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87千字
字数
2023-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度解析多巴胺驱动用户购买行为的深层逻辑。
内容简介
什么是多巴胺商业?多巴胺商业是一种自我强化的经济模式。多巴胺驱动商业增长的强劲动力来自持续的可能。
本书中介绍了1个激活多巴胺的开关、3个触发多巴胺的按钮、6个调控多巴胺的控点、30个唤醒多巴胺的方法。无论是数据驱动、品牌驱动、价值驱动、认知驱动、情感驱动等模式,其深层原理都是由多巴胺在驱动,读者可从深层抓住驱动商业增长的底层逻辑,从根本上加深对用户的认知,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多巴胺开关:自我强化的意志
-
1. 消费行为背后的推手是多巴胺
-
2. 自我强化的意志是激活多巴胺的开关
-
3. 大脑是连接机器
-
4. 多巴胺驱动我们去“刷”自我存在感
-
5. 触发多巴胺的三个按钮
-
6. 多巴胺为我们开启和渲染“可能”
-
7. 多巴胺让我们的生活有可能
-
8. 多巴胺经济的核心目标是构建可能的自我
-
9. 多巴胺经济的强劲驱动力来自持续的可能
-
第二章 多巴胺控点一:建立连接
-
1. 大脑的默认意志是连接
-
2. 无感植入之一:感觉牵引
-
3. 无感植入之二:行为优先
-
4. 无感植入之三:连到即得到
-
5. 无感植入之四:人格化关联
-
6. 无感植入之五:个性化锁定
-
第三章 多巴胺控点二:强化连接
-
1. 一旦连接,连接的意志就会升级
-
2. 绝对关联之一:增加连接的筹码
-
3. 绝对关联之二:减少连接的负累
-
4. 绝对关联之三:导入连接的循环
-
5. 绝对关联之四:设置连接的闭环
-
6. 绝对关联之五:开启连接的空间
-
第四章 多巴胺控点三:固化连接
-
1. 连接固化激发用户的“无脑”行为
-
2. 无脑反应之一:植入“钩子”
-
3. 无脑反应之二:导入“指令”
-
4. 无脑反应之三:无障“通行证”
-
5. 无脑反应之四:占据“反应优势”
-
6. 无脑反应之五:开启“障眼法”
-
第五章 多巴胺控点四:超级连接
-
1. 多巴胺驱动的认知飞跃
-
2. 无感触发之一:线索“可感化”
-
3. 无感触发之二:线索“多元化”
-
4. 无感触发之三:线索“攻略化”
-
5. 无感触发之四:线索“随身化”
-
6. 无感触发之五:线索“贴身化”
-
第六章 多巴胺控点五:切断连接
-
1. 二次强化激发用户的冲动行为
-
2. 二次疯狂之一:唤醒“焦虑情绪”
-
3. 二次疯狂之二:启动“修复意志”
-
4. 二次疯狂之三:接受“替代连接”
-
5. 二次疯狂之四:转化“升级思维”
-
6. 二次疯狂之五:禁踩“心理边界”
-
第七章 多巴胺控点六:随机连接
-
1. 重复行为是为了提升“中签率”
-
2. 提升中签率之一:加大“回报”
-
3. 提升中签率之二:提升“可得性”
-
4. 提升中签率之三:融入“不定因素”
-
5. 提升中签率之四:增加“可控变量”
-
6. 提升中签率之五:互动“流态化”
展开全部
多巴胺商业
“大脑渴望用自我的意志在无序的状态中建立有序的连接。”&“你怎么知道是你想要,而不是程序想要?” 本书从多巴胺解读了消费行为,可以重点看第一章,后几章用猴子实验导入,给我一种 “消费者” 是 “小白鼠” 的错觉,缺少《情绪价值》的人文关怀,全书立意属于 “有话说”,而不是 “无话但想说”,这点就值得随手翻翻。你看不到 “可能” 就没有 “可能”,“没有用” 就是 “没有用”。
新商业角度
商业的精髓,往往在于我们如何认知和把握。认知的层次决定了我们能否看到赚钱的机会,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洞察他人成功的秘诀。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想在商业世界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提升对顾客的认知。顾客的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其中,多巴胺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驱动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使我们产生购买的冲动。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并调控顾客大脑中的多巴胺,那么就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购买我们的产品,甚至是让他们重复购买。这本《多巴胺商业》算是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将商业与多巴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书在科学方面的严谨部分先撇开不谈,但胜在实用性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调控多巴胺的实用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多巴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并非仅仅与奖励、预期和欲望有关,而是涉及到更多深层次的心理机制。
