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大道理浅读
马克思哲学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现象,更在于探索塑造今天世界的过程。这一洞察使人类得以洞悉未来。《资本论》并非一部经济学著作,而是对经济学的深刻批判。它并未探讨一般经济学所关注的问题,而是揭示经济现象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是新型的科学 - 历史唯物论。 在《资本论》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观念也就是 “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 这一观念,论断资本主义并没有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出现前提是要有 “原始积累”+“无产者”,英国的殖民地掠夺完成资本积累 + 圈地运动产生无产者,本书作者也介绍了日本的原始积累不是源于明治维新的制度改革,而是明治维新前 13 年的 “松方通货紧缩”,使得农村农产品价格下跌,自耕农成为佃农,大地主完成土地兼并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资本家,而农民成为雇佣劳动者的后备军,这就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如果不能同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和土地分离,就不会产生资本主义,也才明白苏维埃的集体农庄是工业化的前提。 西方经济学家强调资本的商品属性,商品社会的公平性,而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的权利属性。资本社会的财富是以资本来呈现的,马克思研究资本的时候,不仅仅把它作为财富来研究,同时揭示资本的权力属性,这个权力表现为劳动完全隶属于资本。正因为资本包含了权力,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也就是对平民百姓权力的保护,正因为资本主义是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对比封建社会和宗教统治下的人身依附状态,有其先进性,解放了生产力,这也是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被追捧的基础。但正因为资本的权力属性,垄断资本握有绝对权力,金融霸权是根本,这方面是西方宣传刻意回避的。 “阶级斗争”,巴菲特撰文称他交的所得税税率还不如他的秘书,也就是说那些顶层资本家的所得税都低于 30%,典型的看懂王的税单,辛苦还房贷车贷的打工族是现代的工人阶级,被阶级斗争过时论欺骗,成为被统治愚弄的对象。 资本主义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只有战争,在美国的历史上,能够将世界经济大萧条所带来的伤害完全消除的并不是罗斯福新政,而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行为。战争本身的需求以及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后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复兴需求才是美国完全摆脱大萧条后遗症的真正原因。战争是对付有效需求不足的特效药。「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万 sir 今天解读《一如既往》感叹世界的不可预测,比如《经济学人》就没有遇见到疫情和俄乌战争,单一事件当然是不可预见,但对事件的发展趋势是可以预见的,比如战争的结局。《资本论》对我们当下还处在其中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未来发展做出的深刻的判断和准确的预言,迄今为止,任何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者都未能超过《资本论》,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马克思伟大的学说面前,人类是难以教导的顽童,要经过好几个世代的努力,通过几个世代的人类的实践,社会实践,生命实践,才能让大多数人,真的去领会马克思的思想。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摘抄总结及感想1,资本是 “价值增殖”。价值无限增加下去的这种运动本身被称作资本。不管有多少金钱,只要没有进行增殖运动的话,就不能说它是资本。资本价值增殖源于 “差异”。如果是金融资本,就是时间上的差异;如果是商人资本,则是空间上的差异。这两种差异成为产生剩余价值的基础。产业资本是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差异中获取剩余价值。2,对马克思来说,资本主义社会是指物质代谢的大半是通过商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来进行的社会,这是历史的产物。哪怕只有少量的商品被生产以及被交换,也可以说在那里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虽说如此,但也不能够认为 “人类从古代开始就已经是资本主义了”。尽管商品和货币从很久以前就存在了,但只要它不是参与了物质代谢的大半的话,也只不过是一种边缘性的事物而已。3,为了使资本主义社会能够成立,必须要有 “自由的劳动者” 存在。这种自由的劳动者指的是由于身份制度,他们所拥有的职业能力并没有和特定的空间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存在。而且他们还必须是并不拥有生产资料的存在,极端地来说就是 “既没有工作,也身无分文”。在《资本论》当中,这样的状态就是无产者所处的原始性状态。4,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来,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就是无止境地提高生产力的这项运动当中。这种提高生产力的运动可以说是由一个竞争又孕育了下一个竞争的某种恶性循环的运动。如果不能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就无法持续下去。然而,随着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逐渐消失,资本方面就会试图通过强迫劳动者长时间劳动以及削减人工成本的形式,勉强生产剩余价值。这种扭曲的现象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5,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这样,它拥有着将原本不应该是商品的东西逐渐商品化的强烈倾向。