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梳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

内容简介

本书为《望东方:从古希腊到1800年的西方中国报告》下卷。

《望东方:从古希腊到1800年的西方中国报告》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细述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本书研究近代欧洲哲学从中国思想中汲取的养分和经验以及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评价与借鉴,回顾“中国风”在欧洲社会风俗和建筑审美方面的影响以及欧洲文学对中国文学元素的化用,是对中国文化与启蒙运动、“中国风”与欧洲社会与生活、中国趣味与欧洲艺术和文化相关案例的具体阐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六部分 风从东来:中华文化的格调与气质
  • 第十六章 欧洲的“中国风”
  • 一 对中国风情的迷恋
  • 二 茶文化在欧洲的流行
  • 三 图像里的中国风情
  • 第十七章 中国趣味的新风格
  • 一 中国风格与欧洲艺术
  • 二 瓷器与制瓷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 三 中国造园与建筑艺术在欧洲的推广
  • 第十八章 欧洲“中国风”的外溢扩散
  • 一 中国风在俄罗斯
  • 二 中国风从欧洲吹到美洲
  • 三 中国风的衰落与复活
  • 第十九章 中国文学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 一 《赵氏孤儿》与《好逑传》
  • 二 欧洲作家们的中国知识
  • 三 哥尔斯密的《世界公民》
  • 四 歌德:视线所窥,永是东方
  • 未尽的结语 被发现的中国
  • 一 近代欧洲的黎明时期
  • 二 从相遇与到相识
  • 三 从历史中发现西方对中国的敬意
  • 四 自东徂西的文化势能
  • 五 文化参照系:西方对中国的发现与认识
  •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探析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对双方的文化发展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然而,这一时期的交流并非完全平衡,主要以西方人到东方为主要载体。欧洲人对中国充满浓厚兴趣,视中国为亟待探索的知识宝库。相反,中国人对欧洲的兴趣相对有限,对欧洲各国的认知也较为笼统。因此,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主要由欧洲人发起,他们或是航海家寻求新航路,或是商人寻求财富,或是传教士传播福音,还有科学家探寻未知世界。而中国人则鲜有前往欧洲传播儒学、进行贸易或研究欧洲学问的。尽管如此,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仍大于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在技术、工艺等方面,中国在当时具有明显优势,吸引了众多西方学者前来探求奥秘。英国、法国等国的学者均指出,在 19 世纪以前,中国对欧洲的影响不仅显著,而且远超人们的一般想象。李约瑟也强调,在 19 世纪初期以前,中国对欧洲产品几乎无需求,反而是欧洲派遣调查团到中国探求传统工艺的奥秘。英国学者艾兹赫德对这一问题有深入论述,他指出在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远高于欧洲,技术流动主要从东方向西方。此外,他还提到印刷术、科举考试和酿酒技术等中国元素对西方的影响。到了 17-18 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达到顶峰,其哲学、花卉和重农思想受到欧洲密切关注。孟德卫和艾尔曼等学者也强调了中国文化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