多巴胺商业应用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41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十)心理学 - 消费心理《多巴胺商业》(285)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领域开始,选择消费心理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三本是《多巴胺商业》,深度解析多巴胺驱动用户购买行为的深层逻辑。什么是多巴胺商业?多巴胺商业是一种自我强化的经济模式。多巴胺驱动商业增长的强劲动力来自持续的可能。本书中介绍了 1 个激活多巴胺的开关、3 个触发多巴胺的按钮、6 个调控多巴胺的控点、30 个唤醒多巴胺的方法。无论是数据驱动、品牌驱动、价值驱动、认知驱动、情感驱动等模式,其深层原理都是由多巴胺在驱动,读者可从深层抓住驱动商业增长的底层逻辑,从根本上加深对用户的认知,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2、精彩内容:①一切皆有可能。你之所以觉得没有可能,是因为你存在认知局限。认知决定着我们能看到什么。一切可能都是由认知开启的,看不到可能当然不会产生拥抱可能的行动,结果就是真的没有了可能。一个人的财富增长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来自认知优势。多巴胺不仅是单纯的快乐分子、欲望分子、奖赏分子、预期分子,还是自我强化分子。多巴胺是被自我强化的意志激活和调控的,自我强化的意志才是激活多巴胺的开关。整个商业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其实都是由多巴胺驱动的。数字驱动、智能驱动、品牌驱动、价值驱动、营销驱动、社群驱动等,任何驱动用户消费行为的底层逻辑都是多巴胺驱动的自我强化机制。经过诸多生物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他们发现,不但食物、性能够激活多巴胺,金钱、游戏、社会认同、奖励等也可以激活多巴胺,甚至意义、符号、价值、想象等理念、信息也可以激活多巴胺。可以说大部分事物都可能激活多巴胺。“动起来” 是人类让自身生存下去的重要能力。“动起来” 是大脑驱动我们适应生存环境的核心机制。“动起来” 并不单指行动起来,也包括让思维 “动起来”。大脑中的很多神经递质都与驱动人们动起来有关。其中有四种重要的驱动人们动起来的神经递质,它们分别是内啡肽、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没有这些神经递质的加持,人们是很难动起来的。②多巴胺原理多巴胺之所以是让我们 “感觉良好” 的神经递质,是因为多巴胺在为我们开启可能、渲染可能,让我们看到和感受到了美好,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愉悦。血清素是调节情绪、稳定情绪的神经递质。它会控制和调节抑郁和焦虑情绪。血清素更像是稳定剂。当我们处于亢奋、焦虑的状态时,血清素会让我们回到平稳、平衡的状态。血清素水平低时,人们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抑郁、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所以,血清素水平的紊乱会影响我们的正常行为能力。多巴胺制造的可能是服务于 “自我” 这个对象的。多巴胺制造和渲染可能是为了让我们感知到那个可能的自我。一旦感知到可能的自我,大脑就会认为有个真实的自我需要塑造、需要实现,从而驱动我们去拥抱那个可能的自我,以此来达到自我强化的目的。自我强化就是保护我、表达我、实现我、感受我 —— 体验自我感。多巴胺是一种神经调节剂,它调节着大脑神经之间的连接,发挥着催化连接的作用。大脑神经之间的连接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多巴胺决定的。神经连接在多巴胺的参与下会一起放电,大大提升了神经连接的强度,如果没有多巴胺的参与,连接强度就会降低。③多巴胺按钮自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我们对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的认知。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我认为我不是怎样的人,或者我不想成为怎样的人,简称 “不是的我”。比如,我认为自己不是个小气的人,或者我不想成为一个小气的人。第二,我认为我是怎样的人,简称 “是的我”。比如,我认为我是个有品位、有追求的人。第三,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简称 “更好的我”。比如,我想成为一个时尚的人,我想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等。自我强化就是围绕自我的这三个层面展开的。多巴胺是如何转化成能量的呢?答案就是可能。多巴胺需要转化成可能,才能成为驱动我们的能量。当我们感知到可能时,大脑正在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之所以是驱动我们行为的核心动力,是因为它在为我们开启和渲染可能,它让我们看到、感知到可能的自我。当我们大脑中产生一个想法,需要多巴胺增强的时候,这个想法才对我们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多巴胺是大脑细胞之间负责传递脉冲信号的 “信使”。大脑脉冲信号制造的闪念就好比黑暗中燃着的火花。在多巴胺的催化下它才会燃烧 —— 让一个念头变成一个故事、一个情景、一个画面、一种感觉 —— 变成一种强烈的可能。当我们有一个目标时,如果能有大量的多巴胺对这个目标进行渲染,我们就会产生正向幻想。多巴胺通过激活我们积极、乐观、正面的想象来模拟达成目标的美好、路径和对自我的正面影响等。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