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9千字
字数
2017-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得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成名之作。
内容简介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
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制度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自序
-
致谢
-
1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
人类学话语中的礼物
-
中国社会中的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
-
本项研究的框架
-
2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
下岬村的源起
-
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
-
身份群体及其近来的变化
-
亲属结构
-
3 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
-
分类范畴和礼单
-
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
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
下岬村的工具性送礼
-
4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
村民们的随礼开支
-
义务性礼物馈赠与关系的培养
-
礼物馈赠与行动中的关系网络
-
5 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
本土的关系概念与地方的小世界
-
关系网络的型构
-
实践性亲属关系与私人网络:深层的含义
-
6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
馈赠规则和互惠的变化
-
人情和礼物交换的道德性
-
人情的情感方面和礼物交换的意义
-
关于人情的一个尝试性概括
-
7 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
礼物交换的不均衡
-
社会等级中的单向馈赠
-
非均衡互惠和社会等级的再生产
-
收礼荣誉与送礼竞争
-
8 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
-
彩礼和嫁妆:人类学概念和地方性术语
-
新郎家的婚姻投入:旧形式和新形式
-
新娘家的婚姻投入:从间接嫁妆到直接嫁妆
-
新娘和新郎:婚姻交换中新的能动者
-
婚姻交换的性质:偿付、资助和家产继承
-
9 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
礼物和中国的礼物
-
重审关系和人情:基本形式和扩展形式
-
礼物经济和社会主义:复兴还是转型?
-
附录 中国的孝敬与印度的檀施——非对称性礼物馈赠文化的人类学分析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送礼原来这么有讲究
以前每次过年串门都要带着精致的东西去,有时候甚至是别人送来的,过后还要再送出去,感觉那些好吃的好喝的没到我嘴里真亏啊。毕竟小时候很节省,肉都很少吃,这些好东西也只有过年的时候能见到。现在物质发达了,想吃什么随时都可以吃,过年收到的东西也都没什么想吃想喝的想法了。后来才知道那不是普通的东西,而是有价值的礼物。其实送来送去的底层逻辑就是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维护社会关系。而礼物正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动力,人们通过礼物的流动和交换,维持人际关系,维系着社会集团及社会成员之间的良好秩序。这本书写的很早了,小时候模糊的记忆展现,尽管打开现在时间过了很久,但中国人礼物的流动仍然是一种人情表达渠道,同时也是一种维系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方式。当然,送礼者彼此的情感,使得道德原则超越了经济考虑,从而创造了中国独特的人情社会。
作者通过礼物交换这一微观切口,揭示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人际关系网络的重构逻辑。其研究不仅深化了对 "人情社会" 的理解,更提供了观察权力运作、道德经济与文化变迁的多维视角。书中对 "情感劳动" 与 "理性计算" 的辩证分析,至今仍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
