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会员畅读」解答关于“轴心时代”千古追问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光耀千古的时代,是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发端,也是人类精神给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个时代诞生了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得以形成。

本书按时间顺序追寻四个轴心民族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突破性洞见如何酝酿、生根、发展、辉煌,并最终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渐次逝去。历史上,我们从未超越轴心时代的洞见,当历经精神和社会危机之时,往往回溯轴心思想以寻求引导。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生发出的一致见解,昭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面对当代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亦有必要回溯轴心精神,诉诸人性的共同本源,寻求更深刻的相互理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
  • 前言 人类精神的重大突破
  • 第一部分 酝酿
  • 第一章 轴心民族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900年)
  • 一、雅利安文明
  • 二、雅利安人的迁徙
  • 三、中国早期文明
  • 四、以色列的历史与神话
  • 第二章 宗教仪式 (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00年)
  • 一、古希腊文明
  • 二、以色列和犹大王国
  • 三、周朝的仪礼
  • 四、印度仪式革新
  • 第二部分 开端
  • 第三章 神性的放弃 (约公元前800年—公元前700年)
  • 一、以色列和犹大王国的宗教转型
  • 二、希腊的独特文化
  • 三、中国春秋时代礼仪的发展
  • 四、印度的精神追求
  • 第四章 心性的探索 (约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00年)
  • 一、印度吠陀宗教起源
  • 二、希腊祭仪的变革
  • 三、中国“礼”的规范
  • 四、犹太教的兴起
  • 第三部分 辉煌
  • 第五章 心性的修炼 (约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30年)
  • 一、以色列人的流亡与新的伦理革命
  • 二、希腊城邦危机
  • 三、印度灵性探索
  • 四、中国礼崩乐坏
  • 第六章 悲悯天下 (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50年)
  • 一、孔子的思想世界
  • 二、“以赛亚第二”与“耶和华的仆人”
  • 三、希腊政治变革以及哲学与悲剧
  • 四、大雄与耆那教
  • 第七章 关爱众人 (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98年)
  • 一、尼希米与以斯拉
  • 二、苏格拉底时代
  • 三、墨子“兼爱”学说
  • 四、佛陀思想
  • 第八章 万物一体 (约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00年)
  • 一、庄子与孟子
  • 二、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 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 第四部分 落幕
  • 第九章 帝国的思想 (约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20年)
  • 一、诸子百家
  • 二、希腊化时代
  • 三、阿育王支持佛法与印度宗教的转变
  • 第十章 前行之路
  • 一、秦亡汉兴与独尊儒术
  • 二、孔雀王朝瓦解之后的印度宗教
  • 三、犹太轴心时代的硕果
  • 四、宗教就是“金规则”
  • 术语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精神与科技的时代

