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
类型
9.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7千字
字数
2018-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1940年完成于香港。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以及对于家乡的回忆为题材写作的一部自传式长篇小说。
萧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作者用笔既温馨轻盈,又浑厚凝重。它是抒情小说的典范,以文体的独特、语言的清丽自然为评家所称道,为读者所钟爱。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插图
-
出版说明
-
萧红小传
-
序
-
第一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第二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三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第四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五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第六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第七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尾声
-
附录一
-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
附录二
-
手
-
牛车上
-
后花园
-
小城三月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尾声
展开全部
一个人的夜、寂寞的心——我读《呼兰河传》
其实,我以前是不太喜欢看现代中文小说的,一方面是在读书期间已经读过了,背诵了,有抗拒感;另一方面是里面充满了沉重的感觉,让我觉得无法轻松下来。这些小说,是我踏入社会后,有了一些人生阅历,看过一些人情世故,感叹了世态炎凉后慢慢重拾起来。当时就在一次图书漂流中得到《呼兰河传》,由于需要读完进行交流,我才读了这本书。萧红我是有所了解的,她的基调就是带着些 “荒凉”。我一看果然是如此,但是看着看着却喜欢了起来。“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这样的句子是多么有画面感,这样的感叹是多么有冲击力。真的好像外面台风来的夜晚,文字是暴雨梨花针那样喷发而出,射至天上,化作倾盆的雨滴,落在了地上,也落在人的心上。有的像雨打,有的像针刺。还有这句,我也很喜欢,因为也很萧红。“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我一句句读着,关于受婆婆虐待而惨死的小团圆媳妇、关于麻木不仁的有二伯、关于凄凉而坚强的冯歪嘴子的印象慢慢回来了。他们就构成了呼兰这座小城的 “荒凉”。那什么是荒凉呢?我觉得荒凉就是人生 “不由人”。我们看看《呼兰河传》里面的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而在农村六年多后再读《呼兰河传》,除了重现荒凉外,我更读出了 “尊重”—— 对农民的尊重。萧红笔下的农民不是最正面的,也不是最麻木不仁的,但却是最像 “人” 的:是会爱、会恨、会思考、会迷茫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将对方视为独立个体是我能想到的最大程度的尊重。这也是我在记录农村、记录农民相关故事的原因,我突然想到,我这个种子是不是在十年前读《呼兰河传》种下的?是的话,那我找到了阅读的另一种意义。
百年前的东北民族志
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呼兰河传》很多版本让我多读几遍,这个版本有作者照片,骆宾基《萧红小传》和茅盾 “序”,列入 “附录” 的萧红的其他几篇名作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手》《牛车上》《后花园》与《小城三月》,可与《呼兰河传》做互文性阅读。我小时候在北京胡同里大家见面打招呼都是 “吃了吗?”,想来当年全部心思就是图个温饱,胡同口的小酒馆里,几个人喝散装啤酒吹牛,以后发财了,叫 2 碗啤酒,喝一碗倒一碗,大家哄笑他糟蹋东西(郭德纲也说类似的段子)。本书讲有这么一段:【传说上,有这样的一个家长,他下了决心,他说:“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 这 “不过了” 的三个字,用旧的语言来翻译,就是毁家纾难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破产了!”】吃块豆腐都要下这么大的决心,可想而知当年的贫困,现在的孩子对吃完全无感,谈的都是如何减肥,家长视糖油为大敌,最近要开始立法限制游离糖了。本书里面冯歪嘴子和他女人的对话真让人泪目,再看短篇《手》里面讲的那个染坊的女孩子,中国脱贫工程真是伟大。百年来写中国人的苦难和饥饿的作品太多了,如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萧红也有《饿》短篇名篇,萧红下笔冷静,开始读的轻松,还有些幽默,然而越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依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依然不能不使你炫惑。