资本追求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①绝对剩余价值 —— 从延长劳动时间得到的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 —— 从削减必要劳动时间得到的剩余价值以及从提高劳动生产力得到的剩余价值。6,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生产力或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引进新的技术,提高生产组织的效率,去发现还没有其他人参与的市场间隙的行为才会对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发挥作用。7,马克思提出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是:一方面要有资本的存在,另一方面要有劳动力的存在。如果把这两方面都拟人化的话,那么就是资本家和劳动者。资本家拥有投入工厂建设的货币以及在那里生产所需要的原料等生产资料。劳动者并不拥有这些生产资料,所以劳动者只能通过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的行为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二者的相遇,是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这同时也是 “资本主义开始” 的条件。8,在封建社会,人们基本上没有择业的自由。说到底,正是因为人们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才有了就职活动。此类事情也是在社会发展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后才首次出现的。9,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之处说到底就只是廉价劳动力的存在。10,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它之前的社会形态中诞生而来的。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封建社会崩溃,变成由资产阶级所统治的社会。正如封建社会自身创造出否定自己的资产阶级一样,资产阶级所统治的社会同样也存在着否定资产阶级自身的因素。感想。这本书中提到了资本把教育商品化。思想家内田树先生经常感叹 “教育荒废问题的最大原因是教育的商品化”。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每位家长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前些年国内整顿教培行业,不允许课外辅导,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呢?该补习的课程,家长照样花钱让孩子去上,只不过是小班教学,花费了比原来更多的钱,普通家庭的家长,要么咬牙也让上课,增加了负担。要么就忧虑的看着别的小朋友,心有不甘。中高考改革,最近的消息也不是太好。今年中考真的有学生没有考上高中,要去上职校,家长普遍反应很大,结果又出个高中扩建,以后可能还要恢复以前的模式。在高速上开车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猛打方向盘。历史上最好的改革都是渐进式的,上来用力过猛,真的对人对己都不太好。今天教育界振奋人心的消息,是郑强可能要当教育部副部长。喜欢郑老师的人很多,期待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把握其精髓《资本论》绝不是一本轻松易懂的书,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 21 世纪的人来说,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把握其精髓,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本书《资本论》入门:我们为什么要读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入门的契机,让我们能够一窥这部伟大著作的奥秘。在当前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问题愈发显现,马克思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的视角和思考的方向。这一点让我深感共鸣,也让我对马克思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现今社会,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劳动价值论是否能完全解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马克思理论的进一步思考。我也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例如,书中提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我认为,资本主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马克思的理论是否能完全适用于今天的资本主义?这是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他的思想,他的理论,都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重要工具。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思考,马克思的《资本论》将继续指引我们前行。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人应该读《资本论》白井聪讲《资本论》,不容错过!本书作者白井聪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也是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作者在序言里说,他有一次在地铁里看到一年轻人,在拥挤的车厢里聚精会神地看书,他很好奇,在这种环境中能这么认真地看什么书呢?挤到跟前一看,作者惊呆了,他在看马克思的《资本论》。后来作者也要看看《资本论》,想一探书中到底讲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用。作者发现《资本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后来还成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他觉得有必要写一本通俗易懂的《资本论》学习的书,供大家阅读。这本书就这样与读者见面了,结果在日本畅销不衰。您不想也读一读这本书?