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刻解读《资本论》为何是经济停滞时代恢复元气的良药。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思考的最重要的概念,以及其今后如何发展进行解说。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推论出只有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才是人类走向未来的正确之路。

书中并非只有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的解说,而是从《资本论》的内容联系到现代社会,以商品、包摄(或称逻辑归纳)、剩余价值、原始积累、阶级斗争、共同富裕等为切入点,思考阶级社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在当今社会生存等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作为生存“武器”的《资本论》
  • 第1章 本书是怎样一本《资本论》入门书呢?
  • 《资本论》入门
  • 为什么现在重提马克思呢?
  • 本书使用的文本
  • 第2章 资本主义社会是什么:万物的“商品化”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定义
  • 资本主义会永远持续下去吗?
  • 资本主义始于何时?
  • 《资本论》以分析“商品”作为开端的意义
  • 为什么生殖会被“商品化”?
  • 基于商品的“商品生产”
  • 用钱可以买那个东西吗?
  • “财富”和“商品”的不同
  • 物质代谢的大半通过商品来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
  • 第3章 无事后纠纷的共同体以外的原理:“无缘”商品的起源
  • 商品来自哪里?
  • 商品交换的特征
  • 劳动力的“卖”和“买”是什么?
  • 第4章 新自由主义改变了人类的灵魂、感性、感觉:什么是“隶属”?
  • “形式上的隶属”和“实际上的隶属”
  • 新自由主义和无止境的“隶属”
  • 新自由主义改变了人类的灵魂、感性、感觉
  • 第5章 丢失了的负疚感、自豪感、阶级意识:灵魂的“隶属”
  • 让人不明白的“寅先生”
  • 源于“负疚感”的支离破碎
  • 消失的工人阶级
  • 纯粹蜕变为“消费者”的工人阶级
  • 第6章 “人生无聊”到底什么意思:商品化之终点的“消费者”化
  • 关键内容的复习
  • “既没有工作,也身无分文”的“自由劳动者”
  • 教育的商品化
  • “增加”才是资本的真实目的
  • 第7章 一切都是为了资本的增殖:剩余价值
  • 机器并不会使人类变得轻松
  • 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
  • 所谓“资本”
  • 为什么劳动力可以生产剩余价值?
  • “必要”的弹性
  • 第8章 技术革新为什么不会使人幸福:两种“剩余价值”
  • “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 绝对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
  • 技术革新为什么不会使人幸福呢?
  • 第9章 现代资本主义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后福特主义的噩梦
  • 20世纪后半期的现代资本主义
  • 转向21世纪的新自由主义(后福特主义)型资本主义
  • 后福特主义的噩梦
  • 第10章 资本主义是怎样开始的:原始积累
  • 江户时代的生产控制
  • 作为副产品的“物质性丰富”
  • 恶性循环的目的地
  • 什么是“原始积累”?
  • 资本主义开始的条件
  • 产生“最初劳动者”的“圈地运动”
  • 第11章 被剥离出来的我们:历史上的“原始积累”
  • 日本的原始积累
  • 地租修正所产生的分离
  • 日本现在依然无法摆脱封建制残余
  • 从俄罗斯文学看原始积累的过程
  • 对封建制乌托邦的怀旧之情
  • 契诃夫的《樱桃园》讲述的“土地商品化”故事
  • 原始积累过程的持续性
  • 利用了“空间差异”的劳动价值廉价倾销
  • 因革新而产生的剩余价值是有限度的
  • 原始积累与暴力
  • 一直坚持“阶级斗争”的是“有钱人”
  • 阶级斗争成为可能
  • 第12章 “共同富裕”不离不弃的时代:阶级斗争的理论和现实
  • 阶级斗争的概念
  • 再分配机制的逆向利用
  • 东京市民应该细细品味的“落寞”
  • 历史性失败的斗争战略
  • 立场模糊化加剧的工会
  • 失去了作用的“阶级斗争”的战略
  • 第13章 有开端就必将有结束: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 《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斗争概念
  • 《资本论》的哪里提到阶级斗争?
  • 阶级斗争与结构主义
  • 有开始就必将有结束
  • 第14章 敢于说出“这样的东西能吃吗”:阶级斗争的竞技场
  • 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的《法的一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
  • 你,吃的是什么?
  • 为什么英国料理变得如此难吃了呢?
  • 作为阶级斗争竞技场的感性
  • 结束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道理浅读

