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用户推荐指数
文学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6千字
字数
2018-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砥砺思想、温暖心怀又指引前路的作品。致那些正在追求和创造新的生活的青年们。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与大学生、研究生、青年志愿者们进行心灵对话与交流的成果,收录了钱先生近十年来在全国各地的26篇演讲。
他追问大学教育的精神和本质,认为一流的大学就是要成为民族的精神堡垒和新思想、新文化、新学术的发源地;他对志愿者和公益活动的意义进行解答,提倡鲁迅所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大生命观,并对当代青年的生存现状、身份认同和历史走向提出理解和思考。在当下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人们沉迷于物质追求、执着于个人小小悲欢的时代背景下,钱先生提出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才是人生命的最佳状态”,我们应当“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时代需要三大精神——仁爱、宽容、责任意识”等,都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和思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我与青年(代序)
- 一、漫说大学之大
- 大学时代:人生的盛夏
- 如何读书,读什么书
- 沉潜十年:最诚恳的希望
- 读书之乐:以婴儿的眼睛去发现
- 两层理想:永远活出生命的诗意与尊严
- 大学之大,在开创一个大生命境界
- 二、寻找失去的“大学精神”——北大110周年民间纪念会上的讲话
- 又一次民间纪念
- 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
- 今天大学的精神危机
- 大学的自由言说空间和校园民主
- 大学教育与就业
- 大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才尖子?
- 三、读书,为了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
- 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
- 静悄悄的存在变革,从读书开始
- 关于读书的几点建议
- 四、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在一耽学堂的讲话
- 五、“我们”中的“我”,“我”中的“我们”——在北京大学“我们”文学社十周年社庆上的讲话
- 六、沉潜十年
- 鲁迅的经验
- “回到古代去”:“进得去”还要“出得来”
- 问题产生于现实,研究超越于现实
- “沉入于国民中”,了解中国基本国情
- 学院思想、学术与民间思想、学术的互动
- 学者的精神世界是极为开阔的
- “生命的沉潜”与“学术的沉潜”
- 七、学术的承担
- 八、跟北师大古文字学研究生聊天
- 九、和即将去农村的师范生谈心
- 十、承担,独立,自由,创造——漫谈《民国那些人》
- 为什么“并不遥远”又“相距甚远”?
- “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 “生活里边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
- “铁肩担道义”:对社会、历史、民族的承担
- “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对自我生命的承担
- “舍我其谁”:对学术的承担
- 独立精神:“匹夫不可夺志”
- “还是文人最自由”
- 人的创造力究竟有多大
- 把“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的精神化为日常生活伦理
- 十一、和当代大学生谈巴金和他们那代人——在北京师范大学春秋学社主持的“巴金先生逝世五十日学术追思会”上的讲话
- 这是有理想、有信念、有信仰,并将其化为日常生活的一代人
- 革命精神,青春激情
- “肯做苦工的人”
- “想走进一个房间,却走进另一个房间”
- 十二、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和我们这代人受的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
- 十三、“我们”是谁——在“公益2007”志愿者论坛上的讲话
- 主题发言
- 会议总结
- 十四、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运动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
- 一个世纪五代人连续不断的“下乡运动”
- 作为第六代人的“青年志愿者”为什么要到农村去?
- 我们怎么做?
- 十五、为生命给出意义——谈“静悄悄的存在变革”
- 我们所面临的生命存在危机
- 由自己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
- 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开始
- 改变存在,就是道德重建、价值重建与生活重建
- 我们的目标:“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 志愿者公益组织的两大原则
- “静悄悄的存在变革”的意义
- 志愿者公益组织自身的建设问题
- 十六、我的两个提醒——和“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的青年志愿者的谈话
- 十七、一百块钱,有多轻,又有多重?——雪灾救助活动的启示
- 帮助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 寻求心灵上相契相感
- 根本的意义在于传播爱心
- 新一代的理想主义者
- 十八、奥运会后的思考
- 奥运后所提出的问题
- 志愿者的地位、作用,我所理解的志愿者精神的核心问题
- 如何认识“世界”、“中国与世界”以及“我们和世界”
- 十九、和志愿者谈生活重建
- 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质疑
- 我们理想的“新生活”
- 二十、社会公益活动的根扎在哪里?——为《新互助》创刊号而写
- 二十一、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演讲
- 二十二、如何建立“文化身份自信”——给“新农民工”的一封信
- 二十三、如何看待“80后”这一代人
- (附)北京大学团校主办“生于80年代”征文比赛评语
- 二十四、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震灾中的思考
- 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
- 敬畏生命,一切为了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
- 灾难将成为常态,我们如何应对?
- 当今中国问题,时代精神,青年使命
- 二十五、我所知道的部分中国青年的新动向
- 关于“‘80后’,怎么办”的讨论
- 关于“漂泊一代:当代中国青年身份认同”的讨论
- 关于“爱故乡,发现故乡之美”的活动
- 关于“新的生活革命”运动
- 二十六、青年朋友,你们准备好了吗?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东方出版中心
东方出版中心是中国出版集团直属的一家国家级出版社,地处大都市上海。其前身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及副牌知识出版社(沪)等。成立于1978年10月,1995年10月改为现名。多年来中心以知识型、文化型、思想型为出书特色,以知识型、普及型读物为主要出书方向,以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重点出版教育、文化、外语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