阎云翔先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所著,是描述中国的人类学巨著了,是我继读过费孝通著作之后,目前读过的最为酣畅和真切的国内人类学和社会学著作。在读完莫斯《礼物》之后,再读本书,一种中国化后的解读,十分过瘾且又十分接地气。颔首合书后,礼物、关系、人情、报等等,品来啧啧尤味。“礼尚往来” 与 “礼上往来”,到底哪个是准确的表达?我想多数人都会有所误解,而且多数人可能会选择 “上礼” 的礼上往来,更加注重和关注的是礼物所能带来的工具性作用,尤其在越来越物质化的当代,似乎物质就是所谓 “礼物” 的代名词,之前似是之,但今后 “尚” 需观察啊,因为礼物还有表达性作用,还有礼仪属性,而不仅仅是功利的。可能我们参加婚丧嫁娶等种种传统仪式,但已把仪式的内涵简化或者忽视化,而仅是变成收取礼金的形式。礼物会随着社会和政治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但礼物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和社会网络构建的必要配件,只会不断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不会消亡,因为这是礼物自身的文化属性决定的,是中国群体关系的文化属性所必然的。当然,礼物,不是中国的独创,不是中国的特有,就像印度的檀施,虽是自上而下的礼物传递,与中国相反,但檀施也是印度的礼物属性逻辑,都是在构建符合其社会的文化属性。礼物或者人情、关系,并不神秘也不特殊,它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社会构建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没有特殊属性,仅是一般属性。不过,关于礼物的表达性而非功利性我想多赘述几句,我们身处社会之中,就要深谙其道,在关系网中,礼物的流动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但仅以物质或者礼金,在表达性方面,我认为是带有侮辱性和敷衍性的,礼物的表达性是对彼此关系的认可,是熟人之间的默契与维护,所以对表达性礼物的要求更是要求具有对收礼者的 “特殊性和定制性”,而不能是物质或者普遍性的,否则也会被认为不用心和未能走心,那么对熟人关系的彼此认可度将存在着些许的瑕疵。杜月笙曾总结过,“人生三碗面最难吃”,即 “情面、脸面和场面”,这三碗面可谓道尽了 “关系” 的内涵,而 “礼物” 即是可物化的实际东西,我认为也可以虚化为 “三碗面”,给脸、给情,给面。这本书从学理上把礼物的存在合理化和理论化,把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 “礼尚往来” 全面而透彻的解释和分析一番,且不论学术深度和角度的独特,仅是从启发受教的角度而言,不禁感叹作者学术能力与社会学本身的魅力。《礼物的流动》读后感阎云翔先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所著,是描述中国的人类学巨著了,是我继读过费孝通著作之后,目前读过的最为酣畅和真切的国内人类学和社会学著作。在读完莫斯《礼物》之后,再读本书,一种中国化后的解读,十分过瘾且又十分接地气。颔首合书后,礼物、关系、人情、报等等,品来啧啧尤味。“礼尚往来” 与 “礼上往来”,到底哪个是准确的表达?我想多数人都会有所误解,而且多数人可能会选择 “上礼” 的礼上往来,更加注重和关注的是礼物所能带来的工具性作用,尤其在越来越物质化的当代,似乎物质就是所谓 “礼物” 的代名词,之前似是之,但今后 “尚” 需观察啊,因为礼物还有表达性作用,还有礼仪属性,而不仅仅是功利的。可能我们参加婚丧嫁娶等种种传统仪式,但已把仪式的内涵简化或者忽视化,而仅是变成收取礼金的形式。礼物会随着社会和政治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但礼物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和社会网络构建的必要配件,只会不断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不会消亡,因为这是礼物自身的文化属性决定的,是中国群体关系的文化属性所必然的。当然,礼物,不是中国的独创,不是中国的特有,就像印度的檀施,虽是自上而下的礼物传递,与中国相反,但檀施也是印度的礼物属性逻辑,都是在构建符合其社会的文化属性。礼物或者人情、关系,并不神秘也不特殊,它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社会构建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没有特殊属性,仅是一般属性。不过,关于礼物的表达性而非功利性我想多赘述几句,我们身处社会之中,就要深谙其道,在关系网中,礼物的流动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但仅以物质或者礼金,在表达性方面,我认为是带有侮辱性和敷衍性的,礼物的表达性是对彼此关系的认可,是熟人之间的默契与维护,所以对表达性礼物的要求更是要求具有对收礼者的 “特殊性和定制性”,而不能是物质或者普遍性的,否则也会被认为不用心和未能走心,那么对熟人关系的彼此认可度将存在着些许的瑕疵。杜月笙曾总结过,“人生三碗面最难吃”,即 “情面、脸面和场面”,这三碗面可谓道尽了 “关系” 的内涵,而 “礼物” 即是可物化的实际东西,我认为也可以虚化为 “三碗面”,给脸、给情,给面。这本书从学理上把礼物的存在合理化和理论化,把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 “礼尚往来” 全面而透彻的解释和分析一番,且不论学术深度和角度的独特,仅是从启发受教的角度而言,不禁感叹作者学术能力与社会学本身的魅力。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