我是读后受益匪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这本书作为《资本论》初级入门读物是非常友好的,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结合着具体案例,讲得深入浅出。作者整本书都没有脱离我们的现代生活,也可以让读者很自然得和现实世界产生链接,去反思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从封建社会到资本制社会的转变,其中经历了复杂的经济和政治变革。从经济方面看,原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雇佣劳动和市场交换。劳动力为什么会心甘情愿离开土地进入工厂,这必然需要一个契机,那就是使用 “暴力” 手段,对英国来说就是圈地运动,对日本来说就是松方通货紧缩。这也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奠定了基础。从政治方面看,封建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劳动力并不是自由人的状态,所以也无法自由的参与生产劳动,只有把人从等级关系中解放出来,才能为资本主义产生提供条件。比如日本 19 世纪 70 年代的版籍奉还、废藩置县等等等。劳动力自由且无产,就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而一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魔力就充分释放出来了。资本家追求资本增值(剩余价值)就成了唯一的目的,而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从最初的采用延长工人工作时长(绝对剩余价值)到技术竞争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无一不是为了获取更多利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的生存条件并没有相应改善,因为劳动价值也随之降低了,所以降薪、雇佣非正规化、业务外包、低价劳动力置换高价劳动力等手段成为资本家的青睐。当然,资本家剥削手段不能太过极端,因为巨大的贫富差距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商品会变废品,所以资本家必须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劳动者,这也是要适当中产阶级存在的原因。当然,还有一种解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办法,那就是战争和经济全球化。很有趣的一点是,作者全书隐藏的暗线是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新自由主义提倡自由竞争、最小政府、放宽限制等等,但其实本质上是为资本站台,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削弱工人群体的谈判力量。如果说贫富差距以及 996、007 现象是我们能看到的资本的显性的恶,那么价值观的重塑是我们不容易察觉到的资本的恶。现代的我们会有意识训练技能以更好充当高效率工具人,或者反思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其实这可能是被资本规训的结果。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更多关于资本论的书了,争取做一个清醒的打工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勤劳而不富有的根源资本主义的诞生伴随着商品自由交换和不被世俗人际关系羁绊,然而随着资本的越来越深入,人们被资本奴隶就越来越多,从肉体到灵魂。资本者被特别剩余价值所驱使,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这就是所为的技术革新 不会使人幸福人们勤劳而不富有根源。剩余价值产生空间差异(不同地区或国家)和时间差异(延长加班时间或必要时间)以及未来价值,剩余价值越大,贫富差距越大,对国家发展很不利,如果因为如此下去很快便会变得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购买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买家了。那么资本将如何解决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中产阶级的没落所带来的需求不足呢?是共同富裕或再分配?或战争?那么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是否会拯救它们各自的这场资本贫富差距和内需不足?那资本主义有开端就有结束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作为武器的资本论《资本论入门》一书原名《作为武器的以资本论》。是日本研究《资本论》的一部著名著作。该书出版后,即获得多方好评。甚至曾被《中国青年报》推荐。这本书主要从《资本论》第一卷出发,并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深刻明晰地研究和说明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到现在仍旧是一门显学。对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仍旧有批判意义。特别是其中提出的工资,劳动,剩余价值等,已经越来越被掩盖在资本的背后。甚至于资本已经可以对今天的世界经济起到决定性的左右作用。我第一次听说日本作家白井聪,是从他的《永续战败论》开始的。这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家,对马克思主义有极其深刻的理解。特别因为长年教授《资本论》研究课程,对马克思及《资本论》有其特别的理解。这本书便是他这些深刻理解的结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理解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资本论》对于我们普通人太过艰涩,找一本合适的书帮助解读才是关键。其实最早的这些西方现代思想也大多是从日本流入中国的,我们现代汉语的很多词汇也都是日语翻译过来的,特别是关于现代思想政治经济类的词语,所以这方面的书看日本作家的作品,大多不会错。关键这本书的好处在于,作者是从现代生活中那些我们见怪不怪的日常生活现象出发,来解释资本论里的重要观念,非常接地气,更容易帮助理解。对于中国人,我们的日常里,资本论所拥有的那些概率充斥在空气中,我们也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不明究竟,不知道那些官媒成天在叫卖着什么东西,陌生却又无从了解。你知道的,国内政治类的书大多是讳莫如深,云山雾绕的,邻居家的这本小书无疑给了我一个窗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