    马克思哲学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现象,更在于探索塑造今天世界的过程。这一洞察使人类得以洞悉未来。《资本论》并非一部经济学著作,而是对经济学的深刻批判。它并未探讨一般经济学所关注的问题,而是揭示经济现象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是新型的科学 - 历史唯物论。 在《资本论》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观念也就是 “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 这一观念,论断资本主义并没有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出现前提是要有 “原始积累”+“无产者”,英国的殖民地掠夺完成资本积累 + 圈地运动产生无产者,本书作者也介绍了日本的原始积累不是源于明治维新的制度改革,而是明治维新前 13 年的 “松方通货紧缩”,使得农村农产品价格下跌,自耕农成为佃农,大地主完成土地兼并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资本家,而农民成为雇佣劳动者的后备军,这就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如果不能同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和土地分离,就不会产生资本主义,也才明白苏维埃的集体农庄是工业化的前提。 西方经济学家强调资本的商品属性,商品社会的公平性,而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的权利属性。资本社会的财富是以资本来呈现的,马克思研究资本的时候,不仅仅把它作为财富来研究,同时揭示资本的权力属性,这个权力表现为劳动完全隶属于资本。正因为资本包含了权力,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也就是对平民百姓权力的保护,正因为资本主义是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对比封建社会和宗教统治下的人身依附状态,有其先进性,解放了生产力,这也是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被追捧的基础。但正因为资本的权力属性,垄断资本握有绝对权力,金融霸权是根本,这方面是西方宣传刻意回避的。 “阶级斗争”,巴菲特撰文称他交的所得税税率还不如他的秘书,也就是说那些顶层资本家的所得税都低于 30%,典型的看懂王的税单,辛苦还房贷车贷的打工族是现代的工人阶级,被阶级斗争过时论欺骗,成为被统治愚弄的对象。 资本主义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只有战争,在美国的历史上,能够将世界经济大萧条所带来的伤害完全消除的并不是罗斯福新政,而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行为。战争本身的需求以及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后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复兴需求才是美国完全摆脱大萧条后遗症的真正原因。战争是对付有效需求不足的特效药。「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万 sir 今天解读《一如既往》感叹世界的不可预测,比如《经济学人》就没有遇见到疫情和俄乌战争,单一事件当然是不可预见,但对事件的发展趋势是可以预见的,比如战争的结局。《资本论》对我们当下还处在其中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未来发展做出的深刻的判断和准确的预言,迄今为止,任何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者都未能超过《资本论》,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马克思伟大的学说面前,人类是难以教导的顽童,要经过好几个世代的努力,通过几个世代的人类的实践,社会实践,生命实践,才能让大多数人,真的去领会马克思的思想。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摘抄总结及感想