    每日一书:《轴心时代: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开端》。作者基于 “轴心时代” 这一重要命题,着眼于古代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这四个 “非同一般” 的地区,对它们哺育出的人类宗教和哲学传统的开端作出了精彩的评述。轴心时代是产生精神天才的时代,我们则生活在一个产生科技天才的时代,但我们的精神教育往往是欠发达的。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所称的 “轴心时代”(the Axial Age)给予我们的启示,因为它对于人类的精神发展颇为关键。自大约公元前 9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在世界四个非同一般的地区,延绵不断抚育着人类文明的伟大传统开始形成 —— 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这是佛陀、苏格拉底、孔子,以及耶利米、《奥义书》的神秘主义者、孟子和欧里庇得斯生活的时代。每一种思想传统都发展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 “金规则”(Golden Rule)的独特程式。就轴心时代的贤哲而言,尊重一切生命的神圣权利 —— 而非正统的信条 —— 即是宗教。如若人们怀着善意行事,对其同伴宽大为怀,则有可能拯救这个世界。古代宗教依赖于人们所称的永恒哲学,因为它以某种形式存在于大部分前现代文化之中。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体或每一种体验都是复制品 —— 是神圣世界在现实中一个暗淡的影像。人类、神灵、动物、植物以及自然力,都是同一神圣 “精神” 的表现形式,阿维斯陀语将它称作 “mainyu”,而梵语则称其为 “manya”。这种精神鼓舞、支持着雅利安人,并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声音对于雅利安人永远是神圣的,而且当他们聆听这些神圣的经文时,会感到被神灵附体。当他们背诵经文的时候,其精神被临在的一股神圣力量所充满。吠陀的 “知识” 不是真实的信息资料的汇集,而是人们体验到的一种神圣的状态。吠陀时代后期,雅利安人发展出 “梵”(brahman)的理念,意为至高的实在。“梵” 并非一个迪弗,但却是比神灵更高、更深,且更基本的力量,是将宇宙中所有完全不同的元素结合起来,并阻止其分裂的力量。“梵” 是能够使一切事物强大并扩张的根本原则。它是生命本身。与其他大多神庙不同,德尔斐不属于一个城邦,它孤立在陡峭的山峰上,远离耕地。它是独立的,因此是基于精神而非政治权力的宗教中心。德尔斐没有自己的政治意图,于是成为一片 “空地”,在这里请愿者和朝圣者可以聚集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和他们所发现的、由大多城邦共享的思想观念。德尔斐在公元前 8 世纪中期开始的新拓殖浪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殖民者在离家之前往往会请教皮提亚,帮助他们作出明智的决定。奥林匹斯诸神家族拥有令人愉悦的对称和平衡:它由父母(宙斯和赫拉)、叔父和婶母(波塞冬和得墨忒耳)、三个儿子(阿波罗、阿瑞斯和赫淮斯托斯)及三个女儿 [雅典娜、阿耳忒弥斯(Artemis)和阿佛洛狄忒] 组成。也有外人:众神的信使赫耳墨斯(Hermes)、司魔法的女神赫卡忒(Hecate),还有狄俄尼索斯,他的任务是挑战奥林匹斯的秩序。鲁国的礼仪专家和文牍人员逐步发展了《礼经》,成为第六部中国经典著作。鲁国的礼仪专家阐明了两条重要原则:第一,礼仪的功效依赖于其中每一个动作的完美演绎;第二,只有当所有参与者从总体上充分认识到礼仪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尽善尽美才可能实现。公元前 6 世纪晚期,一位鲁国的礼仪专家开启了中国的轴心时代,以这两条原则为出发点,他将揭示这种貌似追求私利和荒谬的修炼中蕴藏的精神力量。古老的吠陀宗教受到人们不断迁移和占据新领地这样的生活状态所启发,是从一个充满暴力冲突的世界中产生的。在《奥义书》中,一群神秘主义者开始和平地征服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在宗教历史上标志着一个巨大的进步。外在的宗教仪式被严格的内省所代替,但这并不被人们看作一种创新。《奥义书》的焦点是阿特曼(atman),即自我,与梵同一。如若一位圣人能够发现其自身生命的核心,他便会无意识地进入终极实在,并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据数论派的训导,自性具有三种不同的性质(即三德),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宇宙和每个人之中。・有性(Satta),即 “智能”,最接近于神我。・动性(Rajas),即 “热情”,物质或精神活力。・惯性(Tamas),即 “惰性”,三德中最低的一级。瑜伽(Yoga)是印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其最成熟的形式几乎可以确定是在数论派的圈子里首先构思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从自性的困惑中释放出神我。从汉字的形义上看,“仁” 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是一个简单的表意符号,代表人 —— 自我;另一部分是平行的两横,象征着人际关系,所以 “仁” 字可以被译为 “共同的人性”。一些学者还认为,“仁” 这个字最初的含义是 “温和” 或 “柔顺”。因此,“仁” 与礼仪中的 “让” 密不可分。撒迦利亚预言犹太人将带领异邦人平静地进入圣殿。他希望耶路撒冷成为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它应当没有城墙,因为此地人和牲畜甚多。哈该和撒迦利亚都没有对撒玛利亚及古老的北方王国表示出丝毫敌意。这种包容精神在两卷《历代志》(Chronicles)中也明显地体现出来。希腊人确信,分享悲痛与泪水会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条珍贵的纽带。