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4千字
字数
2013-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文心雕龙》为个案,研究中西对比篇章语用学的基础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等教材,涉及篇章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合语境性(第三章)、意向性和可接受性(第四章)、认知性(包括隐喻性)(第五章)以及互文性(第六章);以及这些成分与篇章的调节性原则之间的互动关系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介绍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定位
- 1.2.1 回顾
- 1.2.2 反思
- 1.2.3 论“以语言为本位”的研究定位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文化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1.6 组织结构
- 1.7 对术语使用的说明
- 第二章 文献评述
- 2.1 英语篇章语用学研究回顾
- 2.1.1 范代克的话语语用学
- 2.1.2英美学派的话语语用学
- 2.2 de Beaugrande & Dressler的篇章语用学框架
- 2.2.1 意向性和可接受性
- 2.2.2 信息性
- 2.2.3 情境性
- 2.2.4 篇章语用与篇章认知
- 2.3 汉语篇章语用学研究回顾
- 2.3.1 修辞学研究
- 2.3.2 语用学研究
- 2.3.3 语篇研究
- 2.3.4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3.5 语篇语法学研究
- 2.4 本书的研究框架
- 第三章 汉英篇章语用学的语境思想对比
- 3.1 当代西方的语境思想
- 3.1.1 语境的多学科研究
- 3.1.2 动态语境的泛起
- 3.1.3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 3.2 刘勰的语境思想
- 3.2.1 语境组合观:言内+言伴+言外
- 3.2.2 语境综观:语境+非纯粹语境,静态+动态
- 3.2.3 在中国语境思想史中的地位
- 3.3 小结
- 第四章 汉英篇章语用学的篇章意向性与可接受性
- 4.1 刘勰的言意观简述
- 4.2 “义生文外”:刘勰的“言外之意”思想
- 4.2.1 刘勰的隐秀观
- 4.2.2“义生文外”概念的篇章语用学解读
- 4.3 言外之意与implicature,implication
- 4.3.1 implicature的理论实质
- 4.3.2 implicature的性质与判断标准
- 4.3.3 会话含义是言外之意吗?
- 4.3.4 对比与结论
- 4.4 小结与启示
- 第五章 汉英篇章语用学的语言认知思想对比
- 5.1 篇章语言学的认知转向
- 5.2 春秋笔法的认知思想(一):象似性
- 5.2.1 语言结构象似性理论述评
- 5.2.2 春秋笔法的象似性思想
- 5.2.2.1 时间顺序象似性
- 5.3 春秋笔法的认知思想(二):认知框架
- 5.3.1 框架语义理论回顾
- 5.3.2 春秋笔法的框架思想
- 5.4 《文心雕龙》的隐喻思想
- 5.4.1 隐喻观概览
- 5.4.2 刘勰的隐喻观
- 5.5 小结
- 第六章 汉英篇章语用学的互文性思想对比
- 6.1 互文性概览
- 6.2 显著互文性与组构互文性
- 6.2.1 显著互文性
- 6.2.2 组构互文性
- 6.3 语篇交互观与文化互文性
- 6.3.1 语篇、社会主体与社会定位
- 6.3.2 互文性的宏观历史性和微观历史性
- 6.3.3 强互文度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所谓“语言学思想”
- 7.2 研究结论
- 7.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