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下沉年代,白领失业后真的可以重新出发。

内容简介

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关注到社会白领阶层向下流动的问题,为了体验白领的生活状态,芭芭拉伪装成一名处于“过渡时期”的中年女性,希望能找到一份公关工作。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她一边学习职场中的法则(例如专业、热情、高效能、创意、向心力等主流企业文化),一边观察身边那些真正在找工作的中年失业白领。最后她发现,找工作逐渐变成失业者的“正职”,“求职”则成了另一群人的商机。失业者背负着家庭生计、求职费用的庞大压力,最后只得打零工、从事劳动工作,社会经济地位不断下坠。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失业,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吗?
  • 序章 Introduction
  • 第1章 绿野寻师踪 Finding a Coach in the Land of Oz
  • 第2章 踏进关系网络的世界 Stepping Out into the World of Networking
  • 第3章 训练营余生 Surviving Boot Camp
  • 第4章 改头换面 The Transformation
  • 第5章 和上帝攀关系 Networking with the Lord
  • 第6章 胸怀远志 Aiming Higher
  • 第7章 “工作”上门了 In Which I Am Offered a “Job”
  • 第8章 向下流动 Downward Mobility
  • 结语 Conclusion
  • 致谢 Acknowledgements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4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中年白领求职记

    原作副标题:The (Futile)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徒劳的追求美国梦)。作者 1941 年生人,63 岁的时候(2004 年)(美国退休年龄 67 岁)体验一次中年白领找工作再就业的历程,据此经历写作本书。    我刚看完王笛的《碌碌有为》说一下中国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情况:如果有土地的自耕农(中农)基本上可以温饱,如果是有土地能请佃农的富农地主就会有结余,只是出卖劳力租赁土地的佃农或长工最脆弱,因为沉重的地租让他们很难结余,扛不住波折。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不同,如果有门手艺,比如一个抄纸匠每天可以挣到五到十斤粮食,足够维持四口之家的生活。中国每个王朝初期,土地富裕,随着王朝稳定,大地主和权贵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如果再遭遇天灾瘟疫,无地的流民成灾。    同样🇺🇸二战后,全世界财富涌入,贫富差距不大,成就了美国梦(美国建国初期到 1929 年的大萧条不是偶然的)。社会本质决定,对比农业社会的生产资料 “土地”,在工业社会同样需要拥有资本,在初期经济高速增长期,容易积累资本,到经济平稳缓慢期,如果不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手艺人),遇到经济危机周期,就会陷入下层,只能依靠出卖体力和时间勉强温饱。    现在的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教育投资在贬值,行业的变化周期在加快,10-20 年左右行业就会从初创的蓝海成为兼并的红海,90 年代的家用电器,日韩外企,到 00 年开始的房地产,不是经济不好,是到了行业兼并期,剩下的都是有钱有势的主了。    所以对于白手起家平民百姓为防止跌入底层的途径是:学会一门手艺(专业级别的)。建立在目标客户前的有效人设,信誉积累到能销售带货(销售人脉和影响)。主要城市的栖身之所住房(相当于自耕农)。回顾中国过去发展 30 年,通过住房,将财富(土地)进行了再分配。未来经济放缓,本书作者芭芭拉发现工作难找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在这一年的求职历程中,她可谓运用了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包括花费了 6000 美金聘用专业的职业教练(careercoach),参加求职魔鬼训练营、就业博览会以及各种社交课程,以期从头到尾地改变自己,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份理想且适合的工作,当然她所谓的理想工作是有社保年薪 5 万元的办公室工作。(以购买力测算对应中国相当于年薪 20 万的工作),不要说她当时已经花甲之年,在中国过 45 岁就难了。    中国人传统的积谷防饥是千百年流传的,新一代不要受西方消费主义的蛊惑,虽然还不至于如美国距离破产只有 400 美元,但还是要把握王朝初期资本的原始积累,认清投资教育的底层逻辑,社会的发展规律没有变。    西方非虚构记录提供非常好的细节,🇺🇸的明天将是我们的明天,作者不会攻击制度也找不到解决之道,大道理要读者自悟。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年危机

      我自己经历过,从工作了十几年的单位辞职,失去了辛苦积攒了多年的人脉、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地位…… 一切从头来过。如今的工作可以说是比起之前降低了一个阶梯,说心里话,心中确实有不甘。但是我认为,不管在哪个岗位,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心,360 行都可以出状元的。最后,文章最后的勇气真的太好了!一无所有还可以东山再起,历经挫折依然痴心不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的人一定有所成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之前在网上读了篇这本书的读后感,对此期待度很高。实际读完略微有些失望。发现是那篇读后感写的太好,基本上把整本书所有精华观点都提前列出。结果自己读原文,总觉得不如那篇读后感来的精彩。不过,这本书最后的结论部分还是格外出彩,很体现作者深度思考后的总结功力。不到 4 星,可以打个 3.5 星。本书的作者属于卧底派。之前写过一本关于美国底层蓝领工作情况的书,特地亲自体验去当女招待等一系列体力活,再回来写书。这本属于以中层白领失业后找工作为主题,写的求职经验。看序言才知道这书其实写作于 2006 年,本以为会落伍。但放到现在,15 年后来看,中年失业,再找工作会面对的困境以及会想到采取的方式依旧还是那些,并没发生多少变化。职业成长教练帮助调整状态,各种性格测试判断自己适合的职业也依旧继续被宣传推广。甚至最后作者唯二得到的工作,一份是卖保险,一份是玫凯琳。换到现在,不过是变成微商推广或者直播带货,本质上还是风险自负的销售。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5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