仇敌发现了他们共同的人性,以至于像阿喀琉斯和普里阿摩斯在《伊利亚特》结尾处所做的那样:他们的泪水成为一种净化,清除了恶毒仇恨造成的不幸。在城邦酒神节上,雅典人大声而毫无顾忌地哭泣。这不仅加强了公民之间的凝聚力,同时也提醒人们,他们并不是在独自承受那些个人的不幸。一天,一位婆罗门发现佛陀坐在一棵树下,对他眼前呈现出的佛陀的安详、沉静和自律充满了敬畏。佛陀使他想起了长有长牙的大象,两者令他产生同样的感觉:巨大的力量和潜能被控制住并被引入一种非凡的宁静。这个婆罗门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人。“仁者当非天耶?” 他问道,“仁者当非乾闼婆耶?…… 仁者当非夜叉耶?” 不是,佛陀回答。他只是揭示了人性中一种新的潜能。在这个痛苦的世界中,处于平和的状态和控制之中,并与其同胞和睦相处是可能的。一旦人们切断了自尊自大的根源,他们就生活在其能量的顶点,并会激活通常处于隐匿状态的那些生命要素。这个婆罗门该怎样描述他呢?佛陀对他说:“我是觉者。” 惠子想要证明,人们很容易受到语言词汇的误导,因为词汇赋予事物一种虚幻的持久性和可靠性。他说:“今日适越而昔来。” 时间完全是相对的:今天的 “昨天” 乃是昨天的 “今天”,今天的 “今天” 乃是明天的 “昨天”。如果我们选择一种理论而排斥另外一种理论的话,最终只能曲解现实,强行将有创造力的生命进程纳入人为设定的轨道。唯一有效的断言就是一种疑问,它使我们陷入怀疑和显而易见的无知感之中。面对不存在确定性的现实,我们不应该悲观失望,因为正是这样的混乱才使得我们更加接近 “道”。大多数人的心就像牛山一样,曾经覆盖着繁茂的森林,但最后还是被野蛮的乱砍滥伐破坏殆尽。很难相信牛山上曾经长满了树木,如同很难想象一个残忍、自私的人也曾具有优良的品质一样。但是这种潜能曾经存在。“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亚里士多德是伟大天才们的先驱。他几乎独自一人为西方的科学、逻辑学和哲学奠定了基础。令人遗憾的是,他也为西方的基督教留下了永久的印记。自从欧洲人在公元 12 世纪发现他的著作以来,许多人迷恋于他对 “不动的原动者” 的理性证明 —— 实际上这是他的次要成就。亚里士多德的神并没有宗教意义,不符合轴心时代的本质。轴心时代强调,终极实在是不可言喻、难以形容和无法领悟的 —— 不过有些东西是人类能够体验的,尽管不是通过理性。然而,亚里士多德将西方固定在其科学的轨道上。在第一轴心时代过去近两千年之后,科学将推动第二次 “大转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温一下,轴心时代发生了什么?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90 本)🎓🎓《轴心时代》凯伦 阿姆斯特朗🎓📚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斯尔贝‬‬所称的 “轴心时代” 是‭‮约大‬‬公元前‭‮009‬‬年至公元前 200 年,在世界四个非同一般的地区,‭‮断不绵延‬‬抚育着人类文明的伟大传统‭‮始开‬‬形成 —— 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教度印‬‬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腊希‬‬的哲学理性主义。📚 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轴心‭‮代时‬‬是在知识、心理、哲学和‭‮教宗‬‬变革‭‮面方‬‬最具创造性的时期之一。直至‭‮造创‬‬现代科学技术的西方大变革‭‮生发‬‬之前,没有任何‭‮史历‬‬阶段可与之相提并论。📚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相信什么,而‭‮于在‬‬你的行为举止。‭‮教宗‬‬关乎你所做的事,而这可以深刻地改变‭‮个一‬‬人。一旦‭‮们人‬‬开始局限‭‮己自‬‬的视野和同情心,这‭‮是便‬‬轴心时代即将‭‮幕落‬‬的另一征兆。每一种思想‭‮统传‬‬都发展出 “己所不欲,‭‮人于施勿‬‬” 这一 “金规则” 的‭‮特独‬‬程式。📚 ‭‮类人‬‬是极具‭‮仿模‬‬能力的。我们‭‮常常‬‬努力对自身的天性加以改进,使其接近于‭‮种一‬‬理想状态。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将‭‮种这‬‬灵性发展成更为‭‮信可‬‬的形式,‭‮导教‬‬人们探寻内心深处理想的、‭‮型原‬‬的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轴心时代” 是人类历史上光耀千古的时代,是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发端,也是人类精神给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个时代诞生了四大文明 —— 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得以形成。“轴心时代” 是真正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人类伟大精神导师集体亮相的时代 ——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犹太先知们,共同塑造了此后 2000 多年人类的心灵,实现了人类文明的 “突破” 和人性的整体飞跃。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