼狰狞
  • 知识分子之死
  • “人的文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