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
类型
9.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0千字
字数
2023-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因为有了《呼兰河传》,“呼兰河”这座无名小城从此在历史上有了姓名。
内容简介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我”和祖父、有二伯、老厨子、老胡的一家子、漏粉的一群人……他们是良善的,很有规律地过着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热闹的节日,充满各样的色彩与声响。然而日复一日、终年不变,终究是寂寞的。
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描写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的风土人情。冰天雪地里,充满了儿时纯真的快乐、纯白的苍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茅盾
-
呼兰河传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尾声
-
后花园
-
北中国
-
小城三月
-
尾声
展开全部
囚鸟与牢笼:萧红笔下沉默的女性们
翻开《呼兰河传》,踏入萧红笔下呼兰河畔的土地,仿佛推开了祖父花园里尘封的柴门。花园里的蜂蝶在阳光里飞舞,清脆的金钟声悠然回荡。然而祖父那片小小自由的天地,终究只是寒冷严冬里短暂微弱的炉火。而花园之外,那扎彩铺里花枝招展的纸人新娘,粉面朱唇,那么精致,那么鲜活,却又那么轻飘飘地等着被人揉碎、摧毁。因为她们不是被看作活生生的人,不过仅仅是仪式中的点缀,是随葬品里一件件精美却了无生命的物件。目睹团圆媳妇,如此鲜活的生命之火,却只被当作一件待价而沽、可用可弃的物品送入陌生的牢笼。婆婆那凶狠的拧掐,烙铁烫红的脚心,沸水翻涌的滚烫浴桶。每一次折磨都冠冕堂皇地被称为 “治病” 和 “为她好”。直至这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在所谓善意之下被彻底浇灭,无声无息地死去。更令人寒彻骨髓的是,那些围观的女人们,有的端冷水,有的搀扶着,竟也忙碌着帮忙添柴加薪。她们亲手将自己命运的同路者推向深渊,殊不知这正是她们自己宿命的阴冷复写。还有那倔强一点的王大姑娘,她竟敢挣脱桎梏,选择了自己的爱与婚姻。然而,这勇敢的微光迅疾湮灭于众人唾弃的洪流中。“破鞋” 的诅咒层层叠加,成为压垮她的巨石。她凋零后,亦不过是众人口中一个关于报应的证据符号。呼兰河的女人们,在不自觉的世代压迫中将压迫的锁链传递下去,她们自己也成为了牢笼的一部分。正如萧红所写:“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 祖父的园子确是 “我” 记忆中温暖的幻梦,他慈祥地教我认花识蕊,那些花朵于我,个个都像是祖父笑脸上漾开的皱纹。可这花园终究只是一隅,是女性命运残酷里一抹柔和的反衬。当祖父离世,花园荒芜,那仅存的暖意也被冰冷的现实啃啮殆尽。它就像一面孤独的镜子,映照出呼兰河的荒芜底色。萧红本人,亦是由呼兰河出走的女性魂灵,挣扎着从这座无形的囚笼中振翅欲飞。她虽逃出了那座现实的小城,却始终未能真正挣脱弥漫于女性生命中那无处不在的窒息感。她那非同一般的敏感灵魂,终究只能在辗转流徙里独自舔舐伤痕,在异乡的寒夜里咳尽最后一口温热气息。《呼兰河传》里那些女性沉默的背影,正是萧红自己灵魂深处的悲鸣回响。她们无声地承受着,在严酷的土壤里消逝,甚至来不及留下名字。可萧红以笔为刃,刺穿了历史浓雾笼罩下的无声苦难。她用文字为这些被埋葬的女性竖立了墓碑:纵然生命如蝼蚁尘埃般被碾过,那痛楚的呻吟早已深深嵌入时间之河,永不断流。呼兰河的河水依旧寂寞流淌,裹藏着多少幽怨与叹息。萧红笔端的女性身影,宛如河畔无声的野草,紧贴大地而生,又在寒风中湮灭无痕。然而正是她们的存在本身,已然构成对那个黑暗年代最沉痛的控诉。
回味无穷
刚刚读了这本书,连着读了两遍,后悔自己怎么从来没有想过要读它!它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考验,依然如此深刻地打动着我。这就是经典文学的魅力吧。书中对呼兰河的寒冬的描写,那么生动,那么贴切,把我拉回到同样寒冷的家乡。团圆媳妇的遭遇让人扼腕痛惜,但作者似乎只是描写了日常的生活,越是平淡的语气,越让人感觉到从心底涌出的悲凉。梁歪嘴子的人生是卑微的也是幸福的,他能找到真爱并幸福地度过几个年头,让人感觉到底层人的温暖。爷爷,一个有温度,有气度,正直善良的老人,让人心怀敬意。我庆幸生于这个对人、对女人宽容的年代。
作者对故乡呼兰小城以及对自己的童年生活的追忆,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 “我” 的回忆来搭建叙事结构,以 “我”(也可以看成是萧红)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既写了萧红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几个故乡人物,比如有二伯、小团圆媳妇和一个叫冯歪嘴子的磨倌的悲剧故事,也在开头的两章集中书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 查看全部19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