      1,资本是 “价值增殖”。价值无限增加下去的这种运动本身被称作资本。不管有多少金钱,只要没有进行增殖运动的话,就不能说它是资本。资本价值增殖源于 “差异”。如果是金融资本,就是时间上的差异;如果是商人资本,则是空间上的差异。这两种差异成为产生剩余价值的基础。产业资本是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差异中获取剩余价值。2,对马克思来说,资本主义社会是指物质代谢的大半是通过商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来进行的社会,这是历史的产物。哪怕只有少量的商品被生产以及被交换,也可以说在那里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虽说如此,但也不能够认为 “人类从古代开始就已经是资本主义了”。尽管商品和货币从很久以前就存在了,但只要它不是参与了物质代谢的大半的话,也只不过是一种边缘性的事物而已。3,为了使资本主义社会能够成立,必须要有 “自由的劳动者” 存在。这种自由的劳动者指的是由于身份制度,他们所拥有的职业能力并没有和特定的空间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存在。而且他们还必须是并不拥有生产资料的存在,极端地来说就是 “既没有工作,也身无分文”。在《资本论》当中,这样的状态就是无产者所处的原始性状态。4,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来,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就是无止境地提高生产力的这项运动当中。这种提高生产力的运动可以说是由一个竞争又孕育了下一个竞争的某种恶性循环的运动。如果不能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就无法持续下去。然而,随着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逐渐消失,资本方面就会试图通过强迫劳动者长时间劳动以及削减人工成本的形式,勉强生产剩余价值。这种扭曲的现象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5,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这样,它拥有着将原本不应该是商品的东西逐渐商品化的强烈倾向。资本追求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①绝对剩余价值 —— 从延长劳动时间得到的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 —— 从削减必要劳动时间得到的剩余价值以及从提高劳动生产力得到的剩余价值。6,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生产力或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引进新的技术,提高生产组织的效率,去发现还没有其他人参与的市场间隙的行为才会对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发挥作用。7,马克思提出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是:一方面要有资本的存在,另一方面要有劳动力的存在。如果把这两方面都拟人化的话,那么就是资本家和劳动者。资本家拥有投入工厂建设的货币以及在那里生产所需要的原料等生产资料。劳动者并不拥有这些生产资料,所以劳动者只能通过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的行为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二者的相遇,是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这同时也是 “资本主义开始” 的条件。8,在封建社会,人们基本上没有择业的自由。说到底,正是因为人们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才有了就职活动。此类事情也是在社会发展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后才首次出现的。9,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之处说到底就只是廉价劳动力的存在。10,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它之前的社会形态中诞生而来的。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封建社会崩溃,变成由资产阶级所统治的社会。正如封建社会自身创造出否定自己的资产阶级一样,资产阶级所统治的社会同样也存在着否定资产阶级自身的因素。感想。这本书中提到了资本把教育商品化。思想家内田树先生经常感叹 “教育荒废问题的最大原因是教育的商品化”。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每位家长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前些年国内整顿教培行业,不允许课外辅导,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呢?该补习的课程,家长照样花钱让孩子去上,只不过是小班教学,花费了比原来更多的钱,普通家庭的家长,要么咬牙也让上课,增加了负担。要么就忧虑的看着别的小朋友,心有不甘。中高考改革,最近的消息也不是太好。今年中考真的有学生没有考上高中,要去上职校,家长普遍反应很大,结果又出个高中扩建,以后可能还要恢复以前的模式。在高速上开车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猛打方向盘。历史上最好的改革都是渐进式的,上来用力过猛,真的对人对己都不太好。今天教育界振奋人心的消息,是郑强可能要当教育部副部长。喜欢郑老师的人很多,期待中。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把握其精髓

        《资本论》绝不是一本轻松易懂的书,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 21 世纪的人来说,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把握其精髓,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本书《资本论》入门:我们为什么要读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入门的契机,让我们能够一窥这部伟大著作的奥秘。在当前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问题愈发显现,马克思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的视角和思考的方向。这一点让我深感共鸣,也让我对马克思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现今社会,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劳动价值论是否能完全解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马克思理论的进一步思考。我也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例如,书中提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我认为,资本主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马克思的理论是否能完全适用于今天的资本主义?这是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他的思想,他的理论,都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重要工具。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思考,马克思的《资本论》将继续指引我们前行。

          1
          评论
        • 查看全部16条书评

        出版方

        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综合性社科类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类图书。 作为一家优秀的地方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坚持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任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006年,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近年来,浙江人民出版社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引领,出版了《之江新语》《红船精神问答》《心无百姓莫为官》《读懂“八八战略”》《中国模范生》《东方启动点》《人民公开课》《中华传世藏书》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其中,5种图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7种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12种图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2010年至今,共15种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之江新语》多语种翻译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多种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 在“思想引领时代、知识服务用户”价值观引领下,浙江人民出版社坚持专业立社,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产品线建设,着力打造时政、财经、文史三大板块特色品牌,出版了《之江新语》《大数据时代》等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大变革》《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最好的告别》《上帝的手术刀》《星际穿越》等图书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