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成长本身就是一大理想,一个很难完全实现但绝对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内容简介

知名哲学家苏珊·奈曼在启蒙传统的脉络中,对成长与责任、从众随俗与个人自由展开思考,追问"哲学能否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屈从妥协无关的成熟状态",讨论我们对世界本来是怎样与世界应该是怎样这两者的理解,是如何受到各种经验的深化或阻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哲学在途
  • 导言
  • 一 先哲的思考
  • 可能世界
  • 何为启蒙?
  • 打破枷锁
  • 二 幼年、童年、青年
  • 出生这件事
  • 别再被愚弄了
  • 不满足的心灵
  • 三 成年
  • 教育
  • 旅行
  • 工作
  • 四 为什么要成长?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长大》

    【格式引文】[美] 苏珊・奈曼著,刘建芳译.《为什么长大》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3.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EYaZ5DVuTzzlLmVY 这套小而易读的丛书,由当世顶尖哲学家执笔,是各人依自己专长的思想领域,择定主题,交出最精当、最生动也最富启发的哲学答卷。丛书的每一主题都发端于哲学史,裹挟着先哲赠予的丰厚思想遗产,来到今日思想论争的风眼。在这个悬浮变幻时代,真理意味着什么?瞬息更迭的电子资讯是否颠覆了我们对自我的意识?当爆炸性的事件发生时,发生的到底是什么,且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洪流里,真的时刻都有新的事件发生吗?如果成年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意味着妥协和屈从,接受既定现实的限制,为什么要长大?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什么要长大?看完整本书,其实,还是懵的。仅有的一点震惊在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并不致力于创造专属于自己印记的作品,以便自己死后也能在地球上留下印记。反而,为了促使人们消费,鼓励制造容易消耗的、很容易损坏的使用寿命短暂的产品。对于人的本性~创造美好事物来讲,是违反的。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并不鼓励人们成长(独立思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创造专属人类的美好印记)。社会对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走出自己独特的生命路线,成长的人并不欢迎。成长,也意味着孤独。但思考,不断思考,即使未能思考彻底,也在成长的路上,也会下一代提供构建的新平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长大?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88 本《为什么长大?》成长更多地关乎勇气而非知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无法代替你运用你自己的判断力的勇气。而判断力是可以学到的 —— 主要通过观察他人如何很好地运用判断力而为自己积攒经验 —— 但我们无法教会一个人如何运用判断力。判断力至关重要,因为真正触动我们的问题不可能通过遵循某一规则找到答案。真正的旅行对成长确实至关重要,虽然它既非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正如波伏娃所说,观察世界不足以使你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感到满意。我们也不需要通过旅行去正式地认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风貌。只要读一下《圣经》就可以知道,很多宗教把孩子当成祭品,直到上帝告诉亚伯拉罕不需要这么做,而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大概不会没有听说过爱斯基摩人把老人放在大浮冰上漂走吧?我们必须要做出的选择要求我们有更多的经验和更好的判断力,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我们最需要好的经验和判断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别人得想办法让我们获得经验,养成判断力:与其他动物不同,人需要教育。随着身心的发展,我们能掌控人生以及与之相伴的世界,人生呈现为由不同阶段所组成的序列,这个序列无论从生理方面来看还是从心理方面来看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应该很简单:刚生下来的时候我们比其他物种的成员更加无助,接着逐渐融入世界并稳固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然后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经验,直到我们成为可以自作主宰的成年人,我们的天性暗示着我们应该这样。人能够行动的事实,意味着总是可以从他身上期待未曾预料的事情,他能够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这一点又之所以是可能的,仅仅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诞生都为世界带来独一无二的新东西。就这个人是独一无二的而言,真的可以说在他之前,无人在此。如果成年意味着保持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平衡,那么这个平衡点从来都不是稳定的:两者都想抢占上风。因此,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成长需要我们在力图兼顾实然和应然的同时承认二者之间的差距 —— 意味着,没有一种获得教育、旅行和工作等经验的方式是完全合乎应然的。教育的要义在于,我们要决定我们对世界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为世界承担责任,是否要让它免于毁灭,因为若不是有新的、年轻的面孔不断加入进来和重建它,它的毁灭就是不可避免的。教育同时也是要我们决定,我们对我们孩子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不把他们排斥在我们的世界之外,是否要让他们自行做出决定,也就是说,不从他们手里夺走他们推陈出新、开创我们从未预见过的事业的机会,并提前为他们重建一个共同世界的任务做准备。康德并不赞同把实践作为一种迫使孩子屈从的方法;在别处,他猛烈抨击当时通行的看法,即教育就是要打破孩子的意志。相反,他觉得鼓励孩子发展自律是很重要的训练,否则他们就会像彼得・潘一样不可救药地任由每一个突然闪现的念头摆布。我们的确需要告诉孩子,不是所有值得学习的事物都可以通过顺从自然的倾向就能学到。

          1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