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力图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地方民主与社会福利等问题引入地方人大监督权的研究中,深化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地方人大监督权运行的基本制度背景的全景式分析;2、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原理解读;3、地方人大监督制度内在结构的立体解析;4、对地方人大监督权运行的制度细节研究;5、总结全书,提出“以制度为重心的宪法学”方法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出版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地方人大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背景
  • 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
  • 二、地方权力运行的新的环境要素
  • 三、地方利益的自我维护和协调
  • 四、地方的权力扩张
  • 第二章 监督权的基本理论
  • 一、监督权的多元解释路径
  • 二、不同宪政体制下的监督权
  • 三、我国人大监督权的内在构成
  • 四、地方人大的“宪法监督权”
  • 五、地方人大监督权的价值诉求
  • 第三章 地方人大监督制度的内在结构
  • 一、权力监督的网络结构
  • 二、地方人大监督制度结构的一般性描述
  • 三、地方人大监督制度中的条块分割现象
  • 四、被分割的权力
  • 第四章 监督权的主体
  • 一、监督权主体的类型
  • 二、监督权力行使的基本原则
  • 第五章 监督的对象
  • 一、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 二、对司法机关的监督
  • 三、对立法机关的监督
  • 第六章 监督权的启动机制
  • 一、监督权力的启动模式
  • 二、人大系统内的启动主体
  • 三、人大系统外的启动主体
  • 四、监督权力启动机制的得与失
  • 第七章 监督的法律形式与后果
  • 一、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
  • 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和审查
  • 三、调查
  • 四、询问与质询
  • 五、罢免
  • 第八章 财政预决算监督
  • 一、公共财政中的监督法律问题
  • 二、地方政府预算编制、执行基本流程
  • 三、我国地方财政预决算监督体制
  • 四、人大预算监督权的规范化及其发展
  • 五、人大预算监督权重的增加
  • 六、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科学发展
  • 第九章 以制度研究为重心的宪法学(代结语)
  • 一、中国宪法学的“制度研究”传统
  • 二、制度研究的延续与转型
  • 三、制度研究的比较优势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