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研究》结合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探讨上古汉语句法关系。

内容简介

与格句式指的是编码给予类事件的句式。《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研究》立足于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理论假说,接受语法具有符号性的特点,结合双及物结构的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重新探讨了上古汉语的句法关系,并从这个角度重新为上古汉语的不同与格句式做出说明。通过讨论双宾语结构和以“于”为标记的两类与格句式,发现上古汉语的不同给予动词分别和不同的与格句式存在着互补的关系,体现了不同与格句式和给予类事件的编码其实涉及了不同的意象。又通过对间接宾语型的与格句式和使之移至句式的关系的考察,指出这种由概念隐喻所导致的衍生关系除了是具有历时的意义外,也促使这种与格句式保留了其衍生来源的语义特点和限制。本书同时从句式多义性的角度出发,讨论上古汉语的与格句式,在概念隐喻的作用下,将其作为模板编码其他非给予类事件,指出在编码给予类事件上所体现到的动词和句式的互补分布关系也同样能在这两类事件的编码上观察到。为了清楚地说明上古汉语与格句式不同句式意义之间的亲属远近关系,从历时角度对上古汉语与格句式做出讨论,并为研究与格句式找到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本书还采用了语义地图模型,以上古汉语的语料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文献评论
  • 1.2.1 双宾语结构
  • 1.2.2 “于”类和“以”类的与格句式
  • 1.2.3 结构主义研究范式的局限性
  • 1.3 理论基础
  • 1.3.1 概念化和主观主义的语义观
  • 1.3.2 句法形式及其意义等同于句式
  • 1.3.3 辐射状范畴下的语法范畴(句式以及句法关系等)及其局限性
  • 1.3.4 语义地图和句式多义性的研究
  • 1.4 本书的组织
  • 第二章 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及以“于”为标记的与格句式
  • 2.1 引言
  • 2.2 与格句式不等同于双宾语结构
  • 2.2.1 与格和与格句式
  • 2.2.2 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 2.3 上古汉语的句法关系
  • 2.3.1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 2.3.2 双宾语结构中的句法关系
  • 2.4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 2.5 间接宾语型的与格句式和使之移至句式
  • 2.5.1 使之移至句式
  • 2.5.2 隐喻性的延伸:从空间域到社会域
  • 2.5.3 基式生成句式的历时意义
  • 2.6 结语
  • 第三章 从句式意义的角度看上古汉语的与格句式
  • 3.1 引言
  • 3.2 上古汉语的给予动词和给予类动词跟与格句式的关系
  • 3.2.1 给予动词和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的关系
  • 3.2.2 给予类动词和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的关系:“赐”与“献”两个给予类动词的个案研究
  • 3.2.3 句法层面上的制约条件
  • 3.3 上古汉语不同与格句式的句式意义
  • 3.3.1 与格交替(dative alternation)和不同与格句式的意义
  • 3.3.2 不同动词和与格句式的搭配关系
  • 3.3.3 上古汉语的与格交替现象以及不同与格句式的意义
  • 3.3.4 上古汉语与格句式分布的认知上的动因
  • 3.3.5 从语用的角度看不同的与格句式:生命阶的制约条件
  • 3.4 余论
  • 第四章 上古汉语的取得类双宾语结构:兼论“之”和“其”的问题
  • 4.1 引言
  • 4.2 上古汉语“取得类动词+之+NP”句式的结构分析问题
  • 4.2.1 从语义角度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 4.2.2 从句法角度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 4.2.3 从“之”和“其”的语法表现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 4.3 对前贤方法论的研究
  • 4.3.1 以“动词语义”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 4.3.2 以“变换句式”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 4.3.3 以“之”可以理解为“其”分析“V取得+之+NP”
  • 4.4 上古汉语中“之”和“其”的语法表现
  • 4.4.1 学界对“之”和“其”的解释
  • 4.4.2 对《左传》中“之”与“其”的分析
  • 4.5 “其”扩大为“之”对“夺+之+NP”句式结构分析的影响
  • 4.6 结语
  • 第五章 从语义地图和构式语法看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 5.1 引言
  • 5.2 交际类动词与给予双宾结构
  • 5.3 动词和句式的搭配关系:时间层次和语义地图的互动
  • 5.3.1 上古汉语次要宾语型的时间层次
  • 5.3.2 动词“投”的考察
  • 5.4 受益类的双宾语结构
  • 5.4.1 受益双宾语结构的确立
  • 5.4.2 和受益类的双宾语结构有关的配价问题
  • 5.4.3 受损类双宾语结构
  • 5.5 使动类双宾语结构
  • 5.5.1 和使动类双宾语结构相关的几个问题
  • 5.5.2 “饮之酒”和“食大夫鼋”的语义类型
  • 5.5.3 “衣之NP”和“佩之NP”的语义类型
  • 5.5.4 使动双宾语结构
  • 5.5.5 双宾语结构由“给予”到“使动”语义类型上的演变过程
  • 第六章 上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双宾语结构
  • 6.1 引言
  • 6.2 “V+第一人称代词+NP”中“我”和“吾”的交替情形
  • 6.2.1 单宾语结构“V+吾+NP”
  • 6.2.2 双宾语结构“V+我+NP”
  • 6.2.3 其他的“V+我+NP”
  • 6.3 “V军+我+NP处”的分析
  • 6.3.1 单宾语结构的“V军+我+NP处”
  • 6.3.2 双宾语结构的“V军+我+NP处”
  • 6.4 结论
  • 第七章 结语
  • 7.1 引言
  • 7.2 上古汉语在句法形式和句式意义上的关联性
  • 7.2.1 相同的句法形式,不同的客观事件类
  • 7.2.2 相同的客观事件类,不同的句法形式
  • 7.2.3 关于句式多义性的讨论
  • 7.3 上古汉语的句法关系
  • 7.4 从上古汉语出发看汉语的历时演变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