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杂志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5千字
                       字数
                        2020-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本期重点文章《解读“港区国安法”》《黄永玉张梅溪:我们相爱十万年》《巴西总统的“特朗普式”抗疫》。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莎翁剧院告急
                        
 - 
                          商场防疫“新招”
                        
 - 
                          千万升啤酒被倒掉
                        
 - 
                          孟晚舟未能获释
                        
 - 
                          何鸿燊去世
                        
 - 
                          美国超10万人死亡
                        
 - 
                          本期大咖:特朗普家的二代们
                        
 - 
                          珠峰有尽,攀登不止
                        
 - 
                          滥诉中国,敲诈勒索的新花样
                        
 - 
                          丰巢事件,五毛钱背后的权利
                        
 - 
                          如何阻止“饭圈文化”的病态化
                        
 - 
                          “港区国安法”,以法律威慑力改变香港困局
                        
 - 
                          直播间里的中国
                        
 - 
                          “国家队”来了
                        
 - 
                          李佳琦 “口红一哥”二次起跑
                        
 - 
                          人人皆主播 万物皆可播
                        
 - 
                          直播带货大数据
                        
 - 
                          再为珠峰“量身高”
                        
 - 
                          纽交大厅重启
                        
 - 
                          “移动播放器”
                        
 - 
                          巴西总统的“特朗普式”抗疫
                        
 - 
                          卢比奥,反华投机客掌管情报委
                        
 - 
                          大屠杀要犯 26年后终落网
                        
 - 
                          教皇刺客,供出幕后主谋
                        
 - 
                          都是夜店惹的祸
                        
 -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暖意
                        
 - 
                          杨立新解读民法典七大亮点
                        
 - 
                          两会十大焦点
                        
 - 
                          女探险家冯静,南极徒步80天
                        
 - 
                          网红李老师 孩子们眼中的“永乐大典”
                        
 - 
                          张近东: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年轻人
                        
 - 
                          黄永玉张梅溪:我们相爱十万年
                        
 - 
                          河洛古国 华夏文明的先声
                        
 - 
                          历史本身,比小说更精彩
                        
 - 
                          导演费振翔 有规矩亦有敬畏
                        
 - 
                          迈克尔·伍德 向世界科普杜甫
                        
 - 
                          陈数 熟女的味道
                        
 - 
                          八十二岁西西 童言童语写香港故事
                        
 - 
                          “打酱油”的子贡何以改写春秋历史
                        
 - 
                          虞美人,生离死别的悲歌
                        
 - 
                          泉州福船 星辰大海开始的地方
                        
 - 
                          水果上的肖像
                        
 - 
                          成年人分手,谁更渣一筹
                        
 - 
                          漫画
                        
 - 
                          段子
                        
 
 
                        展开全部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 5000 年中华文明,是深入骨髓的常识体系与情感结构,考古学家也不例外。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所说:“中国的考古学家总是希望用考古发现抢救古史传说,把中华文明的背景不断往上推。夏不够,上面还有尧、舜,尧、舜不够,上面还有黄帝。大家总是希望把商代以前的一千几百年最后补起来。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 年)之后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2015 年),正是这一寻梦旅程。” 然而,探明古史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科学客观的发掘研究,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牵强附会。身为二里头考古队队长的许宏,就始终坚持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下,不能认为二里头就是夏都;此次双槐树遗址的命名也是如此,因为还没有更确凿的证据,考古学者没有用 “黄帝都邑” 这个 “博人眼球” 的名字,选择了更为客观准确的 “河洛古国”。
              
    珠峰有尽,攀登不止
  
 本次测量队有位叫邢雄旺的 “测三代”。1975 年珠峰测量,他的爷爷在当炊事班长,2005 年珠峰高程复测,他的叔叔采购仪器设备。他们都未登顶,但攀登精神流淌在三代人的血液中。石羚 5 月 27 日上午 11 时,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 8 名攻顶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开展测量工作。此行,登山队 3 次发起攻顶才如愿以偿,登顶时距离他们从珠峰大本营出征已经过去了整整 3 周的时间。即便如此,登山队的一举一动,通过直播画面和记者的报道,始终牵动着国人的心弦。耄耋老者贡布一直关注着此次登顶直播。整整 60 年前,他与队友王富洲、屈银华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上珠峰峰顶,并创造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顶壮举。一甲子的岁月将大多数记忆沉入长河,但一些人和事却愈发熠熠生辉,中国登山者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的刻印。对于中国人,1960 年只是挑战珠峰的开始。1975 年,中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竖立于珠峰之巅;2008 年,奥运圣火首次在珠峰上点燃;2020 年,登山队创造了中国人在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 从早期的 “死亡之旅”,到专业登山队 “独享”,再到民间爱好者参与,全球累计已有 4000 多人登顶珠峰,甚至形成了成熟的登顶产业链。但它仍是一项专业且艰难的任务。北大山鹰社队员庄方东为攀登珠峰,以半天步行 98800 步的方式坚持训练,而 98800 步是微信步数记录的上限。2018 年,69 岁的 “无腿勇士” 夏伯渝,靠着假肢一圆 43 年的珠峰梦。“山高人为峰”,与其说攀登珠峰是征服自然,不如说他们征服了自己。5G 基站被架上海拔 6000 多米的高度,愈发精准的气象预测为登顶寻找 “天时”,防寒耐用的服装为登山员防水保温…… 攀登珠峰不仅是身体较量,更是技术比拼。1975 年,为测珠峰岩面高度,登山女队员潘多只能用木头杆子狠劲插进雪层;2005 年,我们用上进口雪深雷达;2020 年,我国使用兼具卫星大地测量和雷达系统功能的国产雷达。无论是人们最熟悉的 8848.13 米,还是 2005 年测量的 8844.43 米,数字记录的不只是珠峰高程,更是科技进步。贺龙元帅说,中国登山是靠举国之力在前进。本次测量队有位名叫邢雄旺的 “测三代”。1975 年珠峰高程测量,他的爷爷在测绘科学研究院当炊事班长;2005 年珠峰高程复测,他的叔叔负责采购仪器装备。尽管三代测绘人都未登顶,但攀登精神同样流淌在血液中。此次珠峰高程测量队总指挥王勇峰曾说:登山其实是一项很安全的运动。懂科学、知进退、善训练、护安全,是登山者基本素养。但我们不应忘记为攀登高峰而负伤甚至牺牲的英雄。1960 年,登山队员凭搭人梯的方式将队友送上 “第二台阶”。因不忍穿钉靴踩在队友肩上,屈银华毅然脱下靴子,最终十个脚趾被冻伤切除。连续行军十余个小时未进食的贡布,在海拔 8700 米的寒风中前行时,只有一个信念:死也要死在山顶。无论是 “为国登顶,寸土不让” 的坚守,还是 “任何人也休想卡我们的脖子” 的志气,抑或是 “我修路,你们上” 的付出,登山者用汗水、鲜血写下中国珠峰攀登辉煌史。时下登山者不必再经历前人苦楚,但爱国、奉献、团结、奋斗的拳拳之心必将代代相传、永不过时。
               
  出版方
 环球人物
 《环球人物》杂志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创刊于2006年,是国内唯一具有全球视野的人物类杂志,也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时政类期刊之一。
环球人物创刊至今已16年,目前已发展为以《环球人物》杂志为中心,拥有新媒体中心、文创、教育等多个版块的多领域集团化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