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米兰·昆德拉首部长篇小说,也是昆德拉仅有的运用人称叙述的两部作品之一,小说由一系列对主要人物产生巨大影响的玩笑构成。

内容简介

青年学生路德维克因为在寄给朋友的明信片上写了几句玩笑话而被开除出党,并被下放到矿井做苦役。在服役期间,他爱上了一位老实稳重的姑娘露茜,将她视为自己黑暗生活的引路人。

然而露茜对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和抵制,激怒了不知内情的路德维克,最终,路德维克用一个耳光将露茜彻底赶出了自己的生活。

十五年后,获得自由的路德维克重回故地,遇到了成为理发师的露茜,而露茜已经不认识他了。为了报复当初执意将他驱逐出党的泽马内克,路德维克设计引诱了他的妻子埃莱娜,却随即得知埃莱娜与丈夫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反而令泽马内克庆幸可以因此与埃莱娜离婚。埃莱娜知道路德维克不爱自己之后决定服毒自杀,却误服了泻药,故事以一场闹剧收场。

在“罗生门”一般的写作视角切换中,昆德拉提出一个个灵魂问题:你以为你的满腔深情,在对方眼里其实一文不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 路德维克
  • 第二部 埃莱娜
  • 1
  • 2
  • 3
  • 第三部 路德维克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第四部 雅洛斯拉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五部 路德维克
  • 1
  • 2
  • 3
  • 4
  • 5
  • 第六部 考茨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第七部 路德维克,埃莱娜,雅洛斯拉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关于毁灭的小说
  • 1
  • 2
  • 3
  • 4
  • 5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6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处不在的荒谬

    《玩笑》作为昆德拉的早期作品,其政治隐喻非常明显,而我也一直认为路德维克的际遇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结果。但本书的译者在后记中特别提示,政治背景之下更深刻更永恒的东西才是值得读者关注和思考的地方。     合上书,在已经形成的固有层面上我试着去追问一些问题:如果抛开政治环境,书中人物的命运就会完全的不一样吗?答案显然是不一定,露茜的命运其实与政治环境无关,考茨卡似乎也是主动选择了他想要的生活。    人生充满无常,会被各种未知的力量左右,那是更恒古的力量。就像《三体》里那句冷酷的台词 —— 毁灭你,与你无关。作者用一个近乎闹剧的结局,让读者意识到路德维克的仇恨也好报复也好爱也好恨也罢都显得那么的荒谬和无意义。    这本书里的人物,我最喜欢考茨卡,一个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他内心单纯、宽容错误、崇尚真实、脚踏实地。是一个把自己深深扎根在平凡生活中的人,而这,正是抵御荒谬人生的利器。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玩笑》的两个问题

      《玩笑》是昆德拉写长篇的第一次尝试,有人说这部作品的价值甚至超过了《轻》,是否果真如此,见仁见智。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提出了 一些历久弥新而有趣的主题,这些主题不仅将在作者日后的作品中被反复讨论,也直接体现着昆德拉文学作品的价值。我想就两个问题写写自己的看法。第一,昆德拉作品的一个恒久主题是 —— 对人与人之间是否真的可能相互理解的深切怀疑。这一问题在本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尤其因为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当几个主人公分别以他们自己的视角和口吻思考和叙述问题时,张力随之而来,人与人之间主观观念之间的冲突给人以深刻印象。比如路德维德仅仅将自己与埃列娜的感情看做复仇的手段,而埃列娜却以此为全部寄托,再比如路德维德与考兹卡关于 “信仰” 的不同理解,又比如路德维德在得知露西不为自己所知的不幸经历时,对当初对她的所作所为产生的荒诞而追悔莫及的感受。同样的主题,在《轻》中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萨利娜对背叛的痴迷相较于弗兰茨对她的忠诚和迷恋,萨利娜对政治运动(她所理解的媚俗)的不齿相较于托马斯对 “伟大进军” 的崇拜等等,昆德拉把这个主题单设一块,名为 “不解之词”,我认为这是个贴切而精彩的概括。这个主题或许是昆德拉作品中最令人感到绝望的一面,政治不幸或许也要位居其后。因为这种怀疑将直接导致一种可怕的形而上的孤独感: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本身是个伪命题,人唯一能做的只是基于自身而对其他人做出假设。正如路德维德在从考兹卡那里得知露西过去的经历时所产生的荒谬感那样:“我原来并不认识露西…… 别人全部都只是我活动的镜子,我从他们身上只能看到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迷惘、自己的价值的影像。” 第二,关于亲身经历政治不幸的人应该怎样生活。《玩笑》的主线是路德维德的复仇,因此对于他复仇的动机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昆德拉这样描述这种动机(它穿插在路德维德与泽马内克狭路相逢后的心路历程里)“人,这一生物总喜欢平衡,谁把沉甸甸的恶加在他身上,他就要用沉甸甸的恨来回报…… 但一个人无法去恨全人类,或者抽象的人的概念,所以凡是人要发泄他的仇恨,他总得把恨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 简而言之,路德维德需要为自己曾经在政治运动中遭受的不幸寻找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在他看来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一个不好的解释甚至好过没有解释,他的解释是为自己的不行找出始作俑者 —— 泽马内克。然而,当他们俩再次见面,路德维德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再去恨泽马内克,因为后者已经摒弃了曾经的政治信仰,这时他陷入了巨大的迷茫,因为他的不幸已经没有任何解释可寻了,那仅仅是历史给他开的一个玩笑。在这样的 “打击” 下,路德维德走向了一种虚无 ——“任何事情都无法改变,哪怕是错的,而任何事情又终将被遗忘” 这是他最后的寄托。坦白说,路德维德面对政治不幸的所作所为是可以被我理解的,因为昆德拉为此找到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动机。巧合的是,在看这本《玩笑》的同时,我也同时在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同样的问题背景 —— 政治运动下人的不幸。然而,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当他们无力改变外部环境的荒诞时,他们选择的是一种 “游戏人间的达观”(我还无法准确表达这种精神的内核),比较之下,这似乎是一种更为有力的存在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昆德拉很了解读者的阅读心态,每一小节的长度都恰到好处,每当读者在一些形而上的说辞中将要迷失时,让你松一口气,这种刻意毫不加掩饰,读者和作者都因看透了对方的小心思而窃喜。“玩笑” 除了路德维克寄出的那张明信片是一个玩笑,路德维克打露茜的一巴掌又何尝不是命运对他们开的一个 “玩笑”,就此两个人分道扬镳,他们本可以在寒夜中依偎在一起温暖彼此,只是他们太年轻,“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识不破的谜,哪里会注意到自身以外的那些谜;在那年岁,别人(哪怕是至亲至爱的人)全都只是你的活动镜子,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你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迷惘、自己的价值的影像,你感到惊讶。” 用考茨卡的话说:路德维克生活在地狱。他总会把一切美好的最终搞砸,无论是露茜还是后来的埃莱娜。当然一开始谁也不愿生活在地狱中,路德维克选择复仇,最终竟找不到一个该对一切负责的具体对象。感觉是在一个错误的系统中发生的盘根错节的故事,路德维克和他的几位朋友们,都是认真的执着的求生存,却因性格特点被大大小小的玩笑和与之而来的代价一次次捉弄,走向被毁灭的结局;唯独泽马内克这个始终踩准时代脚步的胜利者是幸运儿。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6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