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7千字
字数
2017-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运用多个国家的丰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间、官方等级别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民初1853—1937年间,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及其原因进行探索。
内容简介
作者彭慕兰在书中描绘了华北内陆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等一带当时的社会情形,包括对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进行了全面描述,同时将当时华北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作对比。他认为华北内陆在这段时期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发展呈现出衰退的迹象。彭慕兰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波澜壮阔的华北内陆生态群像,更是运用了社会学理论、历史地理学、社会区域理论等多重视角,分析了华北内陆衰败的原因。他指出,在国家退出了对地方社会的经济以及政策扶持沿海地区的大背景下,此时的华北内陆又遇上战乱和自然灾害,衰败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内陆腹地并非生来“落后”,这一局面更多地是由国家以及时局造成。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一
- 二
- 三
- 中文版序言
- 鸣谢
- 导言
- 区域
- 时段
- 国家、市场及其在黄运的融合
- 政治经济与中国的发展
- 治水与国家的构建:理论透析
- 第一章 地方利率的故事:信贷和货币市场中的政治势力和区域模式
- 山东的地区性信贷市场
- 地方经济差异的持久性
- 信用市场及其他地方经济边界
- 区域性的货币市场
-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当地的公共财政
-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超地方的权威和政治自卫
-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私人收益
-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配:强大的势力
-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配:普通百姓
- 割裂的市场和区域经济形式
- 结语:割裂的市场与国家构建
- 第二章 社区、强制和棉花:农业改良和社会分层
- 新的农作物品种
- 拾荒与生存
- 看青活动与“棉业公会”
- 区域变化与当地领袖
- 渗透性、开放性和社会经济的变迁
- 第三章 生态危机和“自强”逻辑
- 市场、国家和生态
- 封闭、燃料短缺和伐木砍樵
- 燃料短缺与“自强”逻辑
- 当地的努力:植树造林及其不满
- 生态、交通和边缘化
- 第四章 任其自便?
- 中央政府的退出
- 中央政府的退出:新的优先、新的紧缩与错失的机会
- 轻视的加剧:地方瘫痪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 1902年以后的水利:制度的孤儿及财政困境
- 运河与地方政治
- 恶性循环
- 秸秆与石头:落后技术的循环
- 物质上的难题
- 政治经济与低劣技术的选择
- 黄运的黄河治理
- 水患的重新分布
- 第五章 灾害应对
- 水利失修的经济成本
- 士绅与外国人
- 国家的分裂与水利治理:军阀时代
- 官府、乡村豪绅与地方反抗
- 工程师与士兵
- 结论 黄运、中国与世界
- 附录
- 一、鲁西北和鲁西南各县名录
- 二、水利衰退造成的农业损失
- 对基本估计的说明
- 更高数字的产生
- 三、黄运水利失修所导致的额外交通成本
- 人名译名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部分
- 二、西文部分
- 三、日文部分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