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思维、情绪、信念可以改变生理状态。TED演讲百万点击量的临床医生带你领略安慰剂效应的神奇魔力以及亲身实践的非药物疗法。

内容简介

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因“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我们一直被教导相信,生病的原因在于环境、基因或者纯粹是因为坏运气,只有医生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健康问题。《安慰剂效应》的作者莉萨·兰金作为一名医生,很多年也持有同样的观念,直到有一天她自己生病了。她首先求助于西医,发现情况并无好转,于是她转而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

莉萨·兰金发现,安慰剂效应在医学中无处不在,所以她开始觉得,自己所受的医学训练似乎缺少了最关键的东西:了解到身体有天然的自我修复力,我们可以通过心理的力量来操控这些自愈机制,让安慰剂效应发扬光大。

莉萨·兰金提供了许多案例来让我们了解:思维、情感和信念可以改变生理状态。她用大量科学数据证实了孤独、悲观、抑郁、恐惧、焦虑等情绪会伤害身体,而亲密关系、感恩、静坐冥想、性生活和真实的自我表达则会启动身体的自愈机制,进而发挥安慰剂效应的优势。

《安慰剂效应》独创了一种彻底改善健康的新方法:六步自我疗愈法。这六个步骤将帮助你找出生命中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心理健康、创造力、环境,还是工作和人际关系等?以便你信任内在的指引,为自己制定一个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帮助你的身体做好接受奇迹的准备。

目录

  • 版权信息
  • 赞誉
  • 前言
  • 导论
  • 第一部分 相信自己
  • Chapter1 健康理念中那些令人震惊的真相
  • Chapter2 肯定能让自己生病并且阻碍自然康复的方法
  • Chapter3 使事态全然不同的治愈因素
  • 第二部分 心病还须心药医
  • Chapter4 重新定义健康的概念
  • Chapter5 孤单是身体的毒药
  • Chapter6 过劳死
  • Chapter7 快乐是预防生病的良药
  • Chapter8 怎样对抗压力反应
  • 第三部分 开具处方
  • Chapter9 彻底的自我关爱
  • Chapter10 自我疗愈的六个步骤
  • 附录A 关于身心合一的八条建议
  • 附录B 莉萨个人的自我治疗诊断书
  • 附录C 莉萨的个人处方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安慰剂效应,的确存在

    “若无心灵之疾,何来抱恙身躯。”                               —— 苏格拉底 本书是一名从业多年的医学博士,在工作多年之后,对医疗行业本身,对机械地诊疗方法提出的质疑。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不是医生治好了病人的疾病? 答案可能显而易见,除了医生,谁还能让病人康复呢?但作者认为,很可能是病人自己。 这个观点可能有些颠覆。生病了,当然要去看医生。吃药、或手术,才能康复。但作者提出了一些相反的案例。 一名病人在经过 X 射线放射治疗后,身体康复。但事后发现 X 光设备早已出现故障,当时并没有起作用,但病人依然康复出院了。一些病人吃了被糖片替换的 “药” 之后,和正常用药的人的康复率居然是一样的。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是病人的 “自愈系统”。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与病人充分沟通,病人对医生绝对信任。这会让病人从对疾病的恐惧中放松下来,由此充分调动病人的 “自愈系统”。从而使病人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很快就会康复,然后,奇迹就产生了。病人的 “想法” 很重要。 这并不单单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书中许多有生物学上的数据及案例的证明。人在感到压力或恐惧时,会启动 “战或逃” 的反应。此时,体内的各种生物指标会发生变化,人的自我修复系统会被关闭,从而产生疾病,或使疾病恶化。反之,则会康复得更快。 就像苏格拉底所说,心灵健康,身体就不会有重大疾病。疾病是身体对生活的反应。如果不健康,就想想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巨大的工作或生活压力、孤独恐惧等负面情绪是产生重大疾病的根源。 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马特・里德利,在《基因组》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有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很惊奇的现象:他们研究了英国的公务员,发现公务员的职位越高,得心脏病的可能性越低,而职位越低,得病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用职位高低这个指标来预测心脏病,比用体重、血压、是不是吸烟来预测,结果要准确得多。简单来讲,一个人面临多大的压力,跟他工作量多少,关系不大,而是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生活。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是不是自己 “说了算”?武志红老师在专栏中讲,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说 “不”,但我们不倾听这种讯息,最终它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是做自己,还是按照别人的意志而活,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矛盾。生命不断用各种方式呼唤我们,去聆听并尊重你的内在心灵。如果你忽略这一点,那么你的身体可能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不满,甚至罢工。 书中列出了关于身心合一的八条建议、自我治疗诊断书,并开出了个人处方,简便实用。 希望当你读完这本书时,你已经能够为自己进行诊断、开具处方并创建一个明确的行动计划。这本书旨在帮助你做好发生奇迹的准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神奇的安慰剂效应

      改变你的想法,就能改变你的行为。改变你的行为,就能改变你的生物化学指标。目前,成功的医学研究必须能够证明该药物或手术在临床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的疗效。只有当一种药物或手术能证明其疗效比安慰剂更强时,方能视作具有真实的疗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鸡汤至少鲜美

        网上任何地方只要抛出 “中医” 两个字,一定吵得不可开交。


        “安慰剂效应” 比中医要好得多,至少我们很容易搞清楚讨论的话题是什么。我试图解释一下:假设我们对新冠患者随机分三组,一组吃待检测药物 A,另一组不吃药,第三组吃长的跟 A 一模一样的淀粉片。结果出来之后,第一组治愈率 100%,第二组治愈率 0%,可是第三组治愈率也有 50%。这说明了三件事:1. 这个药真的有效,毕竟服用的都康复了。2. 这个病真是绝症,不吃药一定没救。3. 奇了怪了,吃了假药的人也有一半人好了,如果我们假设淀粉对病无干扰,这说明有一半的人 * 仅靠相信有疗效就得到了治愈 *。由于在我们假定的条件下,没有额外的助攻,所以治愈这部分人的原因就是” 安慰剂效应 “。
        当然了,大家都看得出来我举的例子是一个完全假想情境,实际生活里没有必死的绝症,也没有药到病除的情况,但是不妨碍在很多研究中确实发现了” 安慰剂效应 “。所以在推出一款新药的时候,严格的条件是这款药必须效果要显著好于安慰剂产生的效果。
        沿用我瞎说的那个例子,既然” 安慰剂效应 “是存在的,我们能否考察那 50% 让安慰剂产生效果的人有什么特点呢?换言之,为什么安慰剂效应在他们身上产生了,而没在剩下人身上产生呢?
        作者根据这个问题做出了研究,并找到了一些线索,事实上这种 “人类强大的自愈力量” 的秘密丝毫不是个秘密:
        它包括你能想到的所有正能量以及 “鸡汤” 的东西,比如彻底的自我关爱,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多喝水、多运动、保持良好的社交、劳逸结合、找到人生的意义感、找到一个信仰等等一系列你知道,但是或许永远做不到的东西。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鸡汤没营养了,因为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啊!但是,废话不代表不正确,废话不代表我们不应该听,废话不代表没有价值。为什么不健康饮食呢?为什么不多睡觉呢?为什么不运动呢?为什么不多交朋友呢?当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为什么 “不健康” 的时候,就是 “安慰剂” 开始生效的时候了。

          转发
          3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主办,于1993年6月成立的综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