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人的夜、寂寞的心——我读《呼兰河传》

    其实,我以前是不太喜欢看现代中文小说的,一方面是在读书期间已经读过了,背诵了,有抗拒感;另一方面是里面充满了沉重的感觉,让我觉得无法轻松下来。这些小说,是我踏入社会后,有了一些人生阅历,看过一些人情世故,感叹了世态炎凉后慢慢重拾起来。当时就在一次图书漂流中得到《呼兰河传》,由于需要读完进行交流,我才读了这本书。萧红我是有所了解的,她的基调就是带着些 “荒凉”。我一看果然是如此,但是看着看着却喜欢了起来。“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这样的句子是多么有画面感,这样的感叹是多么有冲击力。真的好像外面台风来的夜晚,文字是暴雨梨花针那样喷发而出,射至天上,化作倾盆的雨滴,落在了地上,也落在人的心上。有的像雨打,有的像针刺。还有这句,我也很喜欢,因为也很萧红。“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我一句句读着,关于受婆婆虐待而惨死的小团圆媳妇、关于麻木不仁的有二伯、关于凄凉而坚强的冯歪嘴子的印象慢慢回来了。他们就构成了呼兰这座小城的 “荒凉”。那什么是荒凉呢?我觉得荒凉就是人生 “不由人”。我们看看《呼兰河传》里面的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而在农村六年多后再读《呼兰河传》,除了重现荒凉外,我更读出了 “尊重”—— 对农民的尊重。萧红笔下的农民不是最正面的,也不是最麻木不仁的,但却是最像 “人” 的:是会爱、会恨、会思考、会迷茫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将对方视为独立个体是我能想到的最大程度的尊重。这也是我在记录农村、记录农民相关故事的原因,我突然想到,我这个种子是不是在十年前读《呼兰河传》种下的?是的话,那我找到了阅读的另一种意义。

      6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年前的东北民族志

      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呼兰河传》很多版本让我多读几遍,这个版本有作者照片,骆宾基《萧红小传》和茅盾 “序”,列入 “附录” 的萧红的其他几篇名作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手》《牛车上》《后花园》与《小城三月》,可与《呼兰河传》做互文性阅读。我小时候在北京胡同里大家见面打招呼都是 “吃了吗?”,想来当年全部心思就是图个温饱,胡同口的小酒馆里,几个人喝散装啤酒吹牛,以后发财了,叫 2 碗啤酒,喝一碗倒一碗,大家哄笑他糟蹋东西(郭德纲也说类似的段子)。本书讲有这么一段:【传说上,有这样的一个家长,他下了决心,他说:“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 这 “不过了” 的三个字,用旧的语言来翻译,就是毁家纾难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破产了!”】吃块豆腐都要下这么大的决心,可想而知当年的贫困,现在的孩子对吃完全无感,谈的都是如何减肥,家长视糖油为大敌,最近要开始立法限制游离糖了。本书里面冯歪嘴子和他女人的对话真让人泪目,再看短篇《手》里面讲的那个染坊的女孩子,中国脱贫工程真是伟大。百年来写中国人的苦难和饥饿的作品太多了,如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萧红也有《饿》短篇名篇,萧红下笔冷静,开始读的轻松,还有些幽默,然而越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依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依然不能不使你炫惑。【也许你要说《呼兰河传》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而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她不留情地鞭笞他们,可是她又同情他们:她给我们看,这些屈伏于传统的人多么愚蠢而顽固 -- 有时甚至于残忍,然而他们的本质是良善的,他们不欺诈,不虚伪,他们也不好吃懒做,他们极容易满足。有二伯,老厨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像最下等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 -- 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倌冯歪嘴子是他们中间生命力最强的一个 -- 强得使人不禁想赞美他。然而在冯歪嘴子身上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除了生命力特别顽强,而这是原始性的顽强。】「门口一来担挑卖鸡蛋的,冯歪嘴子就说:
      “你身子不好,我看还应该多吃几个鸡蛋。”
      冯歪嘴子每次都想再买一些,但都被孩子的母亲阻止了。冯歪嘴子说:
      “你从生了这小子以来,身子就一直没养过来。多吃几个鸡蛋算什么呢!我多卖几斤黏糕就有了。”
      祖父一到他家里去串门,冯歪嘴子就把这一套话告诉了祖父。他说:
      “那个人才俭省呢,过日子连一根柴草也不肯多烧。要生小孩了,多吃一个鸡蛋也不肯。看着吧,将来会发家的……”
      冯歪嘴子说完了,是很得意的。」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呼兰河传--一座小城的人生百态

        呼兰河是一座小城,这座小城里生活着很多人,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很相近,但是又是各有各的悲凉,各有各的悲伤。这里上演的是一部人生百态的社会图景。呼兰河是作者生活的地方,这里有她的很多童年的记忆,她看到过很多人、很多事,是很多人的一生的滞留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死后埋葬在这里。这是他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命运。呼兰河不大,是一座小城,只有两条主街,另外一些窄小胡同穿插其中。这里有药材铺、有染缸房、有粉房、有磨坊、有扎纸房、有布匹针线房等等。这里还有卖豆腐的、有卖粉糕麻花的、有挑货郎卖杂货小玩意的等等。这里还有一条呼兰河,河的南岸对面有一座柳树林,白天会有很多乌鸦黑压压的,一大片,一大片的飞到这树林里歇脚,然后在赶路到下一个地方,至于下面再飞到哪里去了,也是无人知晓。萧红出生于 20 世纪头十年刚过的时候,那是一个不是十分明智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贫瘠的时代,是一个蒙昧的时代,这个时代还残留着很多的历史遗留之苦。还好作者出身在一个相对富足的家庭,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是对于他的幼年来说,是缺乏心灵的慰藉的。她基本也就和祖父是依靠在一起的,也是她的玩伴。她的祖母会因为她破坏窗纸而拿针扎她;她的父亲就是那时的纨绔子弟,对子女父母没有什么责任的;她的母亲也是对她一般的感觉,可能是那时代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作怪吧,而且她母亲在她不很大时候去世了,她的父亲也就找了继母了,对她来说也是无多关爱的。作者的幼年和童年是大多跟随祖父在一起的,他们经常在一起整理后园,那是她最多时间的欢乐天地。她和祖父一起种菜,一起养花,一起过日子。当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在后园里找寻自己的欢乐,那里有很多蔬菜和花果,还有很多小动物,有蝴蝶、蜜蜂、蚱蜢等等。有时还会去后屋里翻找各种有年代的物件,那也是她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其实很多时候的孤寂,很多的落寞,很多的悲凉也就无处诉说了,只能自己在幼小的心灵中去慢慢的咀嚼与消化。可见作者的童年过得是并不十分快乐的。那时的社会还是一个不完全开化的时代。还是有着很多的封建迷信思想,有着很多的牛鬼蛇神作乱的年代。那时的人们还是愚昧无知的多,信鬼信神的多,就因此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热闹给大伙看的。每年的唱大戏,大家总会是盛装出席;每年的庙会,那里也都是人头攒动;还有放河灯的鬼节,也是人们难得的看热闹的时节;还有特别是跳大神的,那围拢的人也是不少的。不管是投河的、跳井的、上吊的、总归是要有很多人来凑热闹的。仿佛如果不参与,就会少了什么似的。这个小城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大多都是比较凄凉的,比较清苦的,还有更有甚者是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到头来直给折磨的不是个人样子,甚至是丢了性命也未可不是啊。这就是呼兰河这个城的性格,它是顽固的,也是守旧的,它身上有很多的封建流毒,还在继续毒害着很多这样的人们。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是她对故土的思念,是对童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的记述,那里有很多人,也有很多事,是值得回忆的。但是那里也有很多的病态问题,未开化的历史遗留,对善良的人们进行着思想和肉体的摧残,这是作者要极力批判的,是要揭露这些罪行一样的问题,给世人以警醒。一部具有现实主义意义的自传体小说,写出来人性的愚昧和丑陋,反应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深刻社会现实。我们要带着进步的眼光去看社会,要武装新的思想去走出一个更好新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了,真的好可惜那么年轻就去世了,不然会有非常多优秀的作品问世。不同于张爱玲那种字字带刀句句嘲讽的风格,萧红的文字有一种佛祖的悲悯,她不怎么表达她的感受,只是陈述,但是我看着会产生悲凉感。