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海外风行数十年之唐德刚遗稿,“三峡史观”集大成之作,内含多篇大陆至今未刊稿,初次重磅出版。

内容简介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进入曲折动荡的“历史三峡”,开始了缓慢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多少精英参与其间,汇入这股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潮。他们摇旗呐喊,蜂拥争先,浪卷船翻,惊险莫名。他们言忠信、行笃敬,默默耕耘,把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慢慢地推向现代化。

在本书中,历史学家唐德刚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对这些风云人物的功与过逐一分析,不偏不倚,展现出其对中国历史脉络的清晰洞察,以及对中华民族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编 民国史探微
  • 民初军阀“四圆四方”图解
  • “护国运动”的宏观认知与微观探索
  • 论“西山会议派”
  • 政学系探源
  • 第二编 闻人过眼录
  • 梅兰芳传稿(上)
  • 梅兰芳传稿(下)
  • 胡适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
  • 胡适的大方向和小框框
  • 陈立夫早年哥大口述回忆残稿钩沉
  • 谦谦君子袁同礼
  • 第三编 历史的“三峡”
  • 当朝人不修当朝史,是非好坏皆身后事
  • 中国近代以来的外交学步与历史转型
  • 从“洋员”到“博士帮”
  • 纪念怡和丝茶行的“浩官”
  • 对人类未来科技战争的联想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船终过万重山

    本书为历史学者唐德刚先生所著的杂文选集。书名 “历史的三峡” 可作为全书文章的主干,但这本书并非关于 “三峡论” 的严肃论述。唐德刚先生提出的 “历史三峡论” 是一个有趣的框架,但对于什么是 “三峡”,老先生的论述难免带有一些对岸的政治色彩。比如唐德刚先生推崇英法国家的 “温和改良”,认为孙中山先生搞 “独裁” 只是因为革命失败而造成的决策失误,更是借岛上的 “民主化” 暗示中国的一部分已经 “跨过了三峡”,但我们从今天的岛内政治局势看,英美式的民主并非是历史的 “终点”,更加像是历史三峡中的一块 “礁石”。唐德刚先生的老师是胡适,书中对于胡适的吹捧也有些过头。胡适确实开中西文化研究先河,但比起其他同时代的学者,胡适的研究贡献并不突出。唐德刚先生赞胡适有 “再造中华” 之功,说胡适的框架后世必须重视才能不走弯路。颇有一种将公交车占位说得理直气壮的荒谬感。老先生虽然在政见上可能与大陆不合,但他确实是一个对于中华文化与祖国统一心心念念的忠厚长者。在本书最后一篇一九九七年的文章中,虽然唐先生依然相信 “中国不能超越美国,最好还是跟在美国后面”,以及认为两岸的未来最终会落在港台等边缘地区。但他对中国的未来怀抱着信心:“我们若真能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以泱泱大国在新世纪出现,则‘后西方时代’应该是我们的。” 历史的 “三峡” 只是国家与民族对于过去历史的阶段性总结。本书关于民国人物与 KMT 内部党争的几篇选文告诉我们 ——“三峡” 对于文明是艰险的,安逸对于民族是危险的。作为一个文明,一个个体,三峡前还有 “万重山” 等着我们去闯荡。唐德刚先生也是最后一代有国族情怀的对岸人中的一员,读后感叹又唏嘘。(公众号:山诸亦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读一本少一本

      虽然是杂文,但是也很精彩。尤其是唐德刚作者本人的书,真是读一本就少一本,没有比这个更让人悲伤的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