【也许你要说《呼兰河传》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而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她不留情地鞭笞他们,可是她又同情他们:她给我们看,这些屈伏于传统的人多么愚蠢而顽固 -- 有时甚至于残忍,然而他们的本质是良善的,他们不欺诈,不虚伪,他们也不好吃懒做,他们极容易满足。有二伯,老厨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像最下等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 -- 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倌冯歪嘴子是他们中间生命力最强的一个 -- 强得使人不禁想赞美他。然而在冯歪嘴子身上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除了生命力特别顽强,而这是原始性的顽强。】「门口一来担挑卖鸡蛋的,冯歪嘴子就说:
“你身子不好,我看还应该多吃几个鸡蛋。”
冯歪嘴子每次都想再买一些,但都被孩子的母亲阻止了。冯歪嘴子说:
“你从生了这小子以来,身子就一直没养过来。多吃几个鸡蛋算什么呢!我多卖几斤黏糕就有了。”
祖父一到他家里去串门,冯歪嘴子就把这一套话告诉了祖父。他说:
“那个人才俭省呢,过日子连一根柴草也不肯多烧。要生小孩了,多吃一个鸡蛋也不肯。看着吧,将来会发家的……”
冯歪嘴子说完了,是很得意的。」
呼兰河传--一座小城的人生百态
呼兰河是一座小城,这座小城里生活着很多人,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很相近,但是又是各有各的悲凉,各有各的悲伤。这里上演的是一部人生百态的社会图景。呼兰河是作者生活的地方,这里有她的很多童年的记忆,她看到过很多人、很多事,是很多人的一生的滞留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死后埋葬在这里。这是他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命运。呼兰河不大,是一座小城,只有两条主街,另外一些窄小胡同穿插其中。这里有药材铺、有染缸房、有粉房、有磨坊、有扎纸房、有布匹针线房等等。这里还有卖豆腐的、有卖粉糕麻花的、有挑货郎卖杂货小玩意的等等。这里还有一条呼兰河,河的南岸对面有一座柳树林,白天会有很多乌鸦黑压压的,一大片,一大片的飞到这树林里歇脚,然后在赶路到下一个地方,至于下面再飞到哪里去了,也是无人知晓。萧红出生于 20 世纪头十年刚过的时候,那是一个不是十分明智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贫瘠的时代,是一个蒙昧的时代,这个时代还残留着很多的历史遗留之苦。还好作者出身在一个相对富足的家庭,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是对于他的幼年来说,是缺乏心灵的慰藉的。她基本也就和祖父是依靠在一起的,也是她的玩伴。她的祖母会因为她破坏窗纸而拿针扎她;她的父亲就是那时的纨绔子弟,对子女父母没有什么责任的;她的母亲也是对她一般的感觉,可能是那时代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作怪吧,而且她母亲在她不很大时候去世了,她的父亲也就找了继母了,对她来说也是无多关爱的。作者的幼年和童年是大多跟随祖父在一起的,他们经常在一起整理后园,那是她最多时间的欢乐天地。她和祖父一起种菜,一起养花,一起过日子。当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在后园里找寻自己的欢乐,那里有很多蔬菜和花果,还有很多小动物,有蝴蝶、蜜蜂、蚱蜢等等。有时还会去后屋里翻找各种有年代的物件,那也是她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其实很多时候的孤寂,很多的落寞,很多的悲凉也就无处诉说了,只能自己在幼小的心灵中去慢慢的咀嚼与消化。可见作者的童年过得是并不十分快乐的。那时的社会还是一个不完全开化的时代。还是有着很多的封建迷信思想,有着很多的牛鬼蛇神作乱的年代。那时的人们还是愚昧无知的多,信鬼信神的多,就因此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热闹给大伙看的。每年的唱大戏,大家总会是盛装出席;每年的庙会,那里也都是人头攒动;还有放河灯的鬼节,也是人们难得的看热闹的时节;还有特别是跳大神的,那围拢的人也是不少的。不管是投河的、跳井的、上吊的、总归是要有很多人来凑热闹的。仿佛如果不参与,就会少了什么似的。这个小城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大多都是比较凄凉的,比较清苦的,还有更有甚者是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到头来直给折磨的不是个人样子,甚至是丢了性命也未可不是啊。这就是呼兰河这个城的性格,它是顽固的,也是守旧的,它身上有很多的封建流毒,还在继续毒害着很多这样的人们。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是她对故土的思念,是对童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的记述,那里有很多人,也有很多事,是值得回忆的。但是那里也有很多的病态问题,未开化的历史遗留,对善良的人们进行着思想和肉体的摧残,这是作者要极力批判的,是要揭露这些罪行一样的问题,给世人以警醒。一部具有现实主义意义的自传体小说,写出来人性的愚昧和丑陋,反应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深刻社会现实。我们要带着进步的眼光去看社会,要武装新的思想去走出一个更好新世界。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