里面有三个故事,我最喜欢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现在依然存在,只是网络发达了,换了另一种方式呈现罢了。小团圆媳妇因不符合当时新媳妇的标准而被婆婆认为有病,遭受各种折磨,如被打、被用烙铁烙等,最终生病,胡家想尽办法也没治好她,小团圆媳妇在惊恐中死去。他们所谓的治病其实也是一种表演,让全村人一起参与这场集体虐待。里面有一段文字写的真的是我觉得只有女性才能写得出来,因为受不住自杀死去的女人就像展览品一样的陈列在那里,不能被及时下葬,供各位看客观赏。冯歪嘴子的故事我也很喜欢,他与王大姑娘未婚生子,王大姑娘难产去世后,他独自努力抚养两个儿子,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强地生活着。村里所有的人都盼着他去死,而他坚韧的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像模像样,我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得有的品质,那就是不要活在别人的口舌之中。看客都是残忍的,不论他们的反应是兴奋还是同情,其实是一样的。人很难脱离群体去忠于自己的想法,可是想要活出自我就是得走自己的路。毕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是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不要去在意任何人,做自己的事。在当时那个熟人社会是非常难的,正因为如此,我才特别喜欢这个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鲁迅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作者全书没有一句抨击,却字字惊心字字警醒。她记忆里的呼兰河人精神世界极其匮乏,他们信奉迷信、他们愚昧麻木。他们就是鲁迅所说的最典型的中国式看客。他们不仅麻木地看着别人的痛苦生活,也麻木地看着自己的荒凉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在这本书的附录中,有萧红 1936 年写的一篇短文。文中记录了祖父期望她快快长大,说长大了就好了。《呼兰河传》很早就接触过,但一直没有去读,甚至也不想去读。想来是我最初接触到这本书以及关于萧红只言片语的介绍时,有对萧红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当前几天,再次看到别人五星推荐,才想着要去读一读。萧红的文字确实是美的。一百多年前呼兰河的故事,恍惚觉得也是中国很多地方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一年一年的生活着,他们好像就是这么活着。其中贫富也是有的,贵贱也是有的,悲喜也是有的。回看历史,那个时代,并不全是就这样活着的人。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也在那个时代同时发生着。不过作者的文字,让人看不出,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萧红在那篇有点像自传的短文结尾写道,“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但对祖父给的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不过我愿意去相信,长大就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才的杰作!​汗颜,这把年纪才读到。

                骨子里的幽默,深邃犀利(怪不得鲁迅喜欢)却不刻薄,文笔老到干净,第一章里几个 “也就不说了” 让人想起《五号屠场》《繁花》里的 “事情就是这样” 和 “不响”。​东北人骨子里的幽默,仿佛李雪琴、邱瑞不断闪现,而不似老舍仿英伦式幽默的刻意(该死,年轻时初读老舍,简直爱死这种风格了!)。​描写两位苦命女子(团圆媳妇、磨倌媳妇)悲惨的命运,平静,收敛,克制。没有一丁点儿锋芒和煽情,却能直刺人心,鲜血淋漓!这也是一种 “贴到人物来写” 吧?五六岁的孩子,只能 “没心没肺的” 看个热闹。​很难相信出自一位不到三十的女性之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长大” 是 “长大” 了,而没有 “好”。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 “温暖” 和 “爱” 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