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读懂你和欲望的距离,扔掉完美主义,摆脱恶性循环,发现真实的自己。

内容简介

《怪癖心理学》是一本通俗心理学读物。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揭示怪癖的真相:完美主义、洁癖、强迫症、多重人格等,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

《怪癖心理学》使用了大量精彩案例,讲述尼采、叔本华、荣格、王尔德等天才人物是如何为怪癖所苦,又是如何将这些怪癖作为自己的阶梯。教会我们正确面对自己的多面性,让人生更加从容和完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你的影子操纵着你
  • 1 恐怖的完美主义
  • 完美主义是异常心理的入口
  • 无法接受妥协与模糊
  • 三岛由纪夫的完美主义
  • 无法释放本能
  • 完美主义的悲剧《黑天鹅》
  • 潜藏在完美主义下的病理
  • 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的孩子
  • 优秀白领为何反复卖淫
  • 洁癖和饮食障碍
  • 抹不掉的伤痛
  • 印在心底的心理暗示
  • 甘地的故事
  • 完美主义与不洁恐惧
  • 导致死亡的病态性完美主义
  • 为何在成功的顶峰选择死亡
  • 扔掉完美主义吧
  • 即使满身泥垢也坚强生存
  • 2 潜藏在身上的罪恶快感
  • 被犹如麻醉般的快感控制时
  • 欺侮、家庭暴力或虐待容易上瘾
  • 虐待和欺侮是罪恶的温床
  • 沉迷于怪异行为的儿童
  • 过度饮食症与偷窃癖
  • 快乐电流一旦接通便持续循环
  • 说谎的快感
  • 裸露是舒爽的
  • 一个人的性爱
  • 他人的不幸是蜜味的
  • 罪恶哲学家巴塔耶的色情社会学
  • 颠倒错乱的孩童经历
  • 因不被爱而生“恶”
  • 蹂躏弱者的快感
  • 施虐症
  • 摆脱罪恶的反复循环
  • 3 从内心走出来的敌人
  • 妒恨招致不幸
  • 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症
  • 不存在无意义的偶然
  • 过度敏感造成幻觉
  • 被同伴排斥后
  • “大家都在离我远去”
  • 绝对自我的陷阱
  • 偏执分裂和抑郁
  • 自恋性防御
  • 是性欲还是支配欲?
  • 只爱朋友妻的罗素
  • 缺爱和自卑感导致病态的自恋
  • 为什么无法阻止伴侣虐待孩子
  • 忌妒是人类情感中最强烈的心理
  • 支配欲“中毒”
  • 有色眼镜下的“问题儿童”
  • 4 你被相反心理所愚弄
  • 李尔王的悲剧
  • 人会同时持有两种相反的心理
  • 逆反心理
  • 乖孩子常有“邪恶”的想象
  • 与其强迫自己不去想,不如顺其自然
  • 何谓倔强、矫情?
  • 就爱唱反调
  • 不听话的孩子
  • 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嗜虐性和解离症
  • 5 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
  • 脱离自身的另一个自己
  • 从恶魔附身到癔症
  • “心理分析”的诞生
  • 两种强迫观念——“固执观念”和“固着”
  • 人有情结,情结也拥有我们
  • 无意识现出原形
  • 从自身经历中学习“心病”的荣格
  • 拥有双重人格的荣格
  • 第二人格是精神的“避风港”
  • 消除强迫观念的方法
  • 消除心理创伤的方法
  • 6 只爱玩偶
  • 玩偶之家
  • 同一性扩散的时代
  • 被遗弃的“玩偶”叔本华
  • 被母亲当作玩偶的孩子
  • 自恋者过于纯粹的爱情
  • 自恋的人忌妒深
  • 被当作女孩养大的王尔德
  • “好孩子”的危险
  • 为什么杀掉自己的孩子
  • 杀掉亲生儿子的悲剧
  • 悲剧背后的父母心及责任感
  • 奉献的对象也是“另一个我”
  • 失去依恋对象的悲伤
  • 无法舍弃的人和物
  • 依赖症
  • 7 罪恶感和自我否定的深渊
  • 恋母情结
  • 酒精依赖症的背后
  • 尼采为何一定要杀掉上帝
  • 害怕“黑狗”的海明威
  • 急于求死的冲动
  • 潜藏在异常心理中的罪恶感
  • 为何害怕得到幸福
  • 另有隐情
  • 自我否定的陷阱
  • 试图用金钱购买友情的心理
  • 痴迷“牛郎”的人
  • 隐藏在依赖欲望背后的爱情饥渴
  • 不惜出卖肉体的心理
  • 半求半不求的自杀心理
  • 不需要完美的人生
  • 为何完美主义与自我否定有关
  • 摆脱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 为了幸福的人生
  • 结语 异常心理的根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2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追求完美需要的是努力,而接受不完美需要的是勇气。

    心理学书籍我看的少,听的解读版比较多。这本《怪癖心理学》会吸引我是因为作者想传达的理念我很认同,总结一句就是 —— 人之初,性本善恶同体。不是说有 “怪癖心理” 的人都会行为怪异甚至犯罪,那都是极端现象。其实我们心底都是有 “捣蛋”、“作恶” 这类冲动的,但多数时间那都只是些碎片化的念头,偶尔出现惊吓我们一会儿,然后淡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心里的 “阴暗面”,是刻意回避、压制,还是坦然面对、接受。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是:选择前者,结果很容易适得其反;而后者才是可取的疏解之道。既然我们或多或少都 “怪怪的”,那换种角度来看,我们之于他人,可能彼此互为 “怪咖”;而之于同类,大家又都很平常。每个人想 “作怪” 的原因和这种心理对个人的影响各不相同,我全书浏览了一遍,重点阅读了 “恐怖的完美主义” 这一章。个人认为,它是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种心理特征,而且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也很大。书中说 “完美主义是异常心理的入口”,并不夸张。完美主义者拥有很多美好品质,会因此取得一些成就,但其中也蕴含巨大的隐患。主要是因为完美主义者的性格中缺少韧性,而且大多采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思维,这使得他们在遇到挫折后容易自我否定,也容易对他人进行否定。追求完美需要的是努力,而接受不完美需要的是勇气。努力和勇气,是我们的必要品质,我们要打造生命的韧性,因为拥有强大复原力的生命才能在生活的风浪中保持稳定,从而持续地朝目标前行。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理学

      不管是多么痛苦的真相,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够解决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很有日本特色的心理学书籍

        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当人类贪婪地追求享乐的欲望达到极限时,势必会走向绝望的深渊